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石光中学2017届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李文江XJ 2017-10-14

2016-2017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石光中学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B.用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可靠且容易分析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现象

D.测交实验证明了一对相对性状的前提下,杂合子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是1:1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5)具有热爱科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3、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

4、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解答】解: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A正确;

B、用自花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试验,试验结果可靠且又容易分析,B正确;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现象,C正确;

D、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D错误.

故选:D.

2.萝卜的花有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选用紫花植株分别与红花、白花、紫花植株杂交,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lip_image002

A.红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后代均为红花植株

B.白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

C.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只有紫花植株

D.决定萝卜花色的等位基因遗传时不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柱形图中第三组杂交组合为本题突破口,根据后代比例为1:2:1可知,该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能够确定紫花肯定为杂合子,但是根据比例不能确定谁是显性纯合子.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红花为纯合子,只是不能确定是显性纯合还是隐性纯合,但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A正确;

B、白花为纯合子,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B正确;

C、红花和白花都是纯合子,它们杂交后代均为杂合子,即表现为紫花,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决定萝卜花色的等位基因遗传时符合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D.

3.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现型如表,若WPWS与WSw杂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分别是()

纯合子

杂合子

WW

红色

W与任一等位基因

红色

ww

纯白色

Wp与Ws、w

红斑白花

WsWs

红条白花

Wsw

红条白花

WpWp

红斑白花

   

A.3种,2:1:1 B.4种,1:1:1:1 C.2种,1:1 D.2种,3:1

【考点】复等位基因.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所以WPWS能产生两种配子,分别是WP和WS;WSw也能产生两种配子,分别是WS和w.

【解答】解:WPWS与WSw杂交,产生的配子随机组合,共产生四种基因型,分别是WPWS、WPw、WSWS、和WSw.根据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它们的表现型分别是红斑白花、红斑白花、红条白花和红条白花,比例为1:1:1:1.因此,WPWS与WSw杂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是红斑白花:红条白花=1:1.

故选:C.

4.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某动物囊胚期的细胞,可看到细胞正在进行分裂.如图是观察的结果,已知其中有两个细胞处于同一分裂时期,但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而使图象看起来有差异.你认为它们是()

clip_image004

A.①和④ B.①和② C.③和④ D.②和③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③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④表示有丝分裂过程.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观察的是某动物囊胚期的细胞,而该时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增殖.

①是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④表示有丝分裂中期,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而使图象看起来有差异.

故选A.

5.如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生物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06

A.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三种细胞不会同时出现卵巢中

C.乙能够出现基因重组

D.丙的子细胞是精细胞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属于次级卵母细胞.

【解答】解:A、由于丙图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而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已分离,所以丙中无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卵巢中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三种细胞都有可能出现,B错误;

C、基因重组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而图乙所示细胞下一时期就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正确;

D、丙图所示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其子细胞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D错误.

故选:C.

6.在同一动物体内,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在间期都进行了DNA的复制,但是前者进行了一次后者进行了两次

B.两者在分裂过程中都有染色体加倍,但是前者进行了一次后者进行了两次

C.两者在分裂过程中都有细胞质的分裂,但是前者进行了一次后者进行了两次

D.两者在分裂过程中都有着丝粒的分裂,但是前者进行了一次后者进行了两次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

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的次数、时期

一次,有丝分裂间期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分裂的细胞

一般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

体细胞

细胞分裂次数

一次

二次

子细胞的性质

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

精子或卵细胞

联会、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有,后期

有,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不变

减半

子细胞中核遗传物质的组成

一定相同

不一定相同

子细胞的数目

1个母细胞→

2个子细胞

1个精原细胞→4个精子

1个卵母细胞→1个卵细胞+3个极体

两者联系

减数分裂是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解答】解:A、两者在间期都进行了DNA的复制,且两者都只进行了一次DNA的复制,A错误;

B、两者在分裂过程中都有染色体加倍,且两者都只进行了一次染色体加倍,B错误;

C、两者在分裂过程中都有细胞质的分裂,但是前者进行了一次后者进行了两次,C正确;

D、两者在分裂过程中都有着丝粒的分裂,且两者都只进行了一次着丝点分裂,D错误.

故选:C.

7.下列关于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通过观察兔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来了解减数分裂过程

B.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分离现象

C.必须在高倍镜下才能分辨出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

D.用蝗虫的精巢做实验,视野中可以看到处于有丝分裂时期的细胞

【考点】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

【分析】一般来说,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数量.因此在选择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时,要选择分裂旺盛的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另外,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要完整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图象,特别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图象,一般选择雄性个体.

