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宁省大连二十中2017届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李文江XJ 2017-10-14

上学科网,下好资料 http://www.zxxk.com/U2105333.html

http://700125.reg.经典高考资料尽在于此

2016-2017学年辽宁省大连二十中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0分,1-10每题一分,11-30每题2分)

1.关于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核酸和脂肪都含有磷元素

B.骨骼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C.麦芽糖和蔗糖水解的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D.夏季酷暑时分室外作业的人们应多补充盐汽水

【考点】脂质的组成元素;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其中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

3、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4、核酸(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解答】解:A、细胞中的核酸中含有磷元素,脂肪不含磷元素,A错误;

B、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B正确;

C、麦芽糖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蔗糖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故二者中都有葡萄糖,C正确;

D、夏季酷暑时分室外作业的人们失水和失盐较多,故应多补充盐汽水,D正确.

故选:A.

2.关于糖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两侧

B.糖蛋白的形成只与核糖体和高尔基体有关

C.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与糖蛋白有关

D.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无限增殖

【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由此可见,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都有关.

2、癌细胞的特征: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扁梭形的纤维细胞癌变后变成球形).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粘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转移.

【解答】解: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A错误;

B、糖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B错误;

C、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融合形成受精卵,而细胞识别与糖蛋白有关,C正确;

D、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扩散和转移,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孔是D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B.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

D.染色质易被醋酸洋红等酸性染料染成深色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解答】解:A、DNA不能从核孔进出细胞核,A错误;

B、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C错误;

D、染色质易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都在核糖体中合成,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酶在高温条件下失活是因为高温使肽键断裂

C.ATP中的“A”与构成DNA中的碱基“A”不是同一物质

D.人体内不同部位的酶发挥催化作用所需的最适条件相同

【考点】酶的概念;酶的特性;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特异性、作用条件温和.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解答】解:A、酶是蛋白质或RNA,其中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核糖体,而RNA的合成不需要核糖体,A错误;

B、酶在高温条件下失活是因为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B错误;

C、ATP中的“A”是指腺苷,构成DNA中的碱基“A”是指腺嘌呤,C正确;

D、人体内不同部位的酶发挥催化作用所需的最适条件不一定相同,如胃蛋白质酶和胰蛋白酶所需ph值不同,D错误.

故选:C.

5.关于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核内RNA能够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

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主要场所

C.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

D.高尔基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有关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基因表达的场所、细胞器的作用、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需结合具体的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A、人体的细胞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转录的场所是细胞核,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在细胞质中,A错误;

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加工的场所是内质网、高尔基体,B错误;

C、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场所,含有大量的酶,所以线粒体内膜蛋白质和脂质的比值大于外膜,C正确;

D、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纺锤体形成有关,D错误.

故选:C.

6.下列生命过程中,没有发生细胞分化的是( )

A.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 B.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

C.蝌蚪尾巴消失的过程 D.胚胎发育中出现造血干细胞

【考点】细胞的分化;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如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造血干细胞的形成等.

【解答】解:A、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有细胞的分裂过程,也有细胞分化过程,A正确;

B、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有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B正确;

C、蝌蚪尾巴消失是细胞凋亡过程,没有涉及到细胞分化,C错误;

D、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的,D正确.

故选:C.

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代谢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

B.雌性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C.血红蛋白合成的场所是高尔基体

D.胰岛素基因转录的场所是细胞核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只有乳酸.内质网是脂质等有机物的“合成车间”.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胰岛素基因只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其转录场所是细胞核.

【解答】解:A、乳酸是无氧呼吸产生的,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雌激素属于脂质,脂质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B错误;

C、血红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

D、胰岛素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其转录的场所的细胞核,D正确.

故选:D.

8.干细胞移植现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临床技术.自体骨髓干细胞植入胰腺组织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以替代损伤的胰岛B细胞,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骨髓干细胞与胰岛样细胞的基因组成不同,基因表达产物不同

B.骨髓干细胞与胰岛样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基因表达产物不同

C.胰腺组织微环境造成骨髓干细胞基因丢失,分化成为胰岛样细胞

D.胰腺组织微环境对骨髓干细胞分化无影响,分化是由基因决定的

【考点】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及分化.

