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研究 | “中国田园山水画”的外延及其演变

 飛谿 2017-10-16

  距今大约四五千年的远古时代,绘画艺术是混沌一片的。由于此时的绘画正处于生发的初级阶段,故而十分简单、幼稚,内容和样式也并不丰富。岩画中的人(神)、飞鸟、走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类智慧和绘画水平。人类绘画的童年,一片天真烂漫,朦胧混沌。《太史经》云:“溟涬蒙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曹植在《迁都赋》中言:“纷混沌而未分,与禽兽乎无别。”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画”的外延

   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丰富,至晋代达到足以分科的程度。六朝时,以宗炳、王微画论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的绘画理论也应运而生。之后,进一步记载、研究、阐发绘画的言论越来越多,山水画也独立成科。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绘画史论,而在史论的导引下,绘画衍生、发展得更快了。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绘画已发育成熟,达到艺术高峰。此后,绘画的题材、样式也在不断深入、徘徊和拓展中发展壮大。

     田园山水画孕育于隋唐、初见于五代,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深化、发展,直至千年后的20世纪末才被人发现、认识、研究。从野到文、从粗到精、从混沌到清晰、从简单到繁茂、从少量到众多,这就是历史长河中绘画自然衍生的发展规律。对于绘画的分类,既不是谁想分就能分,也不是谁不想分就不会分。客观已经存在,人们要做的就是去认识它;否则将会茫无所知、混沌一片。深入研究、发掘绘画的广度,通过现象分析其本质和特点,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阐发历史、画理之堂奥,推进绘画的发展,是一种良性的干预,无疑是有益且有必要的。

  关于绘画的分类,历代有多种方法。很多文人学者试图给绘画一个科学的分类法。至潘天寿,他于大学校园设置山水、花鸟、人物的科目课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画的繁荣。画科之间,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各自独立的发展史、内涵及外延,技法和艺术处理法则亦有所不同,因此分科会更利于各画科向深度进军。分析“田园山水画”的外延状况,是为了更清楚地掌握其内容的基本构成,从而启发创作思路。有人认为,绘画只要有艺术性就行了,不必关心题材。笔者以为,诗言志、画为心声,绘画创作常常要借景抒情,而题材与画家实现抒情、写美之目的息息相关;各种题材会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局限,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审美倾向。因而,研究题材特点大有必要。

如何理解“山水画”的外延

  笔者于上世纪末提出,山水画有四个分支——峰岭、田园、海景、城市。这一观点获得了学界的基本认可。

  田园山水画的选材构成是怎样的?其概念有哪些外延?我们要花力气往深处探索,弄清楚在所处时代的局限中所能认识的状况,弄清楚历史上各个时代外延的演变、衍生脉络,以摆脱人们对田园山水画认识的朦胧状态,尽管这种界定只是相对的、目前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认识。

  笔者以为,田园山水画的范畴可以这样来概括:凡是以村野之景为主的山水画,均可称之为田园山水画。也就是说,它首先是中国画山水画科,包含着山水画的精神和特质;其次,它是以描绘风景为主的;再次,它是以野外的、乡村的景物为主的。这个“为主”,既说明其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面积,又暗示着其不是唯一的。它还包含其他题材的元素,如山峦、石块、江水、坡岸、人物、动物、建筑、道具、鸟类、花木等。只是这些元素是从属于它的,会退居陪衬或点景地位。即使创作的主旨就是这些东西,但在画面上占比小,给人的总体印象还是表现田园之美、村野之景的,因而仍属于田园山水画的范畴。

  从古代田园山水画初起之时,一直到20世纪末“田园山水画”名称、概念形成之际,一些画家虽画了村野之景,但在认识上却处于自在状态,还未进入自觉创作。而当代已经产生了一些有意识的、专攻田园山水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更多、更浓的田园之美。