【解答】解:A、兔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是不连续的,且数目少,而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是连续的,且数目多,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兔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来了解减数分裂过程,A错误;

B、洋葱根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B错误;

C、在低倍镜下也能分辨出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C错误;

D、精原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进行减数分裂,因此用蝗虫的精巢做实验,视野中可以看到处于有丝分裂时期的细胞,D正确.

故选:D.

8.如图是某学生绘出的某高等植物细胞分裂图象其中错误的是( )

clip_image008

A.a和b B.c和d C.b和d D.e和f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相同点

染色体复制(蛋白质合成和DNA的复制)

前期

相同点

核仁、核膜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不同点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中期

相同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位于细胞中央,形成赤道板

后期

相同点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为0,染色体加倍

末期

不同点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相同点

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解答】解:a是前期,核仁、核膜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故a图正确;

b是末期,细胞中部不应该出现凹陷,而应该是赤道板出现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故b图错误;

c是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为0,染色体加倍,故c图正确;

d是后期,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所以不应该出现中心体,故d图错误;

e是末期,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故e图正确;

f是间期,核膜核仁还未消失,染色质呈丝状,故f图正确.

故选:C.

9.如图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该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为( )

①交叉互换 ②基因突变

③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④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染色体未分离.

clip_image010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

(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

(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解答】解:(1)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而左侧次级精母细胞含有A和a基因,右侧次级精母细胞含有a和a基因,可见,左侧次级精母细胞中a是A基因突变形成的.

(2)左侧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行为均正常,右侧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但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

故选:C.

10.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正常情况下人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含有的X染色体最多为2条

C.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重组,造成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

D.人类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的原因一定是基因突变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若是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正常情况下人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含有的X染色体最多为2条,B正确;

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受精作用过程中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人类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B.

11.如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的某些时期中有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部分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clip_image012

A.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a=46(条)

B.若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a=1(个)

C.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a=2(组)

D.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a=46(个)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组数变化规律:

结 构

时 期

染色体

染色单

体数

DNA

分子数

染色体组数

间期

2n

0→4n

2n→4n

2

分裂期

前、中期

2n

4n

4n

2

后期

2n→4n

4n→0

4n

2→4

末期

4n→2n

0

4n→2n

4→2

间期

2n

0→4n

2n→4n

2

前、中期

2n

4n

4n

2

后期

2n

4n

4n

2

末期

2n→n

4n→2n

4n→2n

2→1

减Ⅱ

前、中期

n

2n

2n

1

后期

n→2n

2n→0

2n

2

末期

2n→n

0

2n→n

2→1

【解答】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为46→92→46,因此a=46,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核DNA含量变化规律为1→2→1,因此a=1,B正确;

C、人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为2或4(后期),因此a=2,C正确;

D、人体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核DNA分子数目均为46,因此a=23,D错误.

故选:D.

12.科学家通过对前列腺癌细胞系的研究发现,绿茶中的多酚具有抗癌的作用.绿茶中的多酚酶能促进多酚的合成,从而促进某种蛋白质的合成,而这种蛋白质有促进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是多酚引起的,不受人体基因的调控

B.绿茶具有抗癌作用的根本原因是绿茶细胞中有多酚酶基因

C.与正常细胞相比,前列腺癌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但膜的成分未改变

D.前列腺癌细胞能侵润周围正常组织,说明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分析】材料指出多酚能抗癌,但多酚不是蛋白质,因而不是由基因直接控制的,然而多酚的合成需要相应酶的催化,这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因此绿茶具有抗癌作用的根本原因是绿茶细胞中具有多酚酶基因.据此答题.

【解答】解:A、材料指出绿茶中的多酚能抗癌,但多酚不是蛋白质,因而不是由基因直接控制的,然而多酚的合成需要相应酶的催化,这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因此绿茶具有抗癌作用的根本原因是绿茶细胞中具有多酚酶基因,因此癌细胞的凋亡是受人体基因的调控的,A错误;

B、材料指出多酚能抗癌,但多酚不是蛋白质,因而不是由基因直接控制的,然而多酚的合成需要相应酶的催化,这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因此绿茶具有抗癌作用的根本原因是绿茶细胞中具有多酚酶基因,B正确;

C、与正常细胞相比,前列腺癌细胞的表面和形态结构都发生了变化,C错误;

D、前列腺癌细胞能侵袭周围正常组织,说明癌细胞具有扩散和转移的特点,D错误.

故选:B.

