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讲好一个叫“城市风貌”的故事?

 harriman30 2017-10-14

城市风貌是城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自然环境、形态结构、文化格调、景观形象、产业构成和功能特征等,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最有个性的标志。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不同,每座城市都应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原有的结构形态被破坏,加之经济全球化、文化趋同化,高楼林立、大道开阔、钢筋水泥面孔的样板城市在现代化的流水线上不断被生产出来,城市风貌“千城一面”或“一城千面”现象日益严重。上海世博会会址主设计师马丁?罗班游历中国之后,对“千城一面”的城市表达了自己的遗憾:“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有自己的故事,可这里绝大多数建筑都缺乏故事。”

建筑需要有故事,一座城市更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城市故事。没有故事的城市,缺乏内在的魅力,像一个掘到宝藏的暴发户,外表阔绰内在却肤浅空虚。那么,从城市故事角度出发,如何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呢?

一般来说,城市风貌来源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和城市活动等,要用城市故事来指导城市风貌设计就需要整合这几方面的要素。

整合自然环境的故事

自然环境是进行城市风貌设计、展现城市个性的基础。自然环境包括城市自然形成的地形地势、山川名胜、水系等,这些资源往往是唯一性的个性化景观。从城市与自然的相对关系来说,与自然环境整合的城市故事有两种形式。一是保护原有的特色自然景观。人类的城市是不断增加和扩大的,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底图关系正在悄然改变。在这种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保护有价值、有特色的大面积自然景观区域不遭破坏,是构建城市自然环境故事的方法之一。

另一方面则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营造。如果说保护自然山水是城市渗入自然中的被动策略,那么在城市内部建设自然生态系统则是自然渗入城市的主动规划。如苏州古城,以水为中心进行规划建设,自然和人工的方格网河道与方格网陆道密切结合,形成水陆配合、路河平行的双棋式格局,呈现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诠释历史文化的故事

历史文化是城市风貌设计的根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历史文化故事,有物态的,如旧居、遗迹等;非物态的,如历史事件、民俗、传说等。从城市与文化的相对关系来说,诠释历史文化的城市故事有两种形式。一是保存“物态要素”来延续和表现历史文化,即采用保护或改造的手段,以维持历史留下来的现成的物态文化建筑和场所,以求本原地阐述深层次的城市历史和集体记忆。例如以“古都文脉”著称的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就采取整体保护其了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实体、内外空间与风貌,并充分挖掘、重新激活街区原本具备的功能,展示了杭州曾经的都城风采。

另一种是在充分理解城市已有文化积蕴的基础上,以再创造为主要手段,将集体记忆转化为物态的创新的城市空间场所,从而得以将城市文化精神延续下去。例如,湖北大治铁矿开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1700多年的开采历史,随着矿产资源锐减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大治铁矿对矿治文明进行挖掘,建成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充分展示了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矿业文化。

融入市民生活的故事

简.雅各布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指出“从城市漫游者的观点看,正被夷为平地的贫民区比精心规划设计过的地区有更多有意义的成分表现了生活,城市需要传统的街道,宜人的小街区,古老的房子,而不只是千篇一律的方格网络和庞大的建筑。”

一座城市的肌理形式并非一蹴而就的,是自然和人类共同作用千年而成。城市故事绝不仅仅是静态的,与历史环境相挂钩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市民生活,动态地、持续性地激发新的故事。我们不仅要挖掘历史留下的故事,更要亲身参与到故事的延续和创造中去。例如吴良镛教授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就是在完全把握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和市民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创造出来的地方特色人居空间。

风貌是自然环境的演变、历史文化的积淀、市民生活的凝结,只有运用好城市独有的历史故事,并为当代故事的产生创造更好的场所,才能使城市风貌独具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