【分析】骨髓干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其过程中遗传物质不会改变.因此骨髓干细胞和由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成的胰岛样细胞基因组成相同,但基因表达的产物不同.

【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骨髓干细胞与胰岛样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基因表达产物不同,故A错误;

B、骨髓干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则骨髓干细胞和胰岛样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则表达的产物不同,故B正确;

C、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成为胰岛样细胞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故C错误;

D、题中说“自体骨髓干细胞植入胰腺组织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因此胰腺组织微环境对骨髓干细胞分化是有影响的,在此微环境中基因发生了选择性表达,故D错误.

故选:B.

9.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

C.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D.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系统(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根据题意,本题主要考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原核生物细胞中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所以也无生物膜系统,真核生物则有,但原核生物中的部分好氧菌还是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因为其体内具有有氧呼吸的酶;不论是有丝分裂、无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都属于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原核生物只进行二分裂;以RNA为遗传物质的只有RNA病毒,其他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包括原核生物),综上所述解决此题.

【解答】解:A、原核细胞如蓝藻、醋酸菌没有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故能进行有氧呼吸,故A错误,

B、真核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个别生物也可以进行无丝分裂,但是原核细胞如细菌进行的是二分裂,故B错误,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故C错误,

D、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细胞膜、核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膜),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故D正确.

故选D.

10.如图为渗透装置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lip_image002

A.图中a是清水、b是蔗糖溶液、c是半透膜

B.实验开始时,c两侧的溶液浓度大小是a>b

C.实验过程中漏斗内部液面的高度先上升后停止上升

D.当漏斗内液面停止上升时,水分子进出c达到动态平衡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液面升高越大;图中由于漏斗内的溶液浓度高,因此烧杯中的水分子或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使漏斗内液面升高.

【解答】解:A、据图分析,图中a是清水、b是蔗糖溶液、c是半透膜,可构成渗透装置,A正确;

B、漏斗内液面升高,说明实验开始时,c两侧的溶液浓度大小是b>a,B错误;

C、实验过程中漏斗内部液面的高度先上升后停止,但渗透平衡时液面高度差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C正确;

D、当漏斗内液面停止上升时,水分子进出c达到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B.

11.下列关于实验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04

A.图①的四条色素带中溶解度最大的是Ⅳ﹣黄绿色的叶绿素b

B.经图②所示操作后,显微镜下可见液泡体积变小紫色变深

C.要将图③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右移动

D.图④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细胞观察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阅读题干和图示可知本题是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制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显微镜的使用等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溶解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快,因此图①的四条色素带中溶解度最小的是Ⅳ﹣黄绿色的叶绿素b,溶解度最大的是Ⅰ﹣﹣橙黄色的胡萝卜素,A错误;

B、经图②所示操作后,由于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所以显微镜下可见液泡体积变小紫色变深,B正确;

C、根尖分生区细胞为正方形,位于视野的左方,要将图③中根尖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左移动,C错误;

D、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图④中将物镜由甲转换成乙后,倍数增大,所以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D错误.

故选:B.

12.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所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试剂

预期的实验结果

A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醋酸洋红

染色体被染成紫红色

B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

苏丹Ⅲ试剂

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C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

双缩脲试剂

葡萄糖与双缩脲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斐林试剂

吡罗红

斐林试剂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

A.A B.B C.C D.D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5)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6)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如被龙胆紫染成紫色或被醋酸洋红染成紫红色.

【解答】解:A、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如被龙胆紫染成紫色或被醋酸洋红染成紫红色,故A正确;

B、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故B错误;

C、葡萄糖是还原性糖,应用斐林试剂鉴定,双缩脲试剂是用于鉴定蛋白质的,故C错误;

D、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而斐林试剂是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故D错误.