13.下列有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不同

B.丙酮酸消耗的途径和场所不同

C.[H]的消耗途径和场所不同

D.同质量C6H12O6氧化分解生成ATP的量不同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人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clip_image014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clip_image014[1]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clip_image014[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二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clip_image014[3]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clip_image014[4] 2C3H6O3(乳酸).

【解答】解:A、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相同,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B、丙酮酸消耗的途径和场所不同,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内,而在无氧呼吸过程中,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仍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正确;

C、[H]的消耗途径和场所不同,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与氧结合生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而在无氧呼吸过程中,转化成酒精或乳酸,仍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

D、同质量C6H12O6氧化分解生成ATP的量不同,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形成大量的ATP,而在无氧呼吸过程中,只产生少量的ATP,D正确.

故选:A.

14.某科研所为提高蔬菜产量进行了相关生理活动的研究(均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clip_image016

A.图一可见呼吸底物为葡萄糖、O2浓度为A时,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

B.图一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

C.图二可见乙品种比甲品种呼吸速率低,且乙品种比甲品种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

D.图二中F点时甲的叶肉细胞中消耗AD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本题分析图解为解题关键.图一中,横轴代表氧气浓度,可以看出,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无氧呼吸逐渐受抑制,而有氧呼吸逐渐增强,并且在图中A点时呼吸作用最弱.图二表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合速率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甲植物适宜较强光照,乙植物适宜较弱光照,即分别为喜阳、喜阴植物.

【解答】解:A、无氧呼吸不吸收02,只释放C02;有氧呼吸吸收的02和释放C02量刚好相等,O2浓度为A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CO2的释放量相等,O2的吸收量等于总CO2的释放量的clip_image018,A错误;

B、因研究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故图一中DE段CO2的释放量有所下降的原因不可能是温度抑制了酶的活性,B错误;

C、图二中,从与纵轴的交点可见,品种乙比品种甲的呼吸速率低,且品种乙在较弱的光照强度下其光合速率即达到最大值,故品种乙更适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C正确;

D、图二中F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故消耗ADP即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C.

15.叶片中有一种酶,是叶片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其功能是催化反应C5+CO2→2C3.由此推断这种酶()

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

B.在低温环境中会失活,导致光合速率降低

C.是固定CO2的关键酶,其催化活性可能比其他酶低

D.由叶绿体中的基因控制合成,与细胞核基因无关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解答】解:A、该酶是参与CO2固定的关键酶,CO2固定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所以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B、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低温环境中活性降低,导致光合速率降低,B错误;

C、此酶催化C02+C5→2C3;是植物叶片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可知其含量高,之所以需要这么高的含量,可以推知其催化效率比其他酶低,C正确;

D、题干中没有显现该酶是叶绿体基因还是核基因控制合成的,D错误.

故选:C.

16.荔枝叶片发育过程中,净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的变化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叶片

发育情况

叶面积(最大面积的%)

总叶绿素含量(mg/g·fw)

气孔相对开放度(%)

净光合速率(μmolCO2/m2·s)

新叶展开前

19

﹣2.8

新叶展开中

87

1.1

55

1.6

新叶展开完成

100

2.9

81

2.7

新叶已成熟

100

11.1

100

5.8

注:“﹣”表示未测数据.

A.将甲置于光照和温度恒定的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叶肉细胞中将开始积累酒精

B.乙的净光合速率较低的原因,除了叶绿素含量低外还与气孔相对开放度低有关

C.将丙置于光照和温度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可测得容器中的氧气浓度将长时间持续升高

D.由表中数据可推知,与丙相比,丁的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基粒数量可能增多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结合表格中的信息,A叶片净光合速率为﹣2.8mg/g·fw,即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B组叶绿素含量为1.1mg/g·fw,叶绿素含量低,气孔开放程度为55%,开放程度比较低,二氧化碳吸收量比较少,导致光合效率较低.D叶片中,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总叶绿素含量和气孔开放程度都大于C所以光合作用的速率最高.

【解答】解:A、表中信息表示,新叶展开前,叶片净光合速率为﹣2.8μmolCO2/m2.s,即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由于是密闭的容器,导致容器内氧气越来越少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A正确;

B、表中信息表示,叶绿素含量低,气孔开放程度比较低,二氧化碳吸收量比较少,导致光合效率较低,B正确;

C、将丙置于光照和温度恒定的密闭容器中,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容器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低,不可能会测得容器中的氧气浓度将长时间持续升高,C错误;

D、叶绿素分布在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上,从表格中可推知,与丙比较,丁组中总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多,因此与丙比较,丁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增加,D正确.

故选:C.

