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灭秦之二:最后的名将和最后的道路

 金色年华554 2017-10-13


击败杨熊,包抄章邯侧翼,这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其实刘邦还是很应该感谢项羽的,如果不是项羽在河北大破秦军主力,刘邦这段时间的军事行动也不会那么顺。对于那些据守城邑的秦人来说,在获知自己主力尽失的情况下,还能有多少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这个时候留在关东的老秦人,想的更多的就是退回到自己的根据之地去。至于那些本官吏原先都是山东六国的人,大多数在第一时间就已经投靠了起义军。看来楚军的胜利指日可待了,但是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之前与杨熊的激战,之所以要往西渡过鸿沟,是因为鸿沟作为切割中原的地缘分割线,在先秦乃至楚汉相争的历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地缘作用。能够跨越它,并在曲遇大胜秦军,也意味着刘邦的西征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接下来应该走哪条路向秦国进兵呢?现在让我先来看下刘邦之后的进兵路线的地理位置。

荥阳:今郑州城区以西、汜水虎牢关以东、嵩山山脉东段浮戏山以北、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广武山以南。荥阳东有鸿沟连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邻黄河,南临索河连嵩山,西过虎牢关接雒阳、长安,地势险要,交通便利,在历史上是郡治要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后,在荥阳设置三川郡,辖荥阳、巩、京等县。

颍川郡: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登封市等地,辖12县:许县、阳翟县、长社县、鄢陵县、襄城县等,治所在阳翟。

阳武: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地处豫北平原,南临黄河,北面是余河通道,地势西南偏高,东北偏低,地貌属黄河冲积平原,秦时设置为县。阳武县城在官渡西边,《水经注·渠水》记载:'渠水左径阳武县故城南,东这官渡水'。阳武以博浪沙及陈平所生户牖乡事,名于史册。博浪沙在县东南三里,相传张良募力士击秦始皇误中副车处。

宛陵:今新郑市北18公里的龙王乡古城师村的东北角。秦王政十七年 (前230),秦灭韩,二十六年(前221),置苑陵县,属颍川郡。

长社:今河南长葛市老城,属颍川郡。位于河南省中部,辖境南与许昌县接壤,西与禹州市毗邻,北与新郑市、尉氏县交界,东与鄢陵县相连。长葛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葛天氏故里,秦初即设为颖川郡。汉置长社县。

颍阳:今河南位于登封市最西部,东邻登封市君召乡,西依伊川县江左乡,南接汝州市下店乡,北毗偃师市大口乡,地处四市(县)通衢的交通要道。颍阳历史悠久,在公元前21世纪夏朝初,称'纶国',少康中兴名,'纶邑'。 夏代为古纶国。周朝,为颍邑。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76年)谓纶氏,属郑国。战国时代属魏国。秦朝划归颍阳县辖。名胜古迹繁多,有仰韶文化时期的颍阳遗址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郭寨遗址、刘相遗址。

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传说为禹之都。《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县下班固自注:「夏禹国」。应劭曰:「夏禹都也」。《帝王世纪》载:「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水经.颍水注》:「颍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大禹为夏部族首领, 是黄帝的玄孙。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 于此,故称“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 夏第一都。”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称狄人)入据栎地,困其地 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将 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国攻灭郑国,遂将国都迁新郑。仅 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韩懿侯便将国都城重又迁回阳翟。此后历秦、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称阳翟不变。

颍水:发源于中岳嵩山,迤逦东下,流经河南登封、禹州、许昌、临颍、周口、阜阳、颍上汇入淮河,为淮河第一大支流。颍水又称颍河,上游以沙河为主,故又称沙颍河。位于淮河北岸,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西北部。主干发源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脉摩天岭(又名没大岭)东麓,东南流经鲁山、平顶山、叶县、漯河、周口、项城、沈丘等县市,至界首县城关镇附近进入安徽省,往下经太和、阜阳,于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全长619公里,流域面积为4万平方公里。

辕古道:雒阳八关之一,今河南偃师与登封、巩义交界处的轘辕山上,为雒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关处鄂岭坂,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嵩山山脉),道路险隘,有弯道十二,回环盘旋,将去复还,故称轘辕关。秦时南接颍阳;西有鸡鸣山、香炉峰。传说为远古时大禹所凿,为历代兵家必争和控守要地,也是雒、偃通往汝、颖、襄之捷径。历史上,由雒阳通往豫东、豫南及荆楚、江浙一带的轘辕古官道穿村而过。