故选:A.

13.如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06

A.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23

B.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l

C.若曲线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23

D.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l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人体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变化均为:

clip_image008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DNA含量变化曲线图:

clip_image010

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变化:

clip_image012

图中的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二后期时着丝点分裂.

【解答】解:A、人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6条,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在末期结束时减半,数目恢复46条,A错误;

B、人体的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后期时染色体组加倍为4,末期减半为2,则n等于2,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是体细胞的两倍,即92,因此n等于46,C错误;

D、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在减二后期着丝点分裂时,染色体上的DNA数由2变为1,因此n等于1,D正确.

故选:D.

14.下列有关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破坏叶绿体外膜后,O2不能产生

B.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保持不变

C.与夏季相比,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缩短

D.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可完成暗反应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1、光反应(类囊体膜上):(1)水的光解2H2Oclip_image0144[H]+O2(2)ATP的形成ADP+Pi+能量clip_image016ATP;

暗反应(叶绿体基质):(1)CO2固定CO2+C5clip_image016[1]2C3;(2)C3的还原2C3clip_image016[2](CH2O)+C5

2、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等.

【解答】解:A、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是叶绿体的类囊体上产生的,故破坏叶绿体的外膜内,氧气仍可继续产生,A错误;

B、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是会发生变化的,秋天叶子变黄了,说明叶绿素分解,叶黄素没有分解,比例明显改变了,B错误;

C、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低,光照时间短影响的不是光合速率,C错误;

D、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的就只是ATP和NADPH.适宜条件下,因此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只要保证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和酶,也可完成暗反应,D正确.

故选:D.

15.如表中的生物种类与其所含碱基、遗传物质对应错误的是( )

 

生物种类

所含碱基

遗传物质

A

噬菌体

A、T、C、G、U

DNA或RNA

B

流感病毒

A、C、G、U

RNA

C

蓝藻

A、T、C、G、U

DNA

D

烟草

A、T、C、G、U

DNA

A.A B.B C.C D.D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含有A、T、U、G、C五种碱基;因此含核糖和脱氧核糖2种五碳糖;含有4种核糖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共8种核苷酸.

【解答】解:A、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碱基是ATCG,A错误;

B、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碱基是AUCG,B正确;

C、蓝藻的遗传物质是DNA,碱基是ATCG,C正确;

D、烟草的遗传物质是DNA,碱基是ATCG,D正确.

故选:A.

16.如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18

A.基因1不正常而缺乏酶1可能引起苯丙酮尿症

B.由苯丙氨酸合成黑色素需要多基因控制

C.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D.基因2突变而缺乏酶2将导致人患白化病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解答】解:A、基因1不正常而缺乏酶1,苯丙氨酸只能在细胞中代谢生成苯丙酮酸,导致苯丙酮尿症,A正确;

B、由苯丙氨酸合成黑色素需要酶①、酶②的作用即由基因1、基因2的控制,B正确;

C、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图中并未体现,C错误;

D、基因2突变,导致酶2不能合成,从而不能形成黑色素,使人患白化病,D正确.

故选:C.

17.为得到能稳定遗传的优良玉米品种aaBB(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某实验小组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实验(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20

A.过程②③④表示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方法①的最大优点是在短时间内定向获得所需优良变异类型

C.过程⑤⑦常用秋水仙素处理,作用时期为分裂后期

D.经过程⑥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高度不育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诱变育种,利用基因突变原理,最大优点是能提高突变率,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②③④是杂交育种,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型aaB_的类型经④后,子代中aaBB所占比例是clip_image022;②⑤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⑤过程是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它可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②⑥⑦是单倍体育种,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解答】解:A、②③④是典型的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方法①是诱变育种,最大优点是能提高突变率,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属于不定向变异,B错误;

C、过程⑤⑦常用秋水仙素处理,作用时期为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形成或,C错误;

D、经过程⑥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高度不育,D正确.

故选:D.