17.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得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细胞呼吸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及光合作用速率、细胞呼吸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对图示解释正确的是()clip_image020

A.影响图甲中曲线上的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氧气浓度

B.图乙中的数据需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测量

C.图丙中若大棚设定的温度为两曲线右侧交点处的温度,每日光照必须长于12 h植物才能生长

D.图丙中两曲线右侧的交点对应于图甲中的B点,B点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由图示知,图甲中曲线上的A点表示植物的呼吸强度,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B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其净光合作用量为0.图乙是细胞呼吸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与光照条件无关;图丙中两曲线交点处表示真正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交点处右侧,真正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表观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细胞呼吸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小于等于零时,植物无法生长.

【解答】解:A、图甲中A点代表细胞呼吸的速率,细胞呼吸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影响图甲中曲线上的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故A错误;

B、图乙测量植物体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应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需在遮光条件下测量,故B错误;

C、图丙中两曲线交点处表示真正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交点处右侧,真正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表观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细胞呼吸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小于等于零时,植物无法生长,故C错误;

D、图甲中的B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故D正确.

故选:D.

18.下列符合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生理过程事实的是( )

A.叶肉细胞中的线粒体可从叶绿体吸收葡萄糖和氧气

B.光饱和点在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会发生变化

C.黑暗环境下线粒体和叶绿体均消耗氧气

D.细胞呼吸产生的还原性氢都与氧气结合生成水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解答】解: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必须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在线粒体中不发生反应,A错误;

B、光饱和点是指达到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它在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会发生变化,B正确;

C、黑暗环境下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时需要消耗氧气,叶绿体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既不产生氧气也不消耗氧气,C错误;

D、有氧呼吸过程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水,无氧呼吸过程产生的[H]与丙酮酸结合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D错误.

故选:B.

19.光合细菌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产生氧气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下列有关光合细菌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与黑藻相比:光合作用场所相同,呼吸作用方式也相同

B.与豌豆相比: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与酵母菌相比:产生的mRNA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与蓝藻、硝化细菌相比:都是自养型生物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能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2、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3、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的范围为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

4、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解答】解:A、黑藻属于真核生物,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而光合细菌没有叶绿体,A错误;

B、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的范围为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因此只有豌豆遵循,属于原核生物的光合细菌不遵循,B错误;

C、光合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因此不存在核孔,C错误;

D、光合细菌和蓝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硝化细菌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它们都是自养型生物,D正确.

故选:B.

20.如表为某同学研究酶的一组实验,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组别

步骤

l

2%蔗糖液2mL

2%蔗糖液2mL

2%蔗糖液2mL

2

蒸馏水1mL

酵母提取液1mL

稀释唾液lmL

3

37℃恒温水浴,保温10分钟

4

斐林试剂1mL

5

50一65℃温水中加热2分钟

结果

蓝色

砖红色

蓝色

A.蔗糖不是还原糖 B.酶具有专一性

C.高温使酶失活 D.酵母提取液含有蔗糖酶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蔗糖液中加入试剂的种类,后用斐林试剂检测,可见是检测还原糖,蔗糖属于非还原糖,只有蔗糖酶能将其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从而产生还原糖,从实验结果来看,酵母提取液1mL含有蔗糖酶,据此作答.

【解答】解:A、甲组实验证明蔗糖不是还原糖,A正确;

B、该实验中,唾液不能将蔗糖分解,而酵母提取液能将蔗糖分解,证明了酶的专一性,B正确;

C、该实验不能证明高温使酶失活,C错误;

D、该实验能证明酵母提取液含有蔗糖酶,将蔗糖分解为还原糖,D正确.

故选:C.

2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清水对已质壁分离的细胞引流时,最好把玻片从载物台上取下来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比内表皮细胞更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据图可知,第一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正常状态,第二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质壁分离状态,第三次观察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蒸馏水中的质壁分离复原状态.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解答】解:A、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液体在盖玻片下移动,使植物细胞完全浸在液体中,A错误;

B、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错误;

C、用清水对已质壁分离的细胞引流时,玻片不能从载物台上取下来,这样不利于观察,C错误;

D、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液泡呈现紫色,取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比内表皮更利于质壁分离现象的观察,D正确.

故选:D.

22.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 B.1:2 C.2:1 D.3: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由题意分析可知,aa纯合致死,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让,AA和Aa作为亲本随机交配,可先求出A和a的基因频率,再算出相应基因型的频率.

【解答】解:由题意分析可知,aa纯合致死,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让,AA和Aa作为亲本随机交配,且其比例为1:2,则A的基因频率为clip_image022,a的基因频率为clip_image024.其后代AA的基因频率为clip_image026×clip_image026[1]=clip_image028,Aa的基因频率是2×clip_image026[2]×clip_image030=clip_image028[1],aa的基因频率为clip_image030[1]×clip_image032=clip_image034.又因为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所以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个体,且两者比例为1;1.

