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叔同《送别》,民国最经典的曲子!

 昵称29313448 2017-10-16

  李叔同《送别》

  歌曲《送别》是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的音乐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学堂乐歌作品。该曲流畅顺扫,词结合贴切自然,天衣无缝,触景生情,让人们不禁勾起对旧事的怀念,产生凄凉、悲伤之感。


产生背景

  《送别》的原始曲调是美国作曲家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此歌初见于1887-1895年间波士顿狄特逊公司出版的《我们常唱的出色的老歌》第1集,是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的通俗音乐。《梦见家和母亲》是三段词,在最后八小节有似副歌,三次重复梦中的家最温馨,回忆起童年和母亲,每当我夜里一觉醒,总是梦见了家和母亲,把歌者和听众带到温馨甜蜜的意境之中。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量音乐作品,多采用直接输入西洋唱歌集,从中选出旋律的形式,《旅愁》就是其中之一。《旅愁》是日本学校歌曲作者犬童球溪(1884-1905)用《梦见家和母亲》填词而成的。填词后的曲调进行与原曲并不完全相同,是填词者根据词的需要作了相应变动。歌词改为二段词,最后八小节是原原本本地重复开头段的四句歌词,这和《梦》是有区别的。李叔同于1907年留学日本,而当时《旅愁》一歌原刊载于同时期日本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被其深深吸引。1911年李叔同回国后,他所做填词歌曲《送别》采用的正是《旅愁》的曲调,伴奏谱也基本一致。由于20世纪初西方音乐在中国正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且逐渐成为以新音乐为主潮的音乐文化转型期,中国的学堂乐歌结合了我国文化,直接仿效了大量欧化曲调和西方歌曲曲调的日本学校歌曲。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了源于欧美、经过日本,流入中国的发展序列。

曲调特征

  犬童球溪的《旅愁》将《梦见家和母亲》稍有改动,将第41220小节的切分节奏去掉,换成了二分音符,李叔同《送别》的旋律和《旅愁》完全相同。1928,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大量搜集了李叔同编创的歌曲并亲自以五线谱誊写编印出版《中文名歌五十曲》,《送别》即为其中之一首。按照这一版本,《送别》歌词第九句应该是一瓢浊酒尽余欢。但近年来,不少出版物都把此句中”(piáo)误为”(gū),同时把字上原来音符“31”误为“35”。在1980年收录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搜集整理的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史谱中的版本中,原谱中上的音符是“5 31 i”八度大跳式的旋律进行,同丰子恺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一书中的原谱一致。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原谱,第13小节也为“5 31 i”,可以确定上的音符应为是“5 31 i”

歌词特点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不同版本

(1)丰子恺版,收录在19278月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也就是我们今天广为流传的歌词版本但由於某些人手上並沒有《中文名歌五十曲》,不通四書,也不理解文人的情懷,因此丰子恺版在传播过程中曾发生嚴重错讹,將一瓢浊酒,誤作' “”, 「一瓢濁酒盡餘歡」之典故出自《論語-雍也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加上《中文名歌五十曲》刊載的是丰子恺用毛筆以端正小楷抄錄的歌詞正是「一瓢浊酒尽余欢」因此應以《中文名歌五十曲》版作準。

(2)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版,小说中作者将《送别》歌词后半部分有所改动。

(3)电影《城南旧事》版,电影《城南旧事》中的第一段采用李叔同原有的歌词,第二段采用林海音小说中歌词。

(4)陈哲甫版,收录在仁声印书局193212月出版的杜庭修所编的《仁声歌集》

情感表现

  歌曲《送别》作为典型的情感性音响作品,由其不同的特定活动、特定语言或特定情景形成了不同的情感语境。

  《梦见家和母亲》

  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是一首艺人歌曲,音乐创作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是一首思念亲人的、民谣性质的歌曲。

  《旅愁》

  犬童球溪的《旅愁》则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不解的思乡之情,此歌在日本属于童谣类的歌曲,以童声歌旅愁,以清纯咏沧桑,意味隽永。

李叔同《送别》

  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李叔同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反动统治不满,但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只能通过艺术作品抒发个人内心矛盾。从而出现了《送别》中的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充满了感伤色彩和苦闷失望情绪的歌词。可以说《送别》的背后是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电影《城南旧事》版《送别》

  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被导演吴贻弓拍成电影并获得金鹰奖,《送别》作为电影中的主题歌,是贯穿发展的单一主题,别具匠心地烘托了影片所要营造的生活的流动感和往事感。在这部影片中,《送别》作为情感性音乐,不同的电影画面成为音乐构成的一部分,完成了影片需要用音乐成就的艺术效果。

 现代版《送别》

1990年初,摇滚乐队唐朝发行专辑《唐朝演义》,其中对《送别》进行了改编。此外,流行歌手陈绮贞、洪启、黑鸭子演唱组均演唱过此歌。还有很多艺人把这首歌改编成为器乐曲,二胡、箫、古琴等等。


作者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1023日生于天津。他学贯中西,艺专多科,1905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执教于杭州等地,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在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并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19188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1013日圆寂于福建泉州。他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

 歌词原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华语童声合唱版

关于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