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进军教授:关于扶阳学术思想的冷思考(中)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17-10-13


关于扶阳学术思想的冷思考中 来自小猫医话 19:59


六、附子的功效特点及主治病证


关于附子的性味主治及煎服法,我们的教科书将其归入温里类药。李经纬、余灜鳌等主编的《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中记载的比较详细:

“附子,辛,甘,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1.治亡阳汗出,四肢厥冷,脉微欲绝。2.治脾胃虚寒,心腹冷痛,呕吐,泄泻,冷痢,小儿慢惊,阳虚外感。3.治肾阳不足,畏寒肢冷,阳痿,尿频,阴寒水肿。4.治风寒湿痹,阴疽,疮漏。

煎服:制附子,3~9g,回阳救逆可用18~30g,宜久煎。这是当今中医界比较认同的说法,也是各类教科书所依据的说法。

张仲景深谙《本经》中附子的药性,其活用广用又比《本经》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伤寒论》三阴病中将附子应用得出神入化。


附子有扶正和祛邪的重功效

上面已经提到,扶阳的核心理念就是十个字“温通、温中、温化、祛寒、除滞”,温化人身温和之气,而附子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个目的。

中医的一切治疗手段,实际上就是扶助人体自身的正气而驱邪外出,修复人体的自我抗病机能而愈病。附子用途广泛,辨证准确了,应用得当了,正气足,疗效好,且见效迅速,其治病功效的关键在哪儿呢?就在于附子有扶正和祛邪的双重功效,表里同治。

附子这味药附子辛热燥烈,有很大的温通之功,其回真阳,续绝阳之力无药可以替代,其火性迅发,无处不到,以其雄壮之质,温热之性,助火之原,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外固卫阳以祛寒,为扶真元,祛阴寒,回阳救逆的圣药。

附子还有强大的通阳作用,能以迅雷之势将十二经脉一具打通,使残留在身体各处的残阳回纳下元,有效地追复散失之亡阳。

附子扶正(温通、温中、温化)和祛邪(祛寒、除滞)的双重功效,表里同治,这在《本经》及历代医家的著作中都有阐述。

我们可以上溯源流,看看古医家是怎么说的。《本经》说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这应当是经方中附子应用的重要指南。

金代医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附子“去臓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清代医家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附子:“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上述所说的“温中,金疮,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补肾命火”,就是扶阳助正。

而“主风寒咳逆邪气,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去臓腑沉寒”,“逐风寒湿”就是祛邪。祛邪亦是助正,正如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所谓:“究竟攻其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也。”所以,附子一药用好了,双向调节,奥妙无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少火为温和的阳气,属生理之火,能化气生津,就是生阳气,经方医学理论认为阳气就是津液,即携带津液的物质;而壮火就是亢烈的阳热,属病理之火,会损耗津液的,附子据证机合理应用乃是少火,就是将附子的纯阳大热之性,转化为扶助少火的温和生气之性,从而能与人体生理的温煦之气同气相求,促进生精生津化气,修复和重建人体正气;如果滥用附子,则药性亢热,则是“壮火”,能伤耗人体津血,出偏或加重病情。

所以,火神热之前,大剂量或超大剂量附子基本上没人敢用;火神热以后,某些医生动辄附子上百克。这是不明白阴阳真实义,要知道,即使阴寒也分虚实,用桂附一定要明辨,人身津血切不可伤。


应用附子贵乎明理,

综合评估病人基本状况

应用附子,必须首明阴阳,同时要综合权衡评估病人的基本状况,如证候轻重,素体及证候的寒热虚实,年龄大小,体质胖瘦,个体差异,新病还是久病,体质敏感程度等诸种因素。做到整体考量,细心评估,才能避免偏差。

因为,现在的病,绝非单纯阴证寒象,或者阳证热象,而大多可能是阴阳证互涵,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这就需要明辨阴证、阳证,仔细鉴别寒热虚实真假,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应用好附子。

附子的用量不能一概而论,也要根据病人病情、病机,体质情况,用药敏感程度等综合考虑,绝不可为了标新立异而滥用大剂量附子,但也不能墨守成规,不敢通权达变地根据病情需要应用适合剂量的附子。

之所以会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除辨证不准,配伍不当,煎煮不当,服法欠妥及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等原因之外,剂量应用不当也属常见。


张仲景《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主要指征

张仲景治疗三阴证,将附子应用的炉火纯青是善用附子第一人,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温阳祛寒方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干姜附子汤等。四逆汤是回阳救逆主方,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里寒外热,因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脉沉微细迟;精神状态:但欲寐,虚弱,蜷卧少动,似睡非睡,下利,大汗,二目无神,面色青白或者晦暗无华,口唇暗淡或发紫。