故选:A.

23.绵羊群中,若基因型为HH绵羊表现为有角,基因型为hh的绵羊表现为无角;基因型为Hh的绵羊,母羊表现为无角公羊表现为有角.现有一只有角母羊生了一只无角小羊,这只小羊的性别和基因型分别是()

A.雄性、hh B.雄性、Hh C.雌性、Hh D.雌性、hh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当基因型为Hh时,雄羊表现为有角,而雌羊表现无角,说明这跟性别有关.

【解答】解:Hh基因型的个体雌雄表现不同,雌性的Hh个体表现为无角,雄性的Hh个体表现为有角;母羊只有一种基因型HH,其子羊的基因型为H,若是无角,则其基因型为Hh,且表现为无角,根据题意该子羊为雌性.

故答:C

24.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选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clip_image036,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clip_image038,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

A.clip_image036[1] B.clip_image040 C.clip_image042 D.clip_image044

【考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分析】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设基因R的频率为 p,基因r的频率为q,则R+r=p+q=1,RR+Rr+rr=p2+2pq+q2=1.

【解答】解:根据基因型频率RR和Rr各占4/9,rr占1/9,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亲本中RR:Rr=1:1,R的基因频率是=RR%+Rr%/2=3/4,r的基因频率=1﹣R=1/4,又由于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自由交配,所以子代中感病植株占rr=1/4×1/4=1/16.

故:B.

25.如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下列关于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clip_image046

A.甲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乙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丙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G1

D.丁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根据题意和柱形图分析可知:甲图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由此可知,甲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乙图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由此可见,乙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丙图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由此可知,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有丝分裂末期;丁图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说明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解答】解:A、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各时期,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A正确;

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B正确;

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即G1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有丝分裂末期,C正确;

D、丁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D错误.

故选:D.

26.如图为有关细胞分裂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48

A.①过程中无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只发生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

B.②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分子在数目上具有平行关系

C.②过程有利于维持亲子代细胞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D.③过程中具有2个细胞周期,精原细胞以②或③的方式增殖

【考点】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分析】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主要增殖方式,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分析题图①是无丝分裂,②是有丝分裂,③是减数分裂.

【解答】解:A、①是无丝分裂过程,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的产生方式是有丝分裂,A错误;

B、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并不完全表现出平行关系,细胞分裂间期DNA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加倍,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B错误;

C、②是有丝分裂过程,有丝分裂过程是意义是有利于维持亲子代细胞遗传物质的稳定性,C正确;

D、细胞周期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③是减数分裂过程,不具有细胞周期,D错误.

故选:C.

27.甲至丁为二倍体生物卵巢中的一些细胞分裂图,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50

A.细胞分裂顺序依次为乙→丙→甲→丁

B.乙是初级卵母细胞,丁最可能为卵细胞

C.若乙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为AaBb

D.甲、乙、丙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目依次为4、2、1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解:A、若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则顺序依次为甲→乙→丙→丁,A错误;

B、乙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是初级卵母细胞,根据乙的染色体分离情况,丁最可能为极体,B错误;

C、若乙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为AB或Ab或aB或ab,C错误;

D、图中细胞每个染色体组中有2条染色体,所以染色体组甲有4个,乙有2个,丙有1个,丁有1个,D正确.

故选:D.

28.为研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生物小组制作了如图中a~f所示装置,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clip_image052

A.若a装置液滴不移动,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

B.若a装置液滴左移,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有氧呼吸

C.连接e﹣c﹣d,给装置通空气,d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

D.f放置一段时间后,连接f→d,d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分析实验装置图: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仍产生二氧化碳.a中的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a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b中蒸馏水不吸收氧气和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b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差值.

【解答】解:A、若a装置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没有消耗氧气,即酵母菌没有进行有氧呼吸;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多于氧气的吸收量,结合a装置可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若a装置液滴左移,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了部分氧气;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比吸收氧气量多,即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错误;

C、连接e→c→d,并从e侧通气,保证有氧条件,若d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C正确;

D、f放置一段时间后,消耗其中的氧气,连接f→d,由于f是密闭装置,若d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B.

