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鲁民丨东部滨海-深圳城市景观与文化的重要构成

 houfour 2017-10-14

                     


 

此次峰会为期两天,由一场主论坛、两场分论坛、两场闭门会、一场教育与实践研讨会、一场委员及内部嘉宾沙龙等环节组成,在22日的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分别以“都市更新·人文深圳”、“都市更新与城市人文复兴”、“文旅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为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峰会全纪录请点击【都市更新·人文深圳】全纪录丨APA全程回顾




峰会现场照片



东部滨海—深圳城市景观与文化的重要构成

演讲丨王鲁民



【都市更新·人文深圳】建筑策划专委会(APA)夏季高峰论坛上,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鲁民老师作为 “都市更新与城市人文复兴”分论坛的特邀嘉宾,分享了他关于都市更新的实践经验。


王鲁民老师从文化问题切入演讲主题,通过深圳鹅公村的具体案例,探讨了城市更新与共生的话题。


峰会现场照片


       王鲁民老师认为:在学术研究和日常语言中,“文化”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有差异的。在学术研究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或人和外部世界互动的规则和相关技术。在这个层面上,说一个地方有没有文化或者一个族群有没有文化是不适合的,因为任何族群都有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规则和相关的技术。但在日常用语中,人们确实可以根据人群享有的文化层级来确认这个人或城市的文化水平高低。而文化水平的高低其实是指这群人有没有对他们所享有的文化价值进行发掘和进行为大众认可的定义能力,有没有对他享用的规则进行超越式的阐释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可以算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城市,因为我们国家能对我们执的有文化进行价值定义的人大多数在北京。在这个层面,文化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权力的问题。当然,这种权利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例如通过认真学习、财富积累等方式获得解释的权利,但这属于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此处暂不讨论。

深圳是一个有历史、有大量移民聚集的地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主要制度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国家,位于一个和海洋有关的远离传统文化中心的地方,深圳不仅有文化,并且还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相当特殊的文化。


PPT配图


       深圳的文化不仅受受中原地区的影响,在近现代和西方文化的碰撞的过程中,深圳较少约束、乐于接受外来的东西,这在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使其形成了这个地区的文化特点。

深圳在人居建设上的文化成果上的最突出特征,也许集中在当代城市的发展上,但也有很特殊的地方,例如东部华侨城所在区域,因为地形、交通、原住民等条件,近年来并未像罗湖、南山那样获得高强度的开发,很多传统遗产仍在这个地区保持着,留存下一些很可能就成为塑造深圳多层次文化呈现的条件。


PPT配图


深圳的有关部门,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做了许多关于遗产利用和保护的工作。但如何用好,如何规划?仍是一个问题,王鲁民老师认为,未来要特别注意的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文化,要强化对现有文化资源的研究、意义的挖掘,争取我们对资源的价值定义权。

对现有文化资源的高水平的研究和阐释也是做好保护乃至利用工作的基础。


PPT配图


获得自身文化定义权,就需要通过系统、长期的研究来形成在城市建设资源利用上的独到的成果。

在这方面,也许有个村子的研究可以抛砖引玉。在深圳东部滨海有一个鹅公村,村子很小只有20多户左右,因为在生态县以内,所以十年以前村子就基本清空了,还剩下几十栋房子,但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子。


南澳鹅公村


       第一,就是要讲村落的坐落方式,通俗讲就是这个村子怎么摆放,它和山、海、田地怎么结合?中国人喜欢所谓的太师椅地形关系,背靠着一个小山包,两侧都有大山延伸出来的坡地,村子的建筑朝向大海,这种形态在东部滨海十分常见。可重要的是不止如此,人们为了合理的生活环境的建构,还要考虑这个村子和洗涤、养殖和交通的需求,细致地揭示这个村子是怎么坐落的,是讲建筑学城市规划故事的一个方面。


PPT配图


       第二,要了解村落内部空间权力的构成。最早入住的人家,房子正背着山。第二家人来时,太师椅正中的位置没有了,于是选择了靠近当时大路,并且临近第一家房子的位置安排自己的住房。第三家则选择更靠近水源的地方来做他的住宅基地。这种选址就是一种资源的分配。在此后的空间营造过程中,他们的博弈关系是很明确的,为了占据聚落的主导,这三家都做出来自己的努力。当时家族活动的中心是祠堂,第一家把他的祠堂正对着山,后面两家靠近村的主路布置祠堂,使这个村的真正公共空间是这个村的主路。

       到1949年之后,以祠堂作为自己家族定位的需求没有了,博弈的重点转向了公共设施的控制。第一家权力最大,村里的小糖厂在放在他们的祠堂前,每年年底的财务结算都在这个空间里面进行;那两家一个小卖部放在其地盘上;一个小学校放在其地盘上。这种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原来的空间模式。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建设积累,揭示这种积累是揭示聚落文化内涵的关键。


PPT配图


第三,建筑层面的文化积累也是聚落文化内涵把握的重点。这个小村虽然很小,但它也经历了百年的时间洗礼,不同时期的建筑都因为材料结构处理、地基大小的变化都了不同的处理。最早是一明两暗式。后来房基变小,出现新的一门两窗式。再小,就演变成了楼,二楼窗子和一楼窗子相照,但这样立面是很松散的,为了使整个房子立面更加稳,做了把两个窗户向中间靠的处理。后来又增加了阳台的做法……这些建筑的演变实际上就展示了整个村落在时间上的变迁。


PPT配图


除以上三点外,我们还需要探讨人群和建筑的互动关系、在各种节庆时令,人们怎样利用这些建筑等等问题。若能将以上几方面问题挖掘清楚,也许我们就能对村子的文化、价值、社会意义等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PPT配图


王鲁民老师认为,历史聚落的保护,我们要尽量把其原始层级、空间博弈的关系和聚落坐落的基本格局保下来。这种保护是需要有针对性研究的,每一个合理的保护都不是简单的按比例还原,因为这样并不能恢复其原有价值。一个好的保护是把故事讲好的保护。

讲好故事本身就蕴含着对文化价值的发掘和定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