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鸡鸣三省清代“三圣宫”遗址

 fsn9oule12e45h 2017-10-15
 
 

     年初,笔者在林口镇鸡鸣三省考证“鸡鸣三省”会议会址时,发现一处建于清同治年间的“三圣宫”遗址,遗址位于“鸡鸣三省”村观音岩口一座秀丽的小山峰之巅。

     据当地苗族老人讲述,“三圣宫”在解放初期还保存完整,是在破“四旧”时被折毁的。现“三圣宫”已成废墟,四周被断墙颓垣围绕,墟内长满荆棘,乱石、瓦砾及残破的碑石相互间杂。笔者请当地村民帮忙,在废墟中清理发现一块刻有“大清同治辛未年”的残碑和民国甲寅年恢复“三圣宫 ”刻有《三圣宫碑序》的完整石碑。根据两块石碑的记载,鸡鸣三省“村三圣宫”兴建于清同治辛未(同治十年·1871)年,年久倒塌后于民国甲寅(民国三年·1914)年,由当地苗族首领周朝阳领头在原址恢复重建。

     “三圣宫”从兴建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宗教研究价值,尤其是在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边鄙苗寨出现就更为可贵了。

     据“鸡鸣三省”村年长者讲述,该地“三圣宫”供奉的“三圣”分别是儒释道三教的始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聃。此“三圣”在当地人的信仰中占有极高的位置,“三圣宫”就是当地人们供奉“三圣”的场所。

     据相关史料记载,儒、佛、道三教合奉,起源于“三教合一”的思想。“三教合一”思想初起于唐代,此前在北周武帝时,虽有三教之讲论,但直至唐代三教方始趋于调和。罗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指出:“三教归一之旨,在唐代‘久已普遍朝野’”,“三教合一”已成为一代思潮蔚起风气。

     明代为了倡导和施行“三教合一”,太祖朱元璋还率先垂范,提出了三教并流之说:“若绝弃之而杳然,则世无神鬼,人无畏矣。王纲力用焉。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并制定了僧律二十六条,颁行皇觉寺,一时大臣们极力鼓吹,从而把儒、佛、道三教熔于一炉,合流于天下。  

     日本学者荒木见悟在《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等书籍中,认真考察了明末儒、佛、道三教的调和思想。岛田虔次还以晚明士大夫的生活及意识,阐明“三教合一”对士人生活的渗透。我国现代思想家柳存仁著有《明儒与道教》、《王阳明与佛道二教》等,比较系统地厘清了儒、释、道之关系。明代“三教合一”以儒家学者为中心,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交流,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和儒学的通俗化,对晚明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士人之中产生影响,而且在民间生活层面也烙下的各种印记。

     “三教合一”盛行后,出现了把孔子、释迦牟尼和老聃合祀于一堂之类的三教堂,三教堂有的地方又叫“三圣宫”、或“三圣殿”、“三圣观”等,至清代则蔚然成风。三教堂中合祀三圣像一般以释迦牟尼居中、孔子居左、老聃居右。在民间三圣供奉位次不尽相同,有的凡三教神像按地域信仰特色均塑像供奉,或有所偏重。

     明、清以来,西南地区“三圣”合奉较为流行,各地或大或小均有三圣庙宇。“三圣”合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南地区的一些社会发展动态和民间宗教信仰等特点。


     来源:毕节晚报    作者:周遵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