29.取某种植物生长状态一致的新鲜叶片,用打孔器打出若干圆片,圆片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各置于一个密闭装置内,并分别给予a、b、c三种不同强度的光照,其他条件一致.照光相同时间后,测得各装置内氧气的增加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lip_image054

A.装置内增加的氧气来自于水

B.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停止

C.丙组装置内的CO2含量照光后比照光前低

D.该图反映了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本题是对通过实验验证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光合作用具体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的变化,因变量是氧气的增加量,该图显示的是净光合作用强度,a、b、c条件下氧气的增加量依次升高,说明光合作用强度依次增强,三种条件是光照强度依次增强.

【解答】解:A、氧气是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的,因此装置内增加的氧气来自于水,A正确;

B、光照强度为a时,装置内氧气的增加量为0,说明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错误;

C、丙装置氧气增加量最多,说明光合作用最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装置内的CO2含量照光后比照光前低,C正确;

D、该图反映了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D正确.

故选:B.

30.如图,从没有经过饥饿处理的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厚薄相同的叶圆片,称其干重.假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叶片内有机物不向其他部位转移.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clip_image056

A.叶圆片Z在后2小时内的有机物制造量为(z+x﹣2y)g

B.叶圆片Z在4小时内的有机物积累量为(z﹣x﹣2y)g

C.三个叶圆片的质量大小关系一定是z>x>y

D.整个实验过程中呼吸速率可表示为clip_image058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分据图分析:在上午10时移走的叶圆片可以作为后续的对比.上午10时取下的叶圆片重x,置于黑暗环境下,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因此x﹣y可表示呼吸作用消耗量;在中午12时后装置又放在光照条件下,此时叶片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因此z﹣y可表示这段时间的净光合作用量.

【解答】解:A、前两小时的(x﹣y)g可表示2小时的呼吸作用消耗量,后两小时的(z﹣y)g可表示这两小时的净光合作用量,而有机物制造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量=(z﹣y)+(x﹣y)=(z+x﹣2y)g,A正确;

B、4小时前叶圆片X重xg,4小时后叶圆片Z重zg,因此在4小时内的有机物积累量为(z﹣x)g,B错误;

C、上午10时取下的叶圆片重x,置于黑暗环境下,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所以x>y,12时﹣14时经2小时的光照,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且从上午10时至下午14时,经过4小时的呼吸消耗,2小时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不一定大于4小时消耗的有机物,因此不能确定z>x,C错误;

D、整个实验过程中呼吸速率可表示为clip_image060,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共55分)

31.图一是某动物体内5个不同时期细胞的示意图;图二为某高等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BCDEFG表示细胞,①②③④表示过程;图三为染色体数为2n的生物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甲乙丙丁)细胞内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含量.请据图回答问题:

clip_image062

(1)图一中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分裂图象有 a、b、c、e (填字母),其中d细胞的名称是 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2)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一中 a、c (填字母)所示的分裂现象,其中核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的是 c (填字母).

(3)图二的②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 同源染色体分离

(4)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图三中的 所代表的时期;图三中丙所代表的分裂时期可对应图一中的 d 细胞,图二中的 B、C 细胞.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一中abcde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图二中,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A是初级卵母细胞、B是次级卵母细胞、C是第一极体、D是卵细胞、EFG是第二极体.

图三中,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甲表示的有丝分裂前、中期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正常体细胞,丁表示的是生殖细胞.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图一中只有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分裂图象有a、b、c、e.由于图一中d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又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d细胞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

(2)由于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只有a、c所示的细胞与其类似.由于a细胞中着丝点已分裂,而c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染色单体,所以c细胞中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

(3)图二的②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4)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图三中的甲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图三中丙所代表的分裂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对应图一中的d细胞、图二中的B、C细胞.

故答案为:

(1)a、b、c、e 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2)a、c c

(3)同源染色体分离

(4)甲 d B、C

32.图1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某结构的数量变化曲线;图2表示与该精原细胞有关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象.请据图回答问题:

clip_image064

(1)图1曲线表示 同源染色体对数 的数量变化,B点后的细胞名称是 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或精子)

(2)图2中,细胞 乙、丙 处于图1中的AB段(不含B点).

(3)图2中,细胞丁中有姐妹染色单体 4 条.乙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①可与染色体 (填标号)上发生自由组合.

(4)图2中,丙细胞处于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期.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 常染色体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1:该物质数量在OB段为N,在BC段变成0,因此该曲线最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数目的变化;B点之后同源染色体数目为0,因此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BC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分析图2:甲是有丝分裂后期;乙是精原细胞,其中①和④是一对同源染色体,②③是一对同源染色体,①和②、③是非同源染色体,④和②、③是非同源染色体;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图1曲线表示同源染色体对数的数量变化,B点后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不同时期的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2)图1中OB段存在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减数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即图2中的乙、丙细胞.