18.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发生定向变异,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

D.自然选择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解:A、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

B、变异的不定向的,B错误;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D错误.

故选:A.

19.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玉米自然条件下既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在自然状态下,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如果同株传粉,则显性植株所产生的F1都是显性个体,隐性植株所产生的F1都是隐性个体;如果异株传粉,则显性植株和隐性植株所产生的F1都是显性个体.

2、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显性植株所产生的F1都是显性个体,隐性植株所产生的F1都是隐性个体.

【解答】解:ABD、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因此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都只有隐性个体;玉米既可自交,又可杂交,因此显性植株所产生的都是显性个体,隐性植株所产生的既有显性个体,也有隐性个体,AD错误,B正确;

C、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比例不能确定,C错误.

故选:B.

20.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 B.1:2 C.2:1 D.3: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由题意分析可知,aa纯合致死,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让,AA和Aa作为亲本随机交配,可先求出A和a的基因频率,再算出相应基因型的频率.

【解答】解:由题意分析可知,aa纯合致死,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让,AA和Aa作为亲本随机交配,且其比例为1:2,则A的基因频率为clip_image024,a的基因频率为clip_image026.其后代AA的基因频率为clip_image024[1]×clip_image024[2]=clip_image028,Aa的基因频率是2×clip_image024[3]×clip_image026[1]=clip_image028[1],aa的基因频率为clip_image026[2]×clip_image026[3]=clip_image030.又因为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所以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个体,且两者比例为1;1.

故选:A.

21.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 )

A.1:3,1:2:1和3:1 B.3:1,4:1和1:3

C.1:2:1,4:1和3:1 D.3:1,3:1和1:4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生物性状时,F2中出现的表现型异常比例分析:

(1)12:3:1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2)9:6: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3)9:3:4即9A_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5)15:1即(9A_B_+3A_bb+3aaB_):1aabb

(6)9:7即9A_B_:(3A_bb+3aaB_+1aabb)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

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

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

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

故选:A.

22.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根据这一事实作出的推测,哪一项没有说服力( )

A.基因在染色体上

B.每条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

C.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使相应的非等位基因重组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以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解答】解:A、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这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

B、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这不能说明每条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B错误;

C、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由此可推知,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

D、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由此可推知,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使相应的非等位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23.如图表示某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lip_image032

A.该图显示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B.图中②表示RNA聚合酶,⑤表示多肽链

C.一个③上可同时结合多个④,合成多条不同的⑤

D.该生理过程可能发生在硝化细菌等原核细胞内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图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进行,发生在原核生物细胞中.

【解答】解:A、根据分析该图显示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A正确;

B、图中②表示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⑤表示合成的多肽链,B正确;

C、一个③上可同时结合多个④,合成多条相同的⑤,C错误;

D、该生理过程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进行,可能发生在硝化细菌等原核细胞内,D正确.

故选:C.

24.下列变异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 )

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考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解答本题需识记并理解生物变异中的三种可遗传变异与细胞分裂之间的关系.基因突变发生在间期的DNA复制时;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又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解答】解:A、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A错误;

B、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只有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着丝粒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B.

25.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 )

A.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序列改变

B.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D.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131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不构成DNA,因此不会插入DNA或替换DNA中某些碱基.又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是成熟的体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增殖,不会引起基因突变,并且突变后也不会遗传给后代.

【解答】解:A、DNA分子由CHONP元素组成,不含I元素,因此不能直接插入DNA分子或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A错误;

B、DNA分子由CHONP元素组成,不含I元素,因此不能直接插入DNA分子或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B错误;

C、放射性同位素131I能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

D、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是成熟的体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增殖,因而很难引起基因突变,并且突变后也不会遗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C.

2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少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但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通过遗传使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C正确;

D、种群内基因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D错误.

故选:C.

