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现金贷救了互联网金融

 marco_citi 2017-10-16

现金贷全业务流程风控提升培训-深圳


回到创业的反思,现金贷的创业形式是否有效避免了互金初期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创业者的认知是否有提高?一个是创业者的能力是否有提升?


其实互联网和金融从一开始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他们之间唯一的结合点是效率而不是资金。


2013年被称之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是因为他首次出现在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中,而且是以积极鼓励的姿态出现的。从13年到17年,互联网金融快速的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再到重新起步的过程,如果有一个词来形容这个行业的创业者那就是--焦虑。对政策落地不确定性的焦虑、对行业未来的焦虑、对不知道那个同行倒闭刺激监管收紧的焦虑等等不一而足。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试图以颠覆者的姿态夺取关注度,以便给自己带来资本也好,品牌也好;这点在互金初起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各个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CEO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嘴里谈的都是要颠覆传统银行云云。。。但是纵观P2P起步时资产类型的轮转,现在看来无疑有点讽刺。嘴里喊着颠覆传统,手里干着比传统不能再传统的事儿,心里喊着不要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笔者尝试以资深从业者的角度梳理P2P资产的轮换以及对这个轮换进行反思,首先从创业者的认知来看,早期的P2P创业者大多为互联网从业者或者金融机构职级不是很高上升无望的相对失意者,本身对金融的认识并不深刻,一开始鲜有资深金融人士从体制内出来走这条路,甚至资深人士对此行业大多抱有讥讽嘲笑之意,笔者也曾碰到不少尴尬不已;


其次从创业者的专业技能来看,政策的滞后以及互联网的便捷让这些草根创业者瞬间有了吸取无数资金的通道,但管理这些资金对这些创业者来说,其实之前的经验根本不足以提供支撑,就好比初入武林的无名人士突然获得无上内力但不知如何控制内力,只能任他在体内肆意冲撞。排除那些直接欺诈来说,真正想做点事业的创业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靠那一点点经验去比猫画虎,简言之就是去学习传统金融的花钱方式,历史的包袱和互金的偏颇也因此荡漾开来,直到今天仍然不可卸下。



基于以上的两点,从13年开始几乎每隔一年互金都会经历一拨资产的轮换,从13年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的类资产证券化项目,14、15年的房贷、车贷项目到16年的所谓各种场景分期项目再到17年的现金贷项目。


每一拨资产的轮换都是对上一拨开拓的自我否定和大出血,无论是出于政策变动还是自身运营需要;这个轮换的过程中的从业者大多还是盲目的,虽然不断有更专业的金融人士被挖角到互金行业,但本身不够坚实的金融知识和从业经验让他们鲜有自信和能力去甄别资产类型的风险,资产的不断轮换本身就说明这个行业的从业者甚至这个行业的不成熟,这期间倒掉的绝大部分平台并非有意欺诈而是因为经验不足导致的经营失败,无奈选择跑路或者被迫崩盘。这个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背离了初心,忽略了互联网和金融两个行业本身的特性。


以14、15年最为火爆的房贷来说,由于从业者对自身金融知识的不自信,很少有从业者上来就去做信贷的,做房贷还可以和投资人解释我们有抵押,但做信贷几乎是毫无解释之策,而大量的资金趴在账上就是成本,这也促使大批平台去竞争有抵押的房贷和车贷。


此时的问题就出现了,互联网金融就变成了金融,而且是传统的金融,因为除了资金的募集从银行柜台变成了app,放款的速度从两周变成了两天之外,传统房抵贷所经历的步骤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因为互金不上征信变得更为复杂了,而且竞争对手变成了直接面对传统银行,这无疑是给自己找了一个无比庞大的对手和招致更快的监管,从而也让整个监管红利时间缩短的更快。这和互金从美国引入中国的初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背离,但是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创业者显然已经没有任何回头路和选择了,后退是如何清盘?前进是要和传统金融机构打仗,可谓进退两难。而且要面临大量的价格战,从而降低利润甚至赔本也有可能诱发平台兑付危机。而这些恶性竞争也让互金公司陷入了无法盈利,靠烧钱的泥潭无法自拔,从此背上了债务的包袱。


问题来了,互联网金融引入的初心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想透了,还会有更多的坑等着从业者,而想清楚这个问题,除了参考美国的经验之外,我们还要深入思考互联网和金融两个行业不同的特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应该加强正面,躲避负面才能让这个行业健康持久的发展。互联网有几个显著的特性就是追求速度、规模,希望使用的人越多越好,而金融的特性追求稳定、低风险。


先从负面来看其实两个行业本身是相悖的,强行捏在一起一个是国家提倡金融改革,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另一个是从业者乱造概念引起资本关注,其实国外只有一个Fintech,金融科技的概念,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当两者初次相遇的时候就像初恋,如胶似漆,但本质的东西并没有变,随着时间的发展,两者特性就会逐渐暴露甚至最后互相撕扯,从而让互金这个行业内在发生极大的风险,就是速度和稳定,规模和风险的对冲,从业者到底选哪个?团队内部就会发生争执,保守的都选后者,激进的都选前者,取决于CEO什么出身。


