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画基础技法:名家山石的各种画法及皴法详解

 wo8005 2017-10-17

画山石分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要点。

“勾”是指勾取山石的轮廓和脉络,在这五步骤中最为关键。清人方薰说:“丘壑之妙,勾勒之妙也。无丘壑则不得勾勒之法”。

“皴”是在勾出的山石中表现出纹理,以体现山石的质感,经过历代山水画家的实践,中国山水画形成了数十种的山石皴法。

0基础0限制修一年本科!
广告

“擦”是在山石皴法的基础上,用干笔依据皴的方向轻轻拂拭,使皴笔更加浑然,墨色愈加厚重。

“染”是用湿笔将山石的凹处加厚,使山石墨色变润,“染”和“皴”都不宜见笔。

“点”又叫'点苔“,旨在表现出山石上的小树、远树或草等意象,同时能增加画面的节奏、韵律,使画更具有生机和形式感。

孔仲起石法课稿

画石要领

龚半千《画决》节选

学画先画树,后画石。画石外为轮廓,内为石纹,石纹之后,方用皴法。石纹者,皴之现者也;皴法者,石纹之浑者也。

展开剩余89%

画石笔法,亦与画树同,中有转折处,勿露棱角。画石块上白下黑,白者阳也,黑者阴也。石面多子故白,上承日月照临故白。石傍多纹,或草苔所积,或不见日月为伏阴,故黑。

石不宜方,方近板;更不宜圆,圆为何物。妙在不方不圆之间。

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须联络,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顾盼。

石下宜平,或在水中,或从土出,要有著落。今入画石,皆若倒悬,可笑可笑。石有面有肩,有足有腹,亦如人之俯仰坐卧,岂独树则然乎?

画树易,画石难。树有体段,石无端倪。石自石而山自山。今人作画,树下转似山,山头转似石。

石有背面,面多皴,背不宜多皴。惟屋亦然,景在下,面朝我,景在上,面朝外。石亦然。

石面有似平台者。然平台者,即破山也。山倒去半边,即成平台。故作色平台,面染绿,苔草色也;傍染赭色,倒去沙土色也。

初画高手亦自可观。画至数十年后,其好处在何处分别?其显而易见者,皴法也。皴法名色甚多,惟披麻、豆辦、小斧劈为正经,其馀卷云、牛毛、铁线、鬼面,解索,皆旁门外道耳。大斧劈是北派,戴文进、吴小仟、蒋三松多用之,吴人皆谓不入赏鉴。刺梨皴即豆辦皴之变,巨然常用此法。

山头宜分土石,或石戴土,或土戴石。所以欲分者,辨深浅耳。深山大壑,纯用石山不妨,若浅水沙滩,不妨用土山耳。土山下不妨用小石为脚,大山内亦宜用土山为肉。纯用石,恐无烟云缥缈之态耳。

龚半千课稿

释文:小石为石,大石为山。直立而长着为壁,圆而厚者为岭。平坦而光者为冈,中留空者为洞,山多必留云气间之,始有崚嶒之势。有石山有土山,有石戴土者,有土戴石者。画石起手,一笔画石左边。二笔画石右边。二笔合成一石。三石为垒。

释文:石有直立者,有横卧,方不可太方,圆不可太圆。石要大小相间。亦有聚小石在下,而大石冒其上者。亦有大石在上,而上又加小石者。山外框为轮廓,内纹为分筋。皴下不皴上,下苔草所积阴也,上日月所照阳也。阳白而阴黑。

释文:此是加皴从干就湿法。分筋墨与轮廓相似,分筋笔不宜阔,阔而淡而干,渐次淡淡加染,以树之浓淡而浓淡。

释文:加皴法,先勾外框,后分纹路,皴在纹路之外,所以分阴阳也。皴法先干后湿,先干始有骨,后湿始润。皴法常用者止三四家,其余不可用矣。

山石皴法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家表现山石纹理的技法,成为山水画特有的绘画语言。唐人山水多以青绿为主,空勾无皴,山水以赋色渲染为主。自王维始有水墨山水,清人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记载:“右丞始用正锋,开山披水,解廓分轮,加以细点,名之为芝麻皴,以充全体,遂成开基之祖……”山水皴法自五代全面运用,经过宋、元、明、清画家探索,皴法逐渐完备、丰富。清代郑绩说:“天生如是之山石,然后古人创出如是皴法。”强调山水皴法是画家基于客观现实所创造的,绝非主观臆想而得。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在山水画传统中,皴法是最重要的技法,学者必须打下坚实基础,才能免去“空”、“乱”、“薄”、“脏”等毛病。

山水皴法,据历代名家记述,约有三十余种。陆俨少把众多皴法概括为两大类:披麻和斧劈,其他所有皴法都是由此两派演变而来。现将较为典型的几种皴法作以简要介绍。

披麻皴 清人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披麻皴如麻披散也,有大披麻小披麻。大披麻笔大而长,写法连廓兼皴,浓淡墨一气浑成,淋漓活泼无一笔滞气。此法始自董北苑。用笔稍纵,笔从左起,转过右收。至巨然、米元章、吴仲圭、董玄宰、王石谷辈俱是小披麻耳。小披麻笔小而短,写法先起轮廓,然后加皴。由淡至浓,层层皴出,阴阳相背,或焦或湿,随意加擦。

五代巨然《秋山问道》披麻皴

当代陆俨少作披麻皴

当代卓鹤君作披麻皴

斧劈皴 清人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斧劈皴如铁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斧劈亦是侧笔,亦有大小之分