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糖用药

 经旨传习 2017-10-16

高血糖用药

2016/3/14(标签:糖尿病足、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低血糖)

高血糖系“三高”。何谓“三高”?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脂血(血脂)是也,可与高血粘、高胆固醇合称“五高”。“三高”是直接致心脑血管病(三高、中风、心脏病等皆归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凶手”,是一种与生活压力、精神紧张,以及营养失调(不良生活习惯、滥用药物等),缺乏运动及环境污染等有关的长期积累而来的代谢病。高血脂可引起血管栓塞,高血压可引起脑出血和脑血管破裂,高血糖可引起糖尿病。它们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相互关联。如糖尿病人易同时患高血压或高血脂,而高血脂又是动脉硬化之主要因素,动脉硬化则血管弹性差又加剧血压升高(心脏为了保持足够的供血量则增加血压)。故出现这三种疾患中的任一种,后期都易形成“三高”。有“三高”倾向或患有“三高”任一“高”者,皆可用“新洷康多肽蛋白片”预防与辅助治疗,此药中所含的水蛭素对心脑血管病有独特的防治功效,尤对“三高”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

 

高血糖证则糖尿病,因为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前期(血糖还没达到糖尿病针对标准)和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可造成体内各种代谢紊乱。典型糖尿病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尿量增多、排尿次数增多及夜尿增多)、多饮(渴而饮水量大增)、多食(食欲亢进、多食易饥)、体重减少(逐渐消瘦,但中老年轻型患者可因多食而肥胖)。糖尿病主要有四种类型:①胰岛素依赖型(I型):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其它年龄。患者起病较急,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西医临床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②非胰岛素依赖型(II型):多发生于成年人,起病比较缓和、隐蔽,不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不一定用胰岛素治疗。此型患者占我国糖尿病人总数的95%。③营养不良相关型:多发生于热带或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常有营养不良的病史,患者多消瘦明显,血糖很高,但不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④继发型糖尿病:由于胰腺损伤或者其他内分泌疾病,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抗胰岛素的激素不适当地升高而造成的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运失职,致水谷精微失调所致。初起多为燥热,稍久则阴虚与燥热并见,以阴虚为主,治疗上应益气养阴为主。关于益气养阴用药,我们在“消渴及糖尿病”一文中特别引用了张锡纯的“玉液汤”及“滋膵饮”,现再结合临证展开,以拓宽选择。

“加味玉液汤”组方(具有普遍意义):葛根、生黄芪、生山药各30克,天花粉15克,知母12克,五味子、生鸡内金、地龙各6克,水蛭3克。血瘀明显者,加三棱、莪术各6克;失眠者,加柏子仁、枣仁各10克;气短多汗者,加党参10克;盗汗多者,加生地黄15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玉液汤”加“消渴丸”治疗糖尿病:在服用消渴丸(每服2.5克,每日3次,分早中晚饭后服用)基础上,加张氏“玉液汤”:怀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6克,葛根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加水8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1剂,两煎两服(早晚空腹)。

“加味玉液汤”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门诊处方:生黄芪、生怀山药、粉葛根各30克,天花粉15、生知母12、炒内金、五味子各6克,太子参、玉竹、制黄精、地骨皮、生地黄、玄参、麦门冬各10克。水煎,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汁共600毫升,分早晚2次空腹内服。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均2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减味玉液汤”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门诊处方:生山药50克,生黄芪、天花粉各15克,生鸡内金5克,葛根10克。共水煎,取药汁300毫升,日2次服。如血糖不降加人参、石膏、粳米,尿糖不降重用天花粉或加生地、乌梅、麦冬,饥饿明显加玉竹、生地,尿中出现酮体加黄芩、黄连。所加药量可据病情参考百度(下同)。治疗时(括中西药),患者均应控制饮食和情欲,作适当的体力活动。

“滋膵饮”:生箭芪、净山萸肉各15克,大生地、生怀山药各30克,生猪胰子9克(切碎)。将上5味前4味煎汤,送服猪胰子一半,至煎渣时,再送服余一半。益气养阴,补脾固肾。主治消渴(糖尿病)。若遇中、上二焦(即脐以上膈以下及膈以上)积有实热之脉象洪实者,可先服“白虎加人参汤”(生石膏90克,知母30克,人参、生山药各18克,粉甘草9克)数剂,将实热消去强半再服此汤为宜。