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部,南傍伏牛山,北依白云岭。战国韩邑。《史记·白起传》:秦昭王四十六年(前261),“秦攻韩缑氏、蔺,拔之.”。秦置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府店镇北二里。因山为名。

三川郡:三川郡以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治所在雒阳(指秦雒阳城,即汉魏故城),其辖境大体相当于今灵宝市以东、黄河以南、伊洛河流域、北汝河上游地区。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其中三川郡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诸郡之首。这不但因为周代数百年的国都在这里,由此上溯,夏、商数百年的国都也都在这里,还因为秦代相国吕不韦的封地在这里。三川郡辖境,大体上正是位于“天下之中”的古“河南地”,或称“河洛地”,是本来意义上的“中国”。它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的要道,也是秦国控制东方的战略要地。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刘邦举兵反秦,三川郡均是攻守要冲。始皇帝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之子李由曾为三川郡守。

平阴: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秦置。《水经注·河水》:“河南平阴县,故晋阴地,阴戎之所居。”属三川郡。汉改属河南郡。

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雒河之阳而得名,雒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 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黄河中游两岸及伊、雒、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雒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200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禹划九州,河雒属古豫州地。雒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师二里头)为都。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雒阳营建国都。周公在雒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雒阳称雒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雒邑,是为东周,自此,有23个国王都居雒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雒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

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二十四里告成镇。春秋郑国阳城邑。秦置,属颍川郡。

南阳郡:南阳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将白起攻楚占宛,设南阳郡(郡府今天河南南阳)。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仍为南阳郡。当时的面积,除现今南阳市域外,还有河南省的鲁山、叶县、舞阳、栾川的一部分和湖北的随州市、南阳郡辖境在汉代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犨城:今河南鲁山县张官营镇西约2.5公里,春秋时期为楚国犨邑。

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位于南阳城区白河(古称淯水)北岸。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

说完路线的地理位置,现在来说下具体的战况。

打到鸿沟以西后,下一步刘邦和他的军队,应该沿鸿沟向西北方向攻击前进,并通过荥阳、成皋(虎牢)进入雒阳盆地,继而沿崤函通道攻入关中。这条路线,也是当年诸侯们合纵攻秦的主要通道。当日张楚军攻入关中,也是走的这条路线。问题是,当日张楚军能够很多攻入关中,是因为事出突然,秦帝国根本来不及反应。以至于雒阳盆地、函谷关很快失于敌手,直至叛军攻到了骊山以北,才组织好反击力量。而现在,刘邦要想再次走同样的路线入关,就要困难的多了。

情况也的确如此。当刘邦追击杨熊至荥阳城下的时候,因为坚城难下,然后得知杨熊被斩以后,便立即退了兵。之所以立即退兵是因为从白马到荥阳的广大地域都没有在刘邦军的手上,更重要的是杨熊一死,无人再敢出战了,荥阳方面的秦军要是不敢出击,那刘邦攻城又攻不下,就只有另找出路了,所以刘邦把下一个攻击目标定在了颍川郡全境。到这个为止刘邦已经把西征前的准备工作基本做完了。做完以后就开始进攻颍川郡了,因为砀郡已经在刘邦军手上了,颍川郡如果与砀郡连接在一起,那不管从哪个方向进兵,楚地的补给都可以源源不断的输入。

所以,刘邦从荥阳回师以后很快就攻入了颍川郡的阳武。并且很快又攻下了宛陵与长社。

但是就在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却在颖川郡重镇--颍阳城下遭到了城中老秦人的顽强抵抗再加上阳翟方面的援军的猛攻。正在遭遇苦战进退两难的时候,刘邦的一生最好乃至中国历史最有名的的军师张良出现了。

这里简单介绍下张良在韩地的“抗秦”:几个月前,张良已经回颍川郡了。当时项梁已经拥立楚怀王。张良是韩国遗民,而且他的祖父、父亲都曾经担任过韩国的相国,所以张良将复兴韩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找项梁借了少许人马项梁答应了以后,张良找到了韩成,立为韩王,韩王以张良为司徒,然后带着项梁处借来的人马,开始攻略韩地。秦国在消灭了韩国后,将韩国地方设为颍川郡。张良跟韩王成进攻颍川,攻下了几座城,但是旋即又被秦军给夺回去了。他们没有容身之处,只好在颍川郡四处流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张良就算再有计谋,可是他手下没有兵,没兵的结果就是啥都做不了。