27.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clip_image034

A.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Ⅰ﹣2

C.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D.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clip_image036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Ⅱ4和Ⅱ5患甲病,出生不患甲病的女儿Ⅲ7,故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又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故伴想遗传病,又:Ⅱ4和Ⅱ5不患乙病,出生患乙病的儿子Ⅲ6,故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A、根据试题分析: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Ⅰ﹣1的基因型为aaXBXb,Ⅰ﹣2的基因型为AaXBY,Ⅱ﹣3的基因型为AaXbY,致病基因(Xb)来自Ⅰ﹣1个体,B错误;

C、由Ⅱ﹣2的表现型推知其基因型为aaXBX﹣,由Ⅲ﹣2患乙病推知Ⅱ﹣2基因型为aaXBXb;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Ⅱ﹣5的基因型为AaXBY,Ⅲ﹣8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和AAXBXb四种可能,C正确;

D、④Ⅲ﹣4基因型为AaXBXb,Ⅲ﹣5基因型为clip_image038AAXbY、clip_image040AaXbY,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clip_image038[1]+clip_image040[1]×clip_image042=clip_image044,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clip_image046,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为clip_image044[1]×clip_image046[1]=clip_image048,D错误.

故选:C.

28.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面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来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29.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方法不包括( )

A.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

B.对该城市出生的双胞胎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分析

C.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D.对兔唇畸形患者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病的调查方法.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应选择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根据调查目标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如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是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患者家系进行调查,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

【解答】解:A、遗传病具有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且可以遗传给子代,因此可通过对比正常人和畸形个体的基因组是否相同进行确认,A正确;

B、同卵双胞胎遗传物质相同,如果表现型不同则说明该病可能与环境条件有关,因此可通过调查双胞胎患病情况判断其病因,B正确;

C、兔形唇是否由遗传物质决定与血型差异无关,C错误;

D、调查患者家系可绘制系谱图,通过分析亲子代之间的遗传规律判定其遗传方式,D正确.

故选:C.

30.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菌物质

培养皿长菌情况

R

蛋白质

R型

R

荚膜多糖

R型

R

DNA

R型、S型

R

DNA(经DNA酶处理)

R型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由①、②、③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③和④形成对照,也能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①~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答】解:A、在含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细菌没有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A错误;

B、表中实验结果不能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B错误;

C、③和④形成对照,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C正确;

D、①~④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二、简答题(共50分)

31.回答下列有关细胞分裂与分化的问题.

如图中表示人体内部分结缔组织细胞的形成过程.其中,成纤维细胞的形成过程未经人为调控.A细胞到单核细胞、血红细胞的几种途径中部分属于人为调控过程,PU、GATA为两种蛋白质,是细胞内调控因子.

clip_image050

(1)在如图所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②中,中心体和染色体数的倍增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 /G2 期和 期.

(2)如表比较了过程①和②的特点,用“√”表示“发生”,用“×”表示“不发生”,完成下表.

事件

过程①

过程②

DNA序列改变

×

×

细胞功能改变

×

伴随蛋白质合成

细胞数量增加

×

(3)图中A、B、C、D四类细胞,分化能力最接近胚胎干细胞的是 A

(4)PU和GATA可以识别基因的特定序列,继而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由此推测,PU和GATA的结构更接近下列蛋白质中的 A

A.限制酶 B.蛋白酶 C.淀粉酶 D.DNA连接酶

(5)若要使血红细胞前体直接转变成单核细胞,可行的人为调控措施是 [GATA]/+[PU]/降低GATA的浓度/增加PU的浓度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内部分结缔组织细胞的形成过程,A细胞到单核细胞、血红细胞的几种途径中部分属于人为调控过程,PU、GATA为两种蛋白质,是细胞内调控因子.图中①表示细胞分化过程;②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解答】解:(1)人体成纤维细胞是体细胞,体细胞的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复制后,即G2期时中心体也完成了复制,为分裂期做好物质准备.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使染色体数加倍.

(2)图示①为细胞分化过程,在此过程中DNA的序列不会发生改变,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形成了与其功能相应的蛋白质,此过程中不会使细胞数目增加.②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DNA也不会发生改变,其功能就是增加细胞数目,因此该过程中伴随相应蛋白质的合成,如相应酶的合成.

