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验分享:总不出事就快出(大)事了—— 如何破解这一困境

 CBYQ 2017-10-15

 



随着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安全知识的普及,“一切事故都是可以控制和预防”安全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这一理念的广泛认同无疑对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普及安全知识(预防科学、风险管理、事故调查、安全监督……),加强安全管理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又如人们体会到的那样,“安全生产非一日之功,事故发生非一时之过”,于是乎斯人如是感慨:安全是一年两年靠运气,三年五年靠严管,长治久安靠文化。

回顾近年来“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大部分还处于事故倒逼型的管理模式。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基本是凭借事故教训推动的。尽管有些单位建立了安全管理体系,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看上去企业安全文化搞得沸沸扬扬,建设方案也无懈可击。不出事故,安全管理经验总结引经据典,文字修辞华丽精美,业界学习呼声高涨,企业自身陶醉其中。也有一些经过仓促安全文化包装粉饰的企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段时间不出事故甚至是出了小事故,不是直面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提升管理水平,而是表现出领导干部、监管人员盲目自大、自我陶醉、自觉成绩良好。对安全生产新要求、新知识,既不学习也不实践,对待上级要求和检查建议消极抵制,闭门造车、自以为是。成绩面前夸夸其谈,事故苗头遮遮掩掩(有的还为了追求所谓业绩、保样板、树典型,甚至采取瞒报事故的做法,后被群众举报且查实)。这种不良现象的滋长,直接导致在没有发生事故的时候,以为安全工作可以一劳永逸了……。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安全管理工作看上去搞得一直很好,安全业绩也保持的一直不错的企业,还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恶性事故。

人们也许对2015年8月12号发生在天津港的爆炸事故教训记忆犹新,事故调查报告对肇事企业——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进行了严肃处理和责任追究。但事实上,在出事故前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看上去也是十分重视安全的,其安全文化建设计划及方案与其他企业相比一点也不逊色(见下图)

(发生“8.12”事故的瑞海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 图片来自于网络)


尽管有些企业领导也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面对平稳的安全生产形势,常言:慎言成绩、多找差距,亦能:如履薄冰、攻坚克难。企业在安全监管人员配置、费用投入,制度建设等花费了巨大精力,也在一个时期内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生产业绩。但正如墨菲法则(定律)预料的那样,多年的努力和业绩,往往被一起事故毁于一旦。

看来,安全生产管理一时还逃不出“事故—平稳—事故”这一重复交替的怪圈,即,“总不出事故就快出(大)事故”的困境。看来,事故并不没有到彻底避免。理念如此坚定,本钱投入巨大,工作十分卖力,结果出乎意料,当初的信心和豪情一下被推入低谷,哪里出了问题呢?

再来看一篇颇为令人深思的文章,讲的是一个“保持百万吨死亡率零纪录”的品牌煤矿,却因一起生产安全事故把企业的安全业绩归了零,引起当时社会广泛关注和对安全生产监管的反思,同时也验证了总不出事就快要出(大)事故这一“公理”(http://www./Item/1240.aspx)。尽管这起事故过去8年之久,但今天看来问题依然相同。


由屯兰煤矿事故探讨对国企的监管

郝洪    发布时间:2009022600:00:00    

山西屯兰煤矿,一个保持百万吨死亡率零纪录的品牌煤矿,没有因连续多年无安全事故而名扬天下,却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矿难而广为人知。

 灾难如此无情,只一瞬间,它在吞噬鲜活生命的同时,也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势,甚至动摇人们一直以来坚守的某种信念——现代化大矿也会出事故?!这是遇难矿工家属和矿难幸存者的苦苦追问,是舆论普遍的关注,也是令一向以没有一块煤带血而自豪的煤矿管理者难以接受的现实……

      在人们印象中,重大矿难事故总与中小煤矿,特别是小煤窑结缘,原因不外乎监管失范、违规操作、安全保障不到位等等。而每天开会强调井下安全、经常培训、每日一题、每月一考,下井前提前一小时做安全准备的大型煤矿,是很少出问题的。

     事实并非如此。初步调查表明,屯兰矿存在通风管理不到位、瓦斯治理不彻底、现场管理不严格、安全措施不落实等等问题。员工井上对答如流的安全知识,还是抵挡不了井下突发的灾难。山西省省长王君在24日的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全体大会上的话一针见血:高投入不等于绝对安全,设备、人员、管理一步不到位,就可能酿成大祸!

     有些本该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社会责任等方面作表率的国有企业,不时出现各种问题,这其中原因何在?

     过去,政府对国有企业管得比较多,从生产计划到安全管理,事无巨细。许多问题,企业没想到的,政府替企业想了;许多措施,企业落实不下去的,政府帮忙落实了;许多风险,政府与企业一起扛了。但现在,国企已转制上市,一些原来政府承担的监管职能转而由市场来完成,原有监管放松了,市场监管机制却又失灵,监管出现了真空。

     在分析屯兰煤矿事故原因时,国家煤监局局长赵铁锤说,虽然近年来大矿的管理水平、生产水平大大提升,但不等于百分之百安全,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大矿,容易出现思想麻痹。不让企业出现思想麻痹,就得加强监管。屯兰煤矿不是上市企业,无须对外公开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企业的安全生产系数、员工的安全作业指标,如果不是发生事故,外界不会也无从去追问这些安全数据,对屯兰煤矿,要依靠市场监管显然不现实。至少在现阶段,细致、有效的监管机制,仍然是促进这类企业良性运转的重要保证。

     很多国有大企业,是当地政府的放心企业,但放心不等于放松管理。屯兰矿难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如何完善对国企各项监管?这很值得深思



组织行为学大师W.罗杰斯指出:给我们制造麻烦的,不是我们未知的事情,而是已知的事情原本不是那样。

多年的安全管理实践总结了三句话和对安全管理的“十二字”感悟,算作对现实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思考。



以上这三句话必须同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即:要坚信“一切事故都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理念,同时要正确理解和对待“凡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必将会出错”的墨菲法则(定律),重要的还是不要忘记“总不出事就快出大事”这一难题和设法破解这一困境。

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个“红线”最根本的体现就是人的生命,即《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应当以人为本”。所以,敬畏红线就是敬畏人的生命,这是认识安全、从事安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安全的根本目的;坚守底线就是要有约束和自律意识,法律法规,包括企业标准、制度等,都是管理的最低要求,是执行的底线,必须坚守;同时,必须认识到安全生产的系统性、复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对待安全生产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搞好安全生产要坚持科学的实践,只有尊重科学才能探索和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图片选自苏丹穆格莱德油田EPCI项目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