郑钦安应用附子的依据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有两段重要论述,可作为应用附子的重要依据:

《医理真传·卷一·辨认一切阳虚证法》中说:“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近似实火(真寒假热),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

阳虚症,有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有脉极大劲如石者。有身大热者。有满口齿缝流血者。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有大、小便不利者。”


我应用附子的基本经验

我临床上辨认真阳不足或虚衰,阴寒內盛或里寒外热等证,基本上不出张仲景和郑钦安的理论要点。

我治疗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和肿瘤用含附子的经方如四逆汤等经方比较多。在临床上,有一些比较危重的病人,真阳虚衰,阴寒水饮极盛,应用四逆汤或真武汤或茯苓加四逆汤等方,对于其中的附子的用量,多权衡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

我在经方中用附子有从6克开始的,有从10g开始的,也有从15g开始的,总之,一切依据证候病机和个体差异而定。一般依据病情逐逐渐加量,直至达到患者最佳耐受量为度,这个耐受度就是既产生了疗效,又不至于出现一些毒副作用。

我发现,不少病人外感初得,如辨证为少阴伤寒或少阴中风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或麻黄甘草附子汤,或桂枝加附子汤时,仅用6~10克就会见效。

心脑重证加至30克左右时就会有良好的疗效,也有用至30克以上者,但必须明确辨证辨病机,并依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逐渐加药。一般来说,我用15g以内一般不用先煎,但必须煎至1小时以上。超过15g,都先煎1小时以上,再下余药同煎。

当然,上述所说的只是我个人用附子的经验和体会,说出来仅供参考,绝不可不辨证地仿效我的用法。


附子要安全  务必正确煎


吴佩衡在《吴佩衡医药简述·卷二》中有句话,可以说是一语道破附子的安全服用要点:“其实附子只在煮透,不在制透,故必煮到不麻口,服之方为安全。”。

应用附子要做到安全有效,不论是生附子,还是制附子,关键在于煎煮,并且煎透。

吴佩衡应用附子的量及附子类方剂的煎煮方法

在《吴佩衡医案》中,吴佩衡治病,附子的用量很大,一般在20g~300g左右。但是,吴佩衡大剂量使用附子,必久煎3小时后先尝,如不麻口,才与其它药同煎服之。他用附子特点有三:一是用炮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处方中常用四逆汤配伍肉桂;三是久煎,大剂量者必煎3个小时以上。

范中林应用附子的量及附子类方剂的煎煮方法

在《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中,范中林治病应用附子的量,通常都在30~120g左右,治疗急危重症曾用至250克以上,附子都注明久煎。


应用附子的注意事项


附子必须在复方中配伍应用。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凡用附子,均入复方。凡是含有附子的复方,其配伍既奇妙,又严谨,都含有制约附子毒性的药物: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中的干姜和炙甘草。白通汤中的干姜。附子汤中的芍药。真武汤中的芍药和生姜。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炙甘草。乌头汤中的炙甘草等方剂。干姜、甘草、桂枝或肉桂、芍药这些药物与附子配伍,既可拮抗附子的毒性,又与附子功效有协同作用。

应用附子除了辨证准确,掌握好剂量外,还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凡用附子,均入复方,严格按照经方的法度使用,不可单味煎服。

尽量用炮附子,不要轻易应用生附子。病情需要应用生附子时,必须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并密切观察,水煎煮透。

附子禁止打成散剂服用。有国家批准文号的含有附子的中成药制剂,应当严格按照说明服用,不可擅自加量服用。附子禁止泡酒服用。


附子中毒的基本症状


  附子虽有毒性,但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合理,剂量适当,煎煮得法,应用是比较安全的。附子的毒性主要是对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轻度中毒可见口唇舌发麻,干呕恶心,头晕,视物昏花等症状。重度中毒会出现手足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继之运动不灵活。恶心呕吐。心慌,面色苍白,肤冷,胸闷,烦躁。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或呼吸缓慢,肢冷脉弱,吞咽困难,言语障碍,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证,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附子中毒的预防与救治

轻度中毒可选取以下措施救治:立即将大剂量蜂蜜兑入少量热水中内服,一次可服60~500g。立即用炙甘草60g,绿豆60g,防风30g,水煎服。立即用银花90g,生姜90g,生甘草90g,绿豆 250g,水煎服。可立即口服大剂量双黄连口服液对抗。

重度中毒应分秒必争,立即去医院急救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版权归【小猫医话】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尊重个人劳动成果,侵权自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