(3)胚胎干细胞是从胚泡(早期胚胎阶段)未分化的内部细胞团中得到的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万能分化性功能,特点是可以细胞分化成多种组织的能力,但无法独自发育成一个个体.据此,根据图示可知,A细胞能分化形成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和血红细胞,因此在图中A、B、C、D四类细胞里,分化能力最接近胚胎干细胞的是A细胞.

(3)“PU、GATA为两种蛋白质,是细胞内调控因子”,二者可以识别基因的特定序列,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此可推知,PU和GATA的结构更接近下列蛋白质中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这是因为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即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切割.

(4)分析图示可知,A细胞到单核细胞、血红细胞的几种途径中部分属于人为调控过程,当[GATA]的浓度大于[PU]浓度时,血红细胞前体可自然发育为血红细胞,因此,人为调控二者的含量,如降低[GATA]的浓度(或增加PU的浓度)可抑制血红细胞的形成,并可直接使血红细胞前体形成单核细胞.

故答案为:

(1)间/G2

(2)

事件

过程①

过程②

DNA序列改变

×

×

细胞功能改变

×

伴随蛋白质合成

细胞数量增加

×

(3)A

(4)A

(5)﹣[GATA]/+[PU]/降低GATA的浓度/增加PU的浓度

32.下图表示水稻一个成熟叶肉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代表细胞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④是 氧气(或O2), ,其产生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是 (叶绿体中的)色素、光、(酶) ,该过程 不能 (填“能”或“不能”)发生在水稻植株的所有细胞中;

(2)图中③产生于 细胞呼吸第一 阶段,在 线粒体(基质) (填场所)中被利用;ATP合成酶存在于 b (填“a”或“b”)的内膜上;

(3)图中①、②进入a的方式是 自由扩散 ;如果用18O标记进入a中的①,则一段时间后可能检测到含有18O的物质有 C6H12O6 (用图中的分子式和序号回答);

(4)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正其行、通其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 增加(大气中)CO2(或)的浓度 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以增加产量;

(5)该细胞 (填“能”或“不能”)作为同时观察a和b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

clip_image052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梳理相关的知识点,根据选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据图分析,④是经叶绿体释放的,有进入线粒体的氧气,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条件是需要(叶绿体中的)色素、光、(酶),该过程不能在水稻植株的所有细胞中发生,只能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发生.

(2)图中③是丙酮酸是葡萄糖的酵解的产物,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的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被利用.b表示线粒体,ATP合成酶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

(3)图中a是叶绿体,①是水,②是二氧化碳,它们进入叶绿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用18O标记进入a中的①,则一段时间后经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可能检测到含有18O的物质有C6H12O6、③、①.

(4)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正其行、通其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加(大气中)CO2(或①)的浓度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以增加产量.

(5)图示细胞中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该细胞同时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可以作为同时观察a和b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

故答案为:

(1)氧气(或O2) (叶绿体中的)色素、光、(酶) 不能

(2)细胞呼吸第一 线粒体(基质) b

(3)自由扩散 C6H12O6、③、①

(4)增加(大气中)CO2(或①)的浓度

(5)能

33.玉米籽粒(胚)的颜色有黄色、白色和紫色三种.为了解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计了6组杂交实验,实验及其结果如表.请分析回答: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亲本

组合

纯合紫色×

纯合紫色

纯合紫色×

纯合黄色

纯合黄色×

纯合黄色

黄色×黄色

紫色×紫色

白色×白色

F1籽粒

颜色

紫色

紫色

黄色

黄色、白色

紫色、黄色、

白色

白色

(1)玉米籽粒的三种颜色互为 相对性状 .根据前四组的实验结果 不能 (填“能”或“不能”)确定玉米籽粒颜色由几对基因控制.

(2)若第五组实验的F1籽粒颜色及比例为紫色:黄色:白色=9:3:4,据此推测玉米籽粒的颜色由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些性状的遗传遵循 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基因的分离) 定律.