正当张良在韩地打不开局面时,西征的刘邦为他带来了新的希望。从刘邦的角度来看,能够得到张良这个军师的帮助,对他在韩地的作战也是十分有利的。而张良的出现也很快改变了战局。在说服故地城中韩人“起义”后,又打着城中秦军的旗号偷袭了援军。好不容易打赢颍阳之战以后,刘邦将此次参加战役的老秦人屠杀一空。但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进兵路线需要调整,因为很多老秦人驻守的城池并不是那么容易攻克。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秦人的角度看来,如果他们已经清楚无法扭转在东部的战局,雒阳盆地很自然的就会成为帝国抵御重生诸侯们的前沿阵地。因此在曲遇之战战败的秦军主将杨熊,退守到荥阳之后,很快就被军法处置,以稳定住秦军的军心和防线。而已经把自己定位为成防御方的秦军,在可以依托山势的情况下,将会给意图西进的刘邦(也包括其他义军)制造更大的麻烦了。换而言之就是,要是刘邦还想走常规路线攻击雒阳盆地的话,将有可能遇到前所未有的麻烦。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这个时候的项羽,能够彻底打败章邯的话(此时章邯还未降),那么项羽和他的楚军主力,很快就可以挥师南下,由当年周武王渡河攻商的“孟津”反向渡过黄河,攻入雒阳盆地,并直指关中。而这个时候的刘邦,可能还在荥阳——成皋一线,和秦军苦战呢。

所以对于刘邦来说,重点已经不在于能够攻下多少城邑,也不在于能够收编多少军队了。楚军在巨鹿之战的胜利,让他和其他义军看到了战略反攻机会已经来到,刘邦需要的是和时间赛跑,以率先突入关中,去成就他关中王的梦想。鉴于周文部过去的成功,刘邦最初西进时也瞩意于函谷关。但是此时情况已经和当时大不相同。既然沿黄河南岸西进的难度有点大(因为必须攻下雒阳坚城)那么刘邦就需要有新的军事计划,以帮助他继续西进了。而自从颍阳之战开始帮助刘邦作出决定的,就成了张良。而就在颍阳之战胜利以后,韩王的兄弟,日后的韩王信也加入了刘邦阵中,并且带来了之前一直处在“观望”状态的韩地的起义军。

然后根据张良的建议刘邦军没有直接向西通过坚固的荥阳城进攻雒阳,而是南下进行迂回。一鼓作气攻下了韩地十几座城池。并且攻占了颍川郡治所阳翟。在颖川郡基本被平定的战况下,刘邦的又向南进军,兵锋直指三川郡。到了四月,在攻陷了缑氏以后,从轘辕关攻进了雒阳盆地并且一路沿着轘辕关攻向了郡府-雒阳。那为什么张良会建议刘邦从轘辕关进兵呢?