“人参浸膏”对糖尿病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与胰岛素合用,可减少胰岛素剂量,延长降血糖作用时间。“胜甘汤”(山萸肉30克,五味子、乌梅、苍术各20克,共水煎,分早、中、晚饭前温服)可改善血糖、尿糖,体重增加。此二种治法仅供糖尿病患者参考。

此外,张锡纯的有关方剂对治糖尿病并发症也有奇效,现举例如下。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常因皮肤小动脉病变所致供血不足,引起局部皮肤紫绀或缺血性溃疡,溃疡表浅疼痛,多见于足部。亦或在局部缺血的情况下,神经营养不良和外伤可引起不良性皮肤溃疡,多见于足部,但溃疡较深无痛,不易愈合。皮肤溃疡常合并感染,故治疗时应先控制糖尿病病情,并加抗感染药物。糖尿病足属中医“脱疽”(四肢末端坏死)、“阴疽”(病变处肿硬如石)范畴,有发作期和恢复期之分,病机与气血阴阳俱虚、寒凝血滞、脉络阻滞有关,治疗以益气升阳、养阴补血、祛瘀通络之法为主。控制糖尿病可用“内托生肌散”(内托生肌散亦为主治糖尿病的处方剂)或“减味内托生肌散”:生黄芪20克,生白芍12克,生明乳香、生明没药、甘草、丹参各10克。若疼痛较重者,加蜈蚣3克,全蝎9克,延胡索12克;若内热者,加生地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此方亦可用于发作期。若处恢复期,则可用“加味内托生肌散”:生黄芪30克,生乳香、生没药各15克,甘草6克,生白芍12克,天花粉20克,丹参10克,黄芩9克。发热、肿胀者,加紫背天葵、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清热解毒,消痈散肿;气阴两虚,困倦、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加量)以益正气。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亦属糖尿病并发症,其病变中以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最高,它可累及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而以感觉神经受累为最常见,约有1/4的患者有疼痛或痛觉异常。此并发症起病急缓各异,疼痛性质多样,严重程度不一,可间歇或持续性发作,下肢多于上肢,往往在夜间发作。但多项研究证实,微血管病变为其主要致病因素,患者周围神经滋养血管的管壁出现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以致引起局部缺血,从而导致神经病变。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气滞血瘀而致,其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原则,“活络效灵丹”为其主治方之一。“加味活络效灵丹”:丹参、鸡血藤各30克,当归、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15克,三棱、莪术、桃仁各10克。偏上肢者,加桑枝10克,片姜黄6克;偏下肢者,加牛膝、独活、木瓜各10克;气血虚弱者,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肝肾阴亏者,加山萸肉、熟地黄各15克;阳虚者,加桂枝、制附子各10克;痰瘀互结者,加白芥子、僵蚕、半夏各10克,胆南星6克。

“加味活络效灵丹”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门诊处方:当归15克,丹参、鸡血藤各30克,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9克,川芎、威灵仙各10克,全蝎6克。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阴虚火旺者,加玄参、知母、地骨皮;阳虚者,加制附子、桂枝、细辛;湿热者,加苍术、黄柏、薏苡仁;痰阻者,加僵蚕、天南星、白芥子;筋脉挛急者,加木瓜、伸筋草、忍冬藤;下肢痛者,加川牛膝、桑寄生;上肢痛者,加桑枝、片姜黄。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治疗期间不改变原服用的降糖药种类及剂量,但停用其他镇痛药。肢体疼痛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者为显效。肢体疼痛明显减轻,或疼痛基本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者为有效。

糖尿病并发症则不同于合并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故患者应确诊后分别予以用药调理。糖尿病肾病者,可将黄芪注射液50毫升(100克)加入生理盐水200毫升中静脉滴注,一日一次,此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显著下降。