(3)如果玉米籽粒颜色的色素、酶和基因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第五组中F1紫色籽粒的基因型有 4 种;第四组F1黄色籽粒的基因型是 AAbb、Aabb ;第五组F1中所有黄色籽粒玉米自交,后代中白色籽粒所占比例应是 clip_image054 .由图可以看出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一是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二是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clip_image056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表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生物的变异,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表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观察表中信息,可发现第四的中F1除了出现黄色外,还出现也白色,而第五组中F1中除了出现紫色外,还出现了黄色和白色,这些现象叫性状分离;说明玉米籽粒的三种颜色互为相对性状.根据前四组的实验还不能确定玉米籽粒颜色是由几对基因控制的.

(2)若第五组实验的F1籽粒颜色及比例为紫色:黄色:白色=9:3:4,则符合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即9:3:(3:1),因此可据此推测F1籽粒的颜色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F1代中紫色的基因型有4种,第四组的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亲本为杂合子,F1籽粒黄色与白色的比例应是3:1,黄色籽粒的基因型是 AAbb、Aabb;第五组F1中黄色籽粒的玉米有两种,一种是纯合子,占clip_image058,另一种是单杂合子,占clip_image060,它们分别自交后,后代中白色籽粒所占的比例是clip_image062.由图可以看出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一是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故答案为:

(1)相对性状不能

(2)两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基因的分离)

(3)4 AAbb、Aabb clip_image064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34.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 请回答:

(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 单倍体 育种技术.

(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为 抗性非糯性 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 clip_image066

(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 非抗糯性 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

(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它物种获得 抗虫基因 ,将其和农杆菌的 Ti质粒 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 DNA连接酶 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基因工程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ttGG(非抗非糯性),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不可能两个t基因同时突变为T基因,因此突变后的乙的基因型为TtGG;甲的花粉为tG,因此可以通过诱变形成tg,因此丙植株的基因型为ttgg.

【解答】解:(1)在培育乙的过程中利用了诱变育种的技术;在培育丙的过程中,经过了EMS诱变处理和花粉离体培养,用到了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技术.

(2)由丙的培育过程中知,丙为纯合子,丙的基因型为ttgg.乙与丙杂交,F1中既有抗性又有非抗性个体,所以乙的基因型为Tt;F1全为非糯性,所以乙的基因型为GG,因此乙的基因型为TtGG.要培育抗性糯性品种,需要从F1中选择抗性非糯性个体进行自交.由乙和丙的基因型可推测出F1中抗性非糯性的基因型为TtGg,其自交后代中抗性糯性个体(T_gg)占的比例为:clip_image068 =clip_image069

(3)F2中抗性糯性个体的基因为Ttgg或TTgg,自交后代中没有非抗糯性时,则为纯合子.

(4)在基因工程中,常用细菌的质粒作为运载体,用限制酶对含抗虫基因的片段和Ti质粒进行切割,然后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故答案为:

(1)单倍体

(2)抗性非糯性 clip_image066[1]

(3)非抗糯性

(4)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 Ti质粒 DNA连接酶

35.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

(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 β﹣胡萝卜素 (填“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或“γ﹣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 维生素A ,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 夜盲症 ,胡萝卜素是 非挥发性 (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

(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 需要 (填“需要”或“不需要”)将鲜活的岩藻干燥.

(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 乙酸乙酯 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不与水混溶,而乙醇虽为有机溶剂但和水混溶

【考点】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分析】胡萝卜素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常采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的提取流程为:红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常用来总量因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疾病.

【解答】解:(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β﹣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维生素A,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夜盲症,胡萝卜素是非挥发性物质.

(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需要将鲜活的岩藻干燥.

(3)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该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故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乙酸乙酯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

故答案为:

(1)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 夜盲症 非挥发性

(2)需要

(3)乙酸乙酯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不与水混溶,而乙醇虽为有机溶剂但和水混溶

2016年12月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