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叔同《送别》:缩微版的《红楼梦》

 梦影红楼 2022-10-15 发布于北京

/雷玉辉

作家李伟嘱咐我,研究《红楼梦》切记,别走火入魔。

我不知道,是不是走火入魔。反正啥事儿都能和《红楼梦》联系上。但有一点,我不宿命,也不悲观。我不是那种看透世界之后,袖手旁观,故作高深莫测,从此隐没江湖的人。而是接受天道,遵守规则,积极参与人生。

最近,准备整理《经典曲子一百首简谱》,做一个给朋友和自己用的大册子。整理到《送别》的时候,不禁觉得这首曲子与《红楼梦》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暗合。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大剧,那《送别》就是同一主题的小品;如果说《红楼梦》是洪钟大吕,那《送别》就是同一主旨的小调;如果说《红楼梦》是祖国的高山大川,那《送别》就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约翰·奥德威)

19世纪,美国作曲家约翰·庞德·奥特威创作了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词作者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李叔同于1905年至1910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油画兼修音乐戏剧。此间他接触到了犬童球溪的《旅愁》,将歌词作了翻译: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

(犬童球溪)

1915年,回国后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是一片凄凉。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挥泪而别,却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了《送别》。李叔同对原曲作了少量的修改,又配上新的歌词。

许幻园与李叔同)

现在流行版本,也是最早版本,是1927年,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亲自抄录歌词,并绘画插图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壶/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而我最喜欢的版本是民国年的龙珣录音版 ,我称为“才子版”或“林海音版”,是陈哲甫续词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送别》和《红楼梦》表现的都是作者对于封建社会的痛恨,和对命运聚散离合的无奈。

《送别》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好友将要远行,而作为至交好友的二人,从此将各奔东西,于是送了好远来到了长亭外。

长亭是古代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时使用的。古代用长亭的典故很多。“长亭更短亭”等,长亭也就暗喻了两人要分别,古道边又是苍茫的寂寞,芳草一望无际,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为送别打下烙印。


(李叔同,出家后为弘一法师)

歌词短短,却有着浓郁的抒情性质,有着极高的音乐性和艺术性。和曹雪芹一样,李叔同写悲情不是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上来就定调,也不像李清照直接矫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拢共就写了七个字,重复了七次!直接自己哭出来了。李叔同和曹雪芹一样,写悲伤不动声色。你看,平静的江面上,感受晨曦水雾的迷蒙,声音是传的非常远的,并且还给人一种平稳的、连贯的、延伸感觉,符合整个乐曲的美感。然后,在你不知觉的时候,从景物之中抽离出来,道出主人公在送别的内心感受:知音难寻。此刻挥别也只能敬上浊酒一壶。这其中复杂的情感,这之后的节奏、力度也逐渐变化、人物的内心激动、矛盾加剧,升华。“一壶浊酒尽余欢”也侧面说明了虽然分开让人遗憾,但是还是应该珍惜在一起的日子,与其为日后的寂寥感到忧心,不如痛快地在分别之时把酒言欢,何必打扰了这美好的回忆。

最后的“今宵别梦寒”,此一别山高水长,朋友珍重,完成绝响!

《送别》的艺术性体现了和《红楼梦》一样的风格“哀而不伤”,底蕴深沉而又淡雅,是一种经过世事风霜,看透人生百态的超然物外。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这首作品很少有正面的描写,都是通过侧面的描写去表达一些具有送别时特征的客观景物。与其说《送别》是歌词,不如说它是诗歌,现代的《诗经》“国风”,是缩微版的《红楼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