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胆汤变方的运用

 谷山居士 2017-10-13
温胆汤变方的运用 : 茯苓15克,法半夏10克,橘红7.5克,炙甘草3.5克,炒枳实5克,竹茹、姜南星、白芥子(炒)、茅术各5克,厚朴7.5克,生姜3片。14剂,隔日1剂。
学习和运用体会
病例1:刘某,男,33岁,于1964年1月14日初诊。患者罹阵发性、旋转性眩晕达6年余,近两年来病情转剧。眩晕发作次数由过去每月数次,发展至现在每周发作三四次。并在每次发作前,感觉先有一股热气从小腹部上冲至头顶,随即发生周围景物晃动,身体旋转,眼前发黑,重则仆倒,但神志清楚。曾在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梅尼埃病。服西药多种,初服均有效,续服渐无效。目前主要症状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轻度),记忆力显著减退,恶心欲吐,烦躁,心悸,短气,口苦舌燥。大便秘结或先干后溏,小便黄,晨起吐痰,有时手心热、腰酸。素常吸烟、饮酒,但酒量不大。既往于10年前曾患伤寒病耳聋,余无特殊。形体敦厚,面色灰不泽,营养中等。语音如常,呼吸和缓均匀。脉象沉弦细滑;舌体稍胖,舌质正红,苔薄黄微腻。检验:血红蛋白119克/升,血压16.0/10.7千帕,心肺-,肝脾-。耳鼻喉科检查:双耳鼓膜内陷微充血,光锥消失。患者出汗,倾斜90°几乎摔倒,轻度面色苍白,恶心,符合Ⅱ°反应,示前庭功能中度过敏。电听力示轻度神经性耳聋(双侧)。按上述脉证合参,诊断为眩晕。初诊时医者认为,由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采用了养阴平肝法,先投杞菊地黄丸不效,后改以平肝息风法。药用:钩藤、菊花、石决明、薄荷、黄芩、枸杞子、牛膝、益智仁、生熟地、白芍、砂仁、陈皮等,连服多剂仍无改善。乃加重镇肝潜阳、重镇息风之药,佐以泻肝和胃之品。药用: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茯神、知母、枣仁、石斛、女贞子、陈皮、石决明、灵磁石、珍珠母、玳瑁等,间加龙胆草,兼服龙胆泻肝丸,最后以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先后共服40余剂,发作减为每周1~2次外,诸证依然同前,乃于同年3月12日举行会诊病例讨论。一般说来,眩晕总不离肝肾,其病在肝,其本在肾。《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谓风,肝乃厥阴风木之脏,肝体阴而用阳,阳气动则风生,虽亦有外风眩晕,但以内因居多。此外,风、痰、气、火皆能导致眩晕一证,各有虚实夹痰。临床务须掌握病机,以三因、四诊、八纲来详细分析。运用辨证施治原则至为重要。以本例来说。脉象右沉滑,左弦细;舌质红,舌中心微有黄腻苔。脉舌和证,属阴虚热郁夹痰,治宜养阴,解郁热,降痰火;即清少阳,镇厥阴,泻阳明,宗温胆汤加味。茯苓10克,法半夏15克,橘红10克,炒枳实7.5克,石菖蒲5克,竹茹10克,珍珠母(先煎)20克,夏枯草15克,香附5克,白芍10克,炙甘草2.5克,玄明粉10克(另包分2次冲服)。本例在会诊讨论后,采用养阴、解郁热、降痰火方法,服至3剂时眩晕即制止,而且症状亦明显减轻。于前方内再加黄连5克,又服19剂,诸症悉平。追访至6月8日,眩晕未复发。为了巩固疗效,仍依原方剂量加大10倍,研为粗末和匀,每包为30克,每日1包,以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此例通过短期治疗,完全控制了几年来的频繁发作,疗效堪称满意。
病例2:柴某,男,46岁,1966年11月10日初诊。心脏早跳,常感心慌不适,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律不齐。头晕,有痰,偶有恶心,厌油腻,睡眠尚可。肝区压痛,肝功检查无异常。脉滑,舌苔中心黄腻。属痰湿,治宜温化。茯苓15克,半夏、化橘红各10克,炙甘草2.5克,竹茹、枳实各5克,石菖蒲、炙远志、炒白芥子各7.5克,生姜3片,5剂。1剂2煎,取200毫升,分2次温服,1剂服2天。治疗心悸、窦性心律不齐。11月21日二诊:药后心慌等症状减轻,食纳尚可,脉滑苔减。继服原方。12月8日三诊:药后心慌再减,口苦,夜间舌干,大便不成形,日行1次,余均正常。脉舌同前。治宜调脾胃。资生丸15丸,每晚1丸,温开水下。12月27日四诊:药后病情基本稳定。脉舌如前。原方7剂,煎服法同前,隔日1剂。资生丸15丸,隔日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下。本例心悸,头晕,恶心,有痰,苔中心黄腻,脉滑,为痰湿夹胆火,上扰心脏。先宜温胆汤加味,化痰湿,兼清胆热;消化力弱,大便溏,为脾弱之象,脾为生痰之源,兼调脾胃加用资生丸,标本同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