(3)细胞丁中含有2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染色单体,因此丁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单体;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因此乙细胞中染色体①上的基因可与染色体②或③上的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4)分析题图可知,丙图中的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如果M为X染色体,则N一定为常染色体.

故答案为:

(1)同源染色体对数 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或精子)

(2)乙、丙

(3)4 ②或③

(4)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常染色体

33.请回答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相关问题.

(1)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常用的提取液是 无水乙醇 .研磨中为保护色素不被破环,需要添加 碳酸钙 .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低的色素是 叶绿素b

(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外因是外界溶液的浓度 大于 (大于、小于或等于)细胞液浓度,内因是 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3)“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加入盐酸的作用是 解离根尖(或者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观察细胞中RNA和DNA分布”的实验中加入盐酸的作用,一方面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另一方面是 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4)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染色后需要用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洗去浮色;在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的实验中,取得的细胞需要放在 健那绿染液 中染色并保持活性.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相关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2、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解答】解:(1)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常用的提取液是无水乙醇.研磨中为保护色素不被破坏,需要添加碳酸钙;为使研磨更加充分,需要添加二氧化硅.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低,扩散速度最慢.

(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外因是细胞外的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3)“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试验中加入盐酸的作用是解离根尖,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观察细胞中RNA和DNA分布”的实验中加入盐酸的作用,一方面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加入细胞;另一方面是使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蛋白质分离.

(4)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的实验中,需要使用活体染色剂健那绿进行染色,最终线粒体呈蓝绿色.

故答案为:

(1)无水乙醇 碳酸钙 叶绿素b 慢

(2)大于 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3)解离根尖(或者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4)(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健那绿染液

34.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是植物体的两个重要生理活动,甲图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两者之间的关系.请结合图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clip_image066

(1)甲图中过程①是在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上进行的,发生的能量变化是 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6CO2+12H2Oclip_image068C6H12O6++6H2O+6O2

(2)甲图①﹣⑤的过程中,能使ADP含量增多的过程是 (写标号).

(3)某同学为探究CO2浓度对绿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向乙装置中添加适量较高浓度的NaHCO3,在短时间内,这将导致绿藻叶绿体中的C5的含量 降低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但该同学通过实验发现,当容器内NaHCO3溶液的浓度超过5%时,绿藻的光合作用速率急剧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 培养液浓度过高,导致绿藻细胞失水死亡

(4)若将图乙装置一直保持图示状态,每天适宜光照12小时,几星期后,植物最终死亡,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水槽内缺氧,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对细胞有害的酒精玻璃罩内缺乏CO2(CO2逐渐降低),影响光合作用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图甲中,①表示光反应中水的光解,⑤表示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②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X物质是C3,Y物质是丙酮酸.

【解答】解:(1)甲图中过程①是光反应,是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这一过程的能量变化是光能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

(2)甲图①~⑤的过程中,②是暗反应过程,消耗ATP,能使ADP含量增多.

(3)在探究CO2浓度对绿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向装置中添加适量较高浓度的NaHCO3,短时间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五碳化合物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增加,其去路加快,而此时五碳化合物的来路不变,最终导致五碳化合物的下降.但该同学通过实验发现,当容器内NaHCO3溶液的浓度超过5%时,培养液浓度过高,导致绿藻细胞失水死亡,因此绿藻的光合作用速率急剧下降.

(4)由于钟罩是密闭的,CO2逐渐减少,光合作用原料不足;水槽内由于缺少氧气,使根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根细胞受毒害死亡;由于无机盐吸收相对较慢,溶液浓度升高,根细胞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使植物缺少水分,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死亡的原因.

故答案为:

(1)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6CO2+12H2Oclip_image069C6H12O6++6H2O+6O2

(2)②

(3)降低 培养液浓度过高,导致绿藻细胞失水死亡

(4)水槽内缺氧,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对细胞有害的酒精

玻璃罩内缺乏CO2(CO2逐渐降低),影响光合作用

35.某研究小组将一定量的小球藻浸在温度适宜.加有适量培养液的密闭玻璃容器内,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定该容器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0~5min内,该容器内氧气量减少是因为 呼吸作用(或细胞呼吸) 消耗了氧气.

(2)在5~15min内,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 .此阶段如果呼吸速率始终不变,则小球藻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 6.0×108 mol/min.

(3)该小组研究某湖泊小球藻在不同条件下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光照强度

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

C3的最大消耗率(μmol·s1

有机物含量(g·L1

晴天时的光照

4.46

31.7

1.9

多云天时的光照

4.07

11.2

1.2

①探究小球藻细胞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可采用 纸层析 法进行分离,通过观察滤纸条上的 色素带的宽度 判断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的多少.