那是不是两者的特性就不能带来任何正面的影响?其实不然,什么是最正面的影响,笔者认为就是—效率。互联网本身讲究效率,而传统金融业的确需要提升效率,这是被人们日常诟病最多的地方。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引入的初心之一就是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金融的效率,而不是用互联网的概念去吸收资金然后去做传统金融做的事儿。大多数从业者由于金融经验的缺乏和认知的不足都栽倒在了这一点上。这也和最初国家希望的由互联网技术来促进金融改革的初衷产生了严重背离。



从金融的维度,站着普通人的视角上分析,什么是效率的提升?理财不需要到柜台,只需要一个app算不算效率提升?当然算,但传统银行也都做到了,因为他相对简单,互金的确加快了银行做这个动作的速度;借款不需要到柜台,不需要填写一大堆得纸质材料算不算提升效率?当然算,而且是最需要提升效率的,银行对存款大多笑脸相迎,对借款大多如审犯人一般的眼神。


改善借款的效率,尤其是改善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人群的借款效率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这就给互联网提升金融效率这个事儿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尤其是给那些银行覆盖不到的人群提供借款机会、提升借款效率,现金贷由此浮出水面。


但提供借款机会、提升借款效率有四个问题,第一谁来做?第二什么时间做?第三怎么做?第四个技术成不成熟?早期的互金从业者能不能干?


那先来回答这四个问题,第一个可以回答自己干,挖人干,即便如此,对老的从业者来说仍然有个经验的局限,第二个可以回答17年开始干,第三个问题最难回答也最严重,因为他有太多的前置条件,比如历史债权怎么解决?抽贷会抽死原来的借款人,有可能引发兑付危机,那只能去打新增资金的主意,但新增量资金要给投资人解释清楚我们怎么做到和抵押贷一样的安全?否则投资人不认可依然没有用;做新生意如果收缩老资产,团队怎么办?老的资产类型不赚钱,新的业务没有成形,没有新的故事讲也拿不来新的融资,没法开展业务啊。这些都是现实的问题摆在桌面上。


第四个,智能手机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发展给现金贷的发展提供极其丰厚的土壤。四个问题卡在了第三个,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成了新旧互金的分水岭。而第三个问题也让老牌P2P背上了沉重的合规包袱,疲于应付此类事情而无法顾及新业务的开动。


创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早期的互金从业者大多成为了行业试错的先烈,尤其是资产类型的轮换,让很多从业者重伤甚至失血而死,没有看到明天的太阳。老牌的P2P由于政策的影响,目前看来已经几乎不可能走向资本市场了,但是一批没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的互金2.0的新秀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现金贷横空出世相对完美的契合了互联网和金融的特性,速度快、规模大、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收益高而且接待人群相对稳定。


最主要的是他覆盖的人群原本银行就不要,而且一个app可以搞定所有的借款步骤,极大的方便了这类人群获取借款。可以说现金贷是在当前的限额要求以及个人社会信用情况下一个对互联网金融最适合的一个状态,达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对匹配。


当然现金贷本身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利用高利率掩盖高风险。系统性风险总是伴随左右,当然P2P本身也有极大的系统性风险就是国家以极高的门槛限制准入,让大批量的平台因为资质不够只能选择倒闭或者合理清盘。现金贷亦是如此,政策的收紧甚至利率的调整都可能导致大批量的借款人赖账。但即便如此现金贷仍然以超高的净利润率迅速让一批垂暮的P2P死而复生,反而后来居上,从网贷之家今年的top100平台变化即可看出来。17年P2P平台若不配置现金贷产品简直就不好意思出来见同行了。


回到创业的反思,现金贷的创业形式是否有效避免了互金初期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创业者的认知是否有提高?一个是创业者的能力是否有提升?现金贷从业者大多是新进入者,而且是资深行业人士创业居多,对金融的认识远非当初P2P的从业者所能比,前一阵一篇互金第一黑帮的文章就可见一斑。他们大多不直接使用散户的资金,没有历史包袱和针对P2P的合规压力。没有包袱也就没有早期互金从业者的第三个问题,可以轻松上阵。也就是两点优势:一是专业人士,二是没有历史债务。


从能力的角度来看,由于大多为专业出身,所以原本对行业的能力都已经具备。从最近准备上市的企业可以看出来,老牌P2P几乎无望,而能从现金贷脱颖而出的也大多为国外或者传统银行的资深人士出来创业。原本就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资金对接资源。在这个新的故事中,P2P又一次充当了垫脚石的角色,产品没有数据的时候使用P2P的高利息资金,产品一旦有了数据就立刻使用中小银行等低成本的资金。现金贷救了互联网金融似乎又没有P2P什么事儿了。


总结成一段话就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点不是资金,而是效率的提升,能做到这点的还是要靠专业的人才。草根跟风趋势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抓住趋势的要点,找专业的人来做才能抓住趋势,取得成功。

来源:金评媒 作者:时晓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