“田园山水画”各种外延的侧重性

  笔者将田园山水画的画目按选材剖析、归纳成若干小类,下面谈谈各外延的侧重。 

  一、乡村之景。同是风景,这类画风景的成分更多,而人物活动较少。具体由如下若干选材的小类构成。一为乡村小景。宋代就有“小景”这一叫法,其以乡村为主,取景范围较小,或许只是一角之景。二为乡村全景。该类以长卷、立轴中描绘的村景为主体,取景场面较宏大广阔,内容也很丰富。三为自然美景。该类少有建筑或乡村生活、人物活动,没有明显的情节和特定倾向,只是表现纯粹的田园美。四为四季村景。此类在乡村景色中有着很明显的季节特征。五为朝暮风雨。这是与特殊天气、朝暮有关的村野之景。六为江边水景。此类画面中江水面积较大,有的还有波涛,近岸有乡村景物。七为水村湿地。该类水面不是很大但较多,树木、水草、芦苇丛生,有村舍点缀其间。八为竹树植物。此类以树木、竹丛等植物为主,配以坡岸等物构成风景,田园味较淡。九为实名景区。这类作品题款上明确题写何处何景,是由实景写生而来。十为地方风情。此类有明显的地理特征,虽标明为某地方的景色,但专属性不强。十一为农事即景。这类作品以农业景观和庄稼的收、种、培等景象为主体,但不出现人物。十二为荒漠草原。该类多表现沙漠与绿地交界区域和草原的景观。十三为乡村器物。由乡村里的农具、生活用具构成画面主体。

  二、田园生活。表现田园生活的作品特征或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以生活中的某个情节为主旨,但人物较小,画面仍以乡村之景为主。这类作品生活气息较浓,能反映乡村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较含蓄,不像人物画那样强烈。由于这类作品是从风俗画衍化而来的,因此常常带有风俗画的气息。细分可以归纳为11小类。一是农耕劳作。该类是表现点景人物在进行农业劳动时的情景,田园气息特别浓。二是书斋宅园。该类村景中房屋较多,有贫富不一的住宅、庄园、草堂、书斋、亭馆等。三是时节喜庆。该类是表现点景人物过新年或庆祝其他节日时的喜庆场面。四是清赏休娱。这类作品中的点景人物主要画读书人的情趣,当代则表现为对农民休闲娱乐生活的歌颂。五是人情交友。古代描写文人间携琴访友、草堂客话,当代发展为对亲情、友谊、爱情的描绘。六是隐逸之士。该类多用于古典题材,以点景人物来表现。七是旅游出行。点景人物或骑马、或乘舟、或骑驴携仆出行。八是田园肖像。古人喜欢把自己的肖像画在田园山水画中。九是乡情纪实。该类作品贴近现实生活,记载乡村中发生的事件。十是村居即景。此类作品中民居较多,展示景中人周遭的综合场景。十一是丰收喜悦。该类作品站在农民的视角,表现田园茂盛、丰收的场景,是一种“农家乐”。

  三、诗文画意。这类主要是诗意画,大多是画家根据诗文句子创作的田园山水画。

  四、渔家生活。与渔民或捕鱼相关的点景人物、道具、舟楫、渔村等比较突出,其中也有表现渔家苦乐的。

  五、景中翎毛。这是从花鸟画中演变过来的种类。鸟类画得比较具体,但整幅又是以景为主的,古代谓之“汀渚水鸟”。

  六、畜牧家禽。村野之景中有明显的耕牛等禽畜作为点景,但仍以村景为主,不足以构成动物画者。

  七、农村新貌。这类表现现代轰轰烈烈的农村建设,景多人小,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抒情味道则较淡。该类又可细分为三小类:一为改天换地,是以景为主的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二为农村新事,表现扫盲、开会、办食堂等;三为现代农业,突出电气、机械等景观,表现当代的田园城市、新农村景象。

  八、古意村景。这是当代一种拟古风的田园山水画。

  九、生态之美。在当代,表现生态之美成为一种新兴的类别,它上升为田园山水画的重大主旨之一。画中的人居处在天、地、水、树、庄稼的自然环境中,突出了生态之美的魅力,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理想。

  十、故乡情结。大批人走出故乡去城市、去国外,越久思乡之情越浓。乡情在田园山水画中有明显的表现。

  以上所述“田园山水画”外延的10个大类、27个小类,构成了一千多年来田园山水画史的主要细节。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田园山水画画目的内容是多么丰富,阵容和空间是多么庞大。它植根于大自然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各种外延之间的交叉性

  任何分类都不是绝对的。绘画作品的构成十分复杂,对分类的范围,要择其主要的倾向、侧重而分,不可能也没必要要求分割得很绝对。应该说绝大多数作品的选材倾向性是比较明确的,但也有一部分带有交叉性。如宋人《花坞醉归图》可列入“乡村小景”;但此图中有几组人物的情节、生活场景相对复杂一些,更宜列入“村居即景”中。近代萧谦中的《荷香时与好风来》,画的中部主体有亭子,亭中有两人在赏荷,当属“清赏休娱”;但它又是表现夏末秋初季节,比较而言,季节性不是最主要的。现代陈子庄的《嘉陵百渡滩》,初看题目像是幅“实名景区”,但画中形象没有特定的地方特征;若说是“乡村即景”,点景的小舟又近似符号化,没有说得上情节的人物,所以归入“水村湿地”更宜。