②多云天时C3的最大消耗速率较小的直接原因是 光照弱,光反应产生的ATP[H]不足

clip_image071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前5分钟内氧气不断消耗而减少;5分钟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容器中氧气含量不断增多.

【解答】解:(1)在0~5min内,由于没有光照,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有氧呼吸,所以该容器内氧气量减少是因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2)在5~15min内,由于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所以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少.由于在0~5min内,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1×107mol,如果呼吸速率始终不变,则5~15min内,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2×107mol.因此,此阶段如果呼吸速率始终不变,则小球藻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8﹣4+2)×107÷10=6.0×108

(3)①叶绿素的提取用的是无水乙醇(丙酮也可以,但由于其有毒,中学实验不用),采用纸层析法进行分离,观察色素带的宽度判断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多少.

②多云天与晴天相比光照弱,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不足,所以C3最大消耗速率较小.

故答案为:

(1)呼吸作用(或细胞呼吸)

(2)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 6.0×108

(3)①纸层析 色素带的宽度 ②光照弱,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不足

36.在生物的遗传基因中存在复等位现象,如a1,a2,…但就每一个二倍体细胞来讲,最多只能有其中的两个,而且分离的原则相同.在小鼠中,有一复等位基因:A控制黄色,纯合子致死;a1控制灰色,野生型;a2控制黑色.这一复等位基因系列位于常染色体上,A对a1、a2为显性,a1对a2为显性.AA个体在胚胎期死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下列杂交组合,Aa1(黄色)×Aa2(黄色),则理论上它们子代的表现性为 黄色、灰色

(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则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 Aa2、a1a2 ,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雌鼠的概率是 clip_image073

(3)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鼠,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

①选用该黄色雄鼠与 黑色雌鼠 杂交.

②观察 后代的毛色

结果预测:

①如果后代 黄色和灰色 ,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

②如果后代 黄色和黑色 ,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干的信息,总结不同的基因型对应的性状:

性状

基因型

黄色

AA(纯合致死)、Aa1、Aa2

灰色(野生型)

a1a1、a1a2

黑色

a2a2

【解答】解:(1)Aa1(黄)×Aa2(黄)→1AA(致死):1Aa1(黄色):1Aa2(黄色):1a1a2(鼠色),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灰色=2:1.

(2)由后代有黑色a2a2可推知其父母均有a2,又因后代由3中表现型,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Aa2 和a1a2,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鼠为clip_image075,雄性概率为clip_image077,所以黑色雄鼠为clip_image073[1]

(3)要通过杂交方法检测出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一般采用测交的方法,即将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杂交并观察后代毛色.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灰色,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黑色,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

故答案为:

(1)黄色、灰色

(2)Aa2、a1a2clip_image078

(3)①黑色雌鼠

②后代的毛色

结果预测:

①黄色和灰色

②黄色和黑色

37.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S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研究者对果蝇S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如图.

clip_image080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果蝇腹部的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 相对 性状,其中长刚毛是 性性状.图中①、②基因型(相关基因用A 和a 表示)依次为 Aa、aa

(2)实验2结果显示: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 种.③基因型为 AA .在实验2后代中该基因型的比例是 1/4

(3)根据果蝇③和果蝇S基因型的差异,解释导致前者胸部无刚毛、后者胸部有刚毛原因: 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实验1:果蝇S(腹部有长刚毛)×野生型个体(腹部有短刚毛)→后代腹部有长刚毛:腹部有短刚毛=1:1,属于测交类型.

分析实验2:腹部有长刚毛的个体×→后代腹部有长刚毛:腹部有短刚毛=3:1,可知该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且控制长刚毛的基因为显性基因,亲本均为杂合子.

【解答】解:(1)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由实验2得到的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3:1,可知该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且控制长刚毛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实验属于测交类型,则①的基因型为Aa,②的基因型为aa.

(2)野生型果蝇的表现型是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实验2后代中表现出的腹部有长刚毛和胸部无刚毛的2种性状都是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2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则A_(clip_image082AA、clip_image084Aa)后代腹部有长刚毛,其clip_image082[1]胸部无刚毛,则图中③基因型为AA,占实验2后代的比例clip_image086

(3)根据题干信息“果蝇③和果蝇S的基因型差异”可推知:③的基因型为AA,而果蝇S的基因型为Aa,即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故答案为:

(1)相对 显 Aa、aa

(2)两 AA clip_image086[1]

(3)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2016年12月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