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是对糖尿病的知识、危害及预防措施多懂一点,本博的“消渴及糖尿病”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少吃主食及高热量副食(要科学合理地吃),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控制体重),放松精神(自我心理调节),等等,糖尿病就不会上身。与高血糖相反的是低血糖(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而低血糖除了成人易患(尤女性),糖尿病人也易患。故糖尿病人要合理膳食。

其实高血糖和低血糖是一回事,都是五脏不和造成的糖代谢紊乱。当合成糖原与释放糖原及糖原分解生成的葡萄糖出现异常时,高血糖或低血糖就出现了。高血糖是合成糖原数量减弱,造成许多葡萄糖没能合成糖原而留在血液中,致使血糖在餐后持续甚者空腹偏高;低血糖是合成糖原的质量较差,能够分解葡萄糖的糖原偏少,以致人体出现低血糖。血糖浓度过低,则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以致饥饿感、脸色苍白(心血不足)、心悸脉速(心血不足)、冷汗(阳气暴脱)、四肢麻木或震颤、抽搐(肝血不足,虚风内动)、恐惧感或精神错乱恍惚或全身瘫软(心血不足,气血大亏),甚则神昏晕厥(阳气暴脱)等,最为常见的是原因不明性功能性低血糖症,多见于中年女性、长期反复发作,但无恶化征象。其次是胰岛β细胞瘤及各种内分泌病所致者。低血糖属中医的“晕厥”、“虚风”等范畴。低血糖多为禀赋素弱,或病后体虚,脾胃不健,气血乏源,致心肝失养,元神失主,故而发病。其病理变化为脾胃两虚也。

心脾两虚(起病多缓,头晕,汗出,面色苍白,心慌心悸,恐惧健忘,甚则精神异常。舌淡苔薄,脉细)治则:补益心脾。方药(归脾汤合天王补心丹):黄芪、龙眼肉各15克,党参、酸枣仁各12克,当归、麦冬、柏子仁各9克,五味子6克,远志、炙甘草各3克。兼阴虚烦热者,加生地黄、玄参各12克,知母、天门冬各9克,以滋阴清热;精神亢奋者,加磁石(先煎)、生龙齿(先煎)各30克,以镇静安神。

肝虚风动(头晕、视物不清,肢体麻木或震颤,甚则晕厥,或抽搐、两目上翻、口吐白沫。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治则:养肝熄风。方药(补肝散):黄芪20克,当归9克,山茱萸(去核)、枸杞子、熟地黄各12克,生山药、生白芍各15克,川芎、木瓜、甘草、五味子各6克,大枣6枚。癫痫发作者,加制南星12克,白附子9克,以化痰祛风;胸闷、太息(叹气)、精神抑郁者,加柴胡、郁金各9克,以疏肝理气。

痰热蒙窍(酒癖暴饮后,多汗,嗜睡,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方药(菖蒲郁金汤合玉枢丹):鲜竹沥20克,郁金、连翘各12克,菖蒲、山栀子、竹叶、木通、丹皮各9克,玉枢丹3克。烦躁口渴头痛者,加生地黄15克,知母12克,葛花9克,以养阴清热,除烦醒脑;呕吐不止者加黄连3克,姜半夏、姜竹茹各9克,以清胃降逆。

气虚阳脱(心慌饥饿感、精神恍惚,面色苍白,冷汗频出,甚则神昏晕厥。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数或微弱)治则:益气回阳敛阴固脱。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人参(另煎)、附片、麦冬、山茱萸(去核)各12克,太子参、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克,五味子6克。肢冷明显者,加干姜5克,肉桂粉2克(兑服);烦躁而肢冷不显者,去附片,加淮小麦30克,炙甘草5克,大枣5枚,以养心安神。

简便方:黄芪50克,当归10克,大枣20克,水煎服,每日l剂,适用于低血糖反复发作,心脾两虚者。

中成药:归脾丸(每次6克,日3次),最宜心脾两虚。

苦瓜、南瓜、洋葱、黑木耳、紫菜、魔芋、麦麸、猪胰子,尤葛根、桑叶、蒲公英、茯苓、山药有着排毒和提高免疫及改善脏器功能,增强糖原合成及释放糖原能力,在防治低血糖上不妨药食两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