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斧神工:方寸之间有天地

 馱夫 2017-10-13
2017-10-11 

清乾隆 橄榄核雕小舟 台北故宫博物院


说到微观文物,人们首先会想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著名的清乾隆橄榄核雕小舟,在3.4厘米的长度空间里,雕刻出八个人物和一应俱全的用具装备。且每一个人物雕刻细致入微,十分传神,而且船门窗可以打开,这件奇巧无比的作品当年是乾隆皇帝的心爱之物。另一件以微细雕刻著称的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神人兽面纹良渚玉琮。玉琮四面竖槽上下布列雕刻的神人兽面纹,其单个纹饰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线条细如发丝,要用高倍放大镜才可看清楚,其超乎精细的工艺至今成为一个谜。


神人兽面纹良渚玉琮 浙江省博物馆


上述两件均采用手工技艺。下面是以铸造工艺著称的河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东周青铜云纹禁。关于这件云纹禁,专家对其进行了工艺分析,发现铜禁有多层立体空间,层次丰富,花纹清晰,细如发丝,精度极高,直到今天仍是青铜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体现。


东周青铜云纹禁 河南省博物馆


20世纪90年代在山东邹城市城西贾庄,农耕时出土了一件小青铜铺首,殆为春秋战国时期邾国之器物。这件小铺首宽5.8厘米,高3.8厘米,纹饰表现的是两只在云端盘游的螭龙,中间有两只对面腾跃的鸣凤,中下方是一只龇牙咧嘴的饕餮神兽。五只神物个个神态生动,毫发毕现,并相互交织穿插。两只螭龙身姿矫健,凤鸟引颈长鸣,仿佛能听到它们的对天鸣叫,震撼心魄。特别是两只凶悍的利爪,这在同类凤鸟纹中仅见。主纹饰饕餮如凶神恶煞,两只怒目圆睁,十分恐怖。


青铜铺首(正) 山东邹城市城西贾庄出土


青铜铺首(背)


这件小青铜铺首初发现时,最下方原环已尽失,局部边缘有锈蚀,由于当地属于土质干燥地区,其整体纹饰才得以完美保存。这件小青铜铺首五只神物身上的线条比发丝还细,在两只鸣凤周身饰有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环纹,比较少见。铺首浅凹处密布众多小圆点,在放大镜下呈半球体,令人称奇,这些小圆点并非在平面上,而是随着铜面的高低起伏分布。整体纹饰富有变化,层次和立体感突出。


最初很多人对这件异常精细的青铜小铺首不以为然,认为它肯定采用了失蜡法铸造,因为在中国古代铸造中,只有失蜡法才能铸出精细度较高的青铜器物。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技法可分为浑铸、分铸和失蜡三大法。失蜡法的原理是采用易熔化的材料,如动物油、黄蜡等制成蜡模,再在表面精雕细刻复杂的纹饰。然后用泥浆多次浇淋,涂上耐火材料,使其硬化成型。经加热,蜡熔化流出,形成空腔,再浇铸铜液。失蜡因不同形式而有“拨蜡”“剥蜡”等称谓。


这件青铜小铺首正面中间有一条凸起线,一直续接到背面,呈现十字形范线,这些痕迹清晰地告诉人们,这件小铺首具备着只有浑铸才会出现的前后贯通的重要范线特征,为浑铸法铸造,明显否定了失蜡法铸造说。


浑铸法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重要技法,在青铜铸造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浑铸,指的是整器一次浇铸而成,对技术操作要求很高,制范、脱范比较困难,费时费力、效率低,适用于铸造结构较简单的器物。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由于诸多技术上的限制,浑铸法铸造的青铜器很少出现精细之器。这件超精细的小铺首的出现并非偶然,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专家杜松引用荀子《强国篇》讲:青铜器的制作,主要在于“刑(型)范正,金(铜)锡美,工冶巧,火齐得”,要具备这些条件,才能铸出一件好的青铜器物。


春秋时期 浑源牺尊 上海博物馆


这件小铺首的纹饰与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春秋浑源牺尊的尊首比较近似。上博牺尊的尊首鼻上方也有饕餮兽面纹,在饕餮兽面纹上同样有两条缠游的螭龙,空的地方也点缀着小圆点,特别是牺尊的两只大角上布满变体三角纹,这和小铺首饕餮的两角上布满的三角纹较为相同。


这件铺首虽小,但却是现今发现的采用浑铸法铸造的最为精细的青铜器物之一,它的铸造工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样精细的小物件是如何做模的?纹饰细如发丝,又是如何铸出来的?它身上所引出的未知之谜尚待人们的研究与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