分享

春秋战国——一段霸气的历史 第422节;迅读网手机版

 乐水无涯 2017-10-13







  战国





  齐国卷(55)


  风云未定

  可以想象,败军之将庞涓被押解到孙膑面前的情景。孙膑是泰然自若坐在木车上,冷笑地看着这个陷害自己的老同学如今如何沦落这般狼狈的地步。而庞涓一定是很不服气,先对孙膑一通臭骂,然后喊着“要杀要剐随你便”之类气话。

  但孙膑没有杀他。

  一方面的原因是孙膑没有权力。孙膑在军中只是一个参谋,没有处置俘虏尤其是敌方大将这种高级别俘虏的权力。有这个权力的人只有齐威王田因齐。

  另一方面的原因,个人推测是孙膑不想就这么便宜了庞涓。庞涓把他害的这么惨,孙膑觉得简单就把他杀了很不解恨。他一定给予庞涓最多的羞辱,让庞涓再次摆在败在自己的手上,让他颜面尽失,身败名裂,到那个时候再给他一个应得的了断。

  一个被朋友欺骗,受尽身体和精神上痛苦的人,是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复仇心态的。

  总而言之,庞涓没有被杀,他反而在不久之后被释放了。

  孙膑不杀庞涓是出于恨,而田因齐不杀庞涓,则是出于外交上的考虑了。

  虽然齐军取得了桂陵之战的大胜,但魏军的实力尚存,魏军随时都可以重新组织力量发起反扑。所以这场战争的胜负还不能过早下结论。田因齐为了不激怒魏国,就没有下令处死庞涓。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52年,魏军果然发起了反攻。魏罃从三晋的另一位兄弟——韩国那里请来了援兵,对襄陵的齐军发动了攻势,一举将其击败。田因齐担心齐军再打下去损失就大了,便向魏罃提出了停战的要求。

  一听说齐魏两国和谈,楚国人认为“渔利”的机会来了,便派景舍出面,自告奋勇地要当两国的调停人。在楚国的斡旋之下,魏军也暂时停止了对齐军的进攻。

  说实在的,魏罃真的是一点都不想和齐国和谈。桂陵之战吃掉他四万多武卒,还抓了他的大将庞涓,任谁都咽不下这口恶气。但是,从魏国西边传来了消息,逼得他此时不得不选择与齐国和谈了。

  西边传来什么消息呢?魏国旧都安邑被秦军占领了。

  那段时间的秦国正出于商鞅变法时期,国力日渐强大。为了检验变法的成果,秦国选择了魏国与赵、齐、楚三国混战的时机,也对魏国发动了进攻。公元前354年,当魏军围攻邯郸时,秦军突袭河西郡的要塞元里(今陕西登城西北),杀死魏国驻军七千多人,并乘胜攻占了60多年都未能拿下的少梁城。

  公元前352年,秦军又趁魏韩联军在襄陵与齐军交战的机会,在商鞅的率领之下东渡黄河,攻入防守空虚的魏国腹地,包围了安邑。安邑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投降了。不久之后,秦军又攻打了西河郡的固阳(今陕西延安市东)要塞,迫使当地魏军投降。

  西线战场的告急就像一颗炸弹一样震撼了魏国朝廷,为了阻止秦军的进一步的蚕食,魏罃只能暂停东线的战事,与赵、楚、齐三国坐到谈判桌前和谈。为了尽快结束战争,魏罃做出了重大的让步,他宣布放弃所有占领的赵国领土,把邯郸交还给赵国;而齐国也撤出魏国的领土,三国重新回到战争爆发前的状态;楚国作为调停人,如愿以偿地“渔利”到了魏国作为酬谢的睢水一带的土地。公元前351年,魏国和赵国在漳水会盟,两国签订友好条约,正式宣布这场战争结束。

  而俘虏庞涓便是在此时被齐国释放了。回到魏国后的庞涓非但没有被魏罃追究责任,反而还官复原职,重新成为了魏军主帅。当中的原因,极有可能是魏罃手下的人才实在匮乏,论将才和威望,魏国的武官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庞涓。魏罃只好重新起用庞涓。

  为了一雪耻辱,庞涓在接下来的战场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公元前350年,魏罃为了报复秦国,出动大军西征,由于当时的秦军还不够强大,魏军主力轻易地便击败了他们,夺回了大部分丢失的领土。庞涓带领魏武卒精锐一直打到了秦国的定阳(今陕西宜川县东北),直接威胁到秦国首都咸阳。

  魏武卒凶猛来袭令秦孝公嬴渠梁大为惊恐,他连忙下令全国加强戒备,自己则亲自去到王畿之地拜会魏罃,请求停战修好。面对秦国卑躬屈膝的请求,骄傲魏罃再次做出了一个缺乏远见的决定——停止进攻,接受秦国的和谈。

  经过五年的折腾,魏国转了一个圈,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在魏罃看来,魏国依旧保持着原来的位置,魏国仍然是魏国,是七雄之首!

  他又继续得意洋洋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