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铁十二局宝兰高铁项目科技创新点亮高风险隧道

 铁道之旅 2017-10-16

本报天水10月13日讯(记者张亮术)“从中国铁路总公司‘挂牌监控’的一级高风险隧道,到首个被提前‘销号’的控制性工程,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容忽视。”望着高铁列车驶出渭河隧道,中铁十二局宝(鸡)兰(州)高铁4标段指挥部指挥长宋振军长舒了一口气。

宝兰高铁渭河隧道全长10016米,开挖断面158平方米,Ⅳ级、Ⅴ级围岩段高达92%,下穿城区建筑物、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藉河河谷区和滑坡体群5大风险,被业内专家称为“大断面城市地铁”。“在隧道施工的4年中,感觉就像几百人牵手走万米钢丝。肩上是安全质量、工期进度和企业形象,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宋振军说。

为实现渭河隧道安全平稳掘进,指挥部设置了3座斜井、3座竖井和1座平导共14个掌子面。其中,3座竖井深度均大于50米,开挖断面达230平方米,承担正洞26.6%的施工任务,且位于关键线路上。由于竖井围闭采用的是钻孔咬合桩结构,自上而下穿越富含地下水的圆砾土层和泥岩层,属于典型的“上软下硬”地层,传统的施工机械无法成孔,咬合桩施工进度一度滞后,成为竖井施工难题。

经过技术攻关及现场多次试验,他们探索形成了“两阶段成桩法”,并改进竖井内衬施工工艺,采用整体式桁架支撑体系,有效解决了成孔难、满堂脚手架支撑体系搭拆时间长和易变形导致跑模的弊病,使得54米深的3号竖井从开挖到衬砌完成仅用时72天。

在竖井开挖中,他们发明了“GPS+全站仪+全自动陀螺仪+激光铅垂仪”联合定向的测量方法,实现隧道竖井最大横向贯通误差29毫米,比规范要求精确了71毫米。他们首次提出“拱顶裸露地表的拱盖法施工方法”,通过预加固和后加固措施严格控制围岩与支护变形,分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并及时使初期支护封闭成环,确保了负埋深的隧道安全开挖,避免了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

如今,该项目形成的“复杂环境特长高铁隧道的关键施工技术”,被山西省科技厅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实现综合经济效益789万元和良好社会效益,并取得了6项专利和7项省部级工法,为同类型隧道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