“田园山水画”外延的演变

  一、孕育萌芽时期——六朝、隋唐、五代

  六朝已有田园题材山水画的萌芽,隋唐少量出现非典型田园山水画,到五代有作品传世,但品类很少。其中,唐李思训的《耕渔图》属“乡村全景”,唐王维的《长江积雪图》属“四季村景”,五代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属“渔家生活”。

  二、奠定基础时期——宋

  宋代的田园山水画有了大发展,古代的各种选材基本都有了。第一类“乡村之景”里出现了九个小类,第二类“田园生活”里有了八个小类,其他四个古代拥有的大类也都有了。可以说,宋代奠定了“田园山水画”外延的基础。自此之后,绘画质量的提高、种类的拓展就不再与时间推移成正比了。

宋佚名《花坞醉归图》

  三、发展充实时期——元、明、清

  这一时期包含三个朝代。元代实际年代较短,继承了宋代的传统,所涉题材尚全,只是“田园生活”一类较为薄弱,“农耕劳作”“乡情纪实”等都找不到典型的作品。明代田园山水画数量激增,各种题材都比较饱满、齐全,总体质量也有了提高。清代创作数量大大增多,田园山水画进入一个高潮。画家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乡村景物,隐逸的主旨发展到极致,但题材的门类并未超出前代。总体来说,元、明、清三代是一个继承、发展、充实的阶段。

沈周《寒林归艇图》

樊圻 《柳溪渔乐图》局部

任熊《范湖草堂图》局部

  四、继承维持时期——近代

  《中国田园山水画史》中“近代”的概念,是指民国时期。此阶段田园山水画的数量很少。山水画家居于书斋,不关心社会,不深入乡村生活,故题材门类不全;在艺术方面,继承多于发展,重弹老调者居多。总体看,这一时期不如前代。

赵望云《山村新渠》

陆俨少《杜甫诗意图》

童中焘《若耶秋风》

张正忠《荷塘月色》

  五、转型探索时期——现代

  这里,“现代”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到20世纪末这50年。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田园山水画的创作主旨有了极大的变化,隐逸观念倏然而逝,画家更多地直面生活、直面乡村。农业和农民在画家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选材,而原有的门类也仍都保持着,只是“隐逸之士”“田园肖像”等类逐渐淡出。艺术手法、创作技巧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有较大的横向拓展与突破。

李可染《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淘汰与生长时期——当代

  当代田园山水画,理论时段是指2000年至今这段时期。在这十多年中,田园山水画在创作数量上是空前的。

  “田园山水画”概念是1996年提出来的。这对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最重要的是人们更多地去关注田园美。由于主旨的改变,画材的类型也有很大的变化,有淘汰也有生长。我们看到,“生态之美”“故乡情结”等大类以及“地方风情”“农事即景”“人情交友”等小类产生了,而“隐逸之士”“田园肖像”等类衰亡了。这是时代的变化所造成的。

  从艺术形式来看,这一时期也比历代有了很大发展。过去除了个人风格变化外,表现形式比较少。而当代则有写生风、小写意风、大写意风、工笔风、装饰风、水彩风、版画风、实验水墨风等多种表现形式,个人的面貌也拉开了距离。这是田园山水画产生一千多年来所始料未及的变化,也是中国画备受冲击以后出人意外的兴旺景象。它的确给山水画增添了新的生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当代,民间田园山水画异军突起。笔者研究了民间绘画中的田园题材作品。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画”这一条线最热闹。其主要是从1958年左右开始,至今还在不断出新。笔者曾经怀疑这种画是否属于山水画。后来分析,在艺术形式、媒材多样化的当代,其可以被认为是装饰风的重彩画。至于画材的内容选择,则基本可与其他田园山水画相吻合,而乡村、农业的气息更为浓郁。

  综上所述,从“中国田园山水画”外延及其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田园山水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历经千年绵延不断,而当代发展尤快。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基本厘清了它究竟包含了什么、有哪些具体内容。这对于认识田园山水画这个学科,使其走出朦胧的自在状态,向自觉、自由的阶段发展,多少总是有些益处的。


来源:《中国书画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