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初探

 清净慧悟 2020-03-17

从古至今,对于宇宙的起源和规律进行探索者层出不穷。比较知名的理论有宇宙大爆炸理论和上帝造物论等。我个人觉得对于宇宙起源或者探索宇宙的终极规律,不得不提及几个人,那就是老子、释迦牟尼和孔子。大家都知道,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孔子是儒家文化创始人。据考证,三个人几乎出自同一个时代。


老子的《道德经》给人们说出了宇宙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道”,就是宇宙的规律的意思。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可道,非常道”嘛。


释迦牟尼也发现了“道”,当然,释迦牟尼把这个“道”叫做“佛”或者“佛性”或者“自性”。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那释迦牟尼所说的如来智慧德相(即佛性)是什么呢?就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孔子主要是发现了人道,孔子所说的“仁”和老子的“道”和释迦牟尼的“佛”有接近之处。那什么是孔子所说的“仁”呢?“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何以为仁之本,凡仁之爱亲、敬兄,与夫父母之爱子,都怀着一种柔嫩而真挚之情。这就是“仁”。孔子认为什么是“不仁”,孔子认为感情很冷硬的样子就是不仁。一个人做了坏事、未循礼,却心里觉得安,他就是“不仁”。后来看到梁漱溟先生对于孔子“仁”的看法:仁就是人原本的心,并以敏锐直觉流露于外。


此三位圣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包装成天外来客、或者是救世主、或者是宇宙的主宰者的身份。


老子的著书出关。孔子的陈蔡绝粮。释迦牟尼《金刚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本经记载的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


他们就是和大家一样的一个常人,只不过他们是宇宙大道的发现者。也可以这么说——从他们的角度和眼光发现了宇宙(或人道)的规律。当然这个规律是不是正确,有待后来者验证。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也可以说,他们也是宇宙规律的探索着、发现者、观察者。而不是主宰者。


所以,人可以有信仰,应该智信,而不是迷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