因为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连接雒阳盆地与中原的道路,几千年来都是以黄河侧的通道为主,虎牢关、汜水关、成皋、荥阳这些在历史中,经常出现的地缘标签,都是为了据守这条官道而设立的。不过这并不代表,就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进入雒阳盆地了。如果刘邦和他张良顺着颖水向上游地区进发,他们很快就可以到达嵩山的脚下。而在这片日后以少林寺闻名天下的山地当中,有一条叫作“轘辕古道”的小路,能够穿越嵩山,进入雒阳盆地腹地。在秦帝国时期,轘辕古道并没有被纳入“驰道”(秦朝的官道)的规划中,也没有在道路上设立关城(设关始于东汉)。这也很好理解,如果有更好的道址选择,是没有必要翻山越岭的。对于远道而来的刘邦来说,他即使是听说过这条古道的存在,也一定不知道怎么走。而对于张良他们这些韩国人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你只是一个路人,想走这种位于深山之中,久未维护的道路,是十分艰难和危险的。但对于一支上万人的军队来说,简单修复道路,使之达到通行条件,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有了张良的帮助,刘邦很快经颖水而上,通过轘辕古道,进入雒阳盆地。按照正常的情况,刘邦必须攻下雒阳盆地的心脏——雒阳,才能够打通进入崤函通道的缺口。对于当年视雒阳盆地为自己国土(王室算是受保护的国中之国)的韩国人来说,能够借助刘邦的帮助,而得到雒阳城,也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但是战争局势瞬息万变,就在刘邦穿越古道攻下缑氏正准备偷袭雒阳之际,他得到了一个消息:有一支赵国的军队也在向西推进,听说是由赵国大将司马卬率领的。他们西进的目标自然十分明确,无非是趁秦军主力在北方与项羽率领的楚军对峙状态下,趁机西进,攻下咸阳。因为占领咸阳是彻底推翻暴秦的关键所在,况且关中王那个头衔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刘邦猜出了司马卬的动机,所以立刻攻占了平阴,封了渡口,烧了渡船。黄河那边的情况不甚清楚,刘邦不敢贸然过河。但是他也不想让别人过河,项羽在巨鹿牵制了秦军主力,让刘邦钻了空子。如今刘邦在颍川跟秦军陷入拉锯战,却差点儿让司马卬给钻了空子。司马卬本来就没有战船,如今既要打造战船又要将渡口修好,花了好长的时间才把这些工作做完,然后渡过黄河,可惜这个时候刘邦大军早就跑的没影了,他只好攻下了河南一些地方,后来因此被项羽封为殷王。

浪费了这么多时间以后,刘邦终于重新把他的攻击目标,重新对准了雒阳。只是要想攻破雒阳这个形胜天下的战略要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秦人已经决心固守崤函通道,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之时。依照战国时期的经验,在围攻雒阳这样级别的攻城战,拉锯个二三年也是很正常的事。果然围城没有多久秦军的援军就出现在了东面。刘邦再与秦军的援军在雒阳东面交战以后,大破赵贲大军(赵贲应是从开封来救援雒阳的)刘邦击溃赵贲后,继续攻雒阳没有打下。此时刘邦做出了抉择,一直围攻雒阳势必耽误时机,而在雒阳没有拔掉的情况下就直接攻打函谷势必被关中和雒阳两面夹击,于是刘邦做出了一个明智的抉择——放弃函谷关,不久刘邦出轘辕关,退回到阳城。

这里有必要说下刘邦的选择:尽管刘邦部肃清了雒阳周边之敌,但雒阳坚城固守难下。这时,刘邦的进兵路线就必须要改变,二要改变就必须面临几种选择:1.弃雒阳不顾,直扑函谷关;但这条进兵路线有受阻函谷关下腹背受敌之凶险 2.继续进攻雒阳坚城,但旷日持久的攻城战、很可能师老无功,陈胜时期的吴广部就是受阻于雒阳、荥阳间无半西进的,可见雒阳之敌相当顽固。或许刘邦已经知道了项羽部已接近最后胜利的情况,于是,在灭秦使命刻不容缓的情况下,刘邦毅然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也是最后一条道路:放弃攻雒阳退军至阳城,从那里再开始另一个方向的攻击:就是武关。而献上这个计策的还是张良。

这里还是有必要说下张良为什么这样建议。

对于在和时间赛跑的刘邦来说,他并没有耐心和实力在雒阳耗下去。因此在攻取雒阳的战役,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刘邦选择了按原路退出雒阳盆地,以重新制定他的作战计划。

战略路线上来看,雒阳盆地——崤函通道路线,并不是唯一通往关中的线路。在此之外,还可以在北线,横穿太行山,占领河东之地,然后再渡过黄河攻入关中。只是这条路线,刘邦肯定是没机会选择了,真要走的话,也是打败了章邯之后的项羽来走;另一条路线,则在南线。如果刘邦能够攻取以“宛”(南阳郡郡府)为地缘中心的“南阳盆地”,那么他就有机会通过“武关”攻入关中。综合地缘条件,走南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这路线不是秦人的防御重点;另一方面,南阳盆地当年是楚人的根基之地,尽管秦人在此的统治已有60多年,但作为楚文化的发祥这之地,只要引导的好,这种同根生的记忆是很有机会恢复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后勤补给容易,因为此时秦的颖川郡已经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韩的颖川郡。反观秦军,虽然函谷关一线秦军防守严密,交通便利,容易增援和补给。但武关这一线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秦军防守相对松懈,增援和补给就比较困难。这个计划,刘邦欣然同意。刘邦的明智正在于此,也正是由于实施了这个计划,使得他第一个进入关中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反过来看项羽,如果他决心先征服河东,然后攻入关中的话,就没有这样的地缘优势了。

虽然这个时候的张良,仍然是以复兴韩国作为自己的理想。但深谋远虑的他,也十分清楚,以韩国的地缘位置,是很难有机会生存的。即使勉强立国,也很有可能在秦人与关中诸侯的拉锯中,陷入与战国时期一样的尴尬境地。而要想打破这种夹心饼干的局面,唯一的机会就在于帮助楚人攻取关中,以在和平的环境中,为他的祖国谋得一席之地。当然,这种最为理想的结局,是在秦亡之后,天下就能够进入和平状态。如果那些新贵们不满足于现状,决心再火拼一场的话,韩国这个可有可无的国家,很有可能又成为牺牲品了(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项羽根本就不认为,韩国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在韩地的军事行动,实际上是由刘邦和张良所组织的韩地义军所共同完成的。不过当刘邦准备南下时,韩国人就不能够继续和他联合作战了。这次因为有了刘邦的帮助,双方也攻取了不少城邑,算得上是有了复国的基础了。从刘邦的角度来看,韩国人和他们的“王”,留在韩地牵制秦军,也不是件坏事。对于他来说,只要能够把张良这个人才带走就可以了。

刘邦的这一选择实质上是改走南阳郡,但在这一方向上,刘邦还是有着非常大的风险。与孤城雒阳相比,南阳郡之敌不仅军队完整未遭创伤,而且郡府宛城同样是座坚城。其主将还是秦始皇灭六国时的名将桓齮。再者,武关未曾失守过,其防御之坚固可想而知。因此,刘邦取道武关大有孤注一掷的冒险意味。但刘邦还是毅然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开始了南阳郡的攻略。

五月初,此时真正的硬仗开始了,之前与刘邦军交战的虽然也有杨熊,赵贲这样的秦军主力。但是还从来没有与真正的名将交过手,桓齮的名声更是远在章邯之上,可以说是秦帝国最后的名将了。当刘邦在犨城东面与南阳郡守桓齮交战之后,双方激战月余,战事胶着僵持不下,这时候刘邦秘密训练的一万骑兵赶到了,领兵的是大将曹参。但是曹参的骑兵并没有被投入战斗,而是直接包围了宛城(估计还是张良的计策)料不到刘邦军中居然还有骑兵的桓齮显然在谋略方面远飞张良的对手,宛城被围只能选择了退兵回防。

六月,桓齮退守南阳郡的治所宛城,刘邦再次遇到了坚城难下的困局。所以开始在宛城外围开始了扫荡。扫荡了差不多以后,刘邦想要绕过宛城先要直接西进武关。这时张良认为秦兵还很多,而且据守险要,不理宛城的话,强秦在前,宛城在后,十分危险。于是刘邦趁夜率兵从原路返回,然后换旗帜,人衔枚,马束舌,等到天亮,将宛城围了三圈。

本来躲在宛城的秦军,眼看着义军离开宛城远去,都松了一口气。谁知第二天早上睁眼看到,城外又被另一支义军包围的里三层外三层。原来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更换了旗帜的颜色,给桓齮造成一种另一支更强大的义军要攻宛城的错觉。打仗打到这个份上桓齮坐不住了,凭自己手里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抗围城的义军,与其被活捉或战死,不如自杀了结。在他的眼里,义军都是一批恨秦人入骨的反贼。他自己本人却是秦帝国最后的名将了,根据秦人的传统与法律,大将是不能做俘虏的。这时,桓齮的部下陈恢见郡守六神无主,准备自杀,便自告奋勇的出城要与刘邦谈判(估计是不想陪着死)而这时候的刘邦显示出了非凡的政治手段。所以谈判的结果是封吕齮为殷侯,陈恢为千户侯,继续镇守宛城。 刘邦和平接收宛城的消息一经传开,不少秦朝官吏好像看到了前途,看到了光明。知道归顺了义军不但可以保全性命,还可以继续做官。身处风雨飘摇的秦末时期,归顺义军无疑是许多秦朝官员的一条理想选择。

七月,到了这个时候,刘邦面前的最后的道路已经畅通,最后的名将也已经归顺,接着就是要攻打秦帝国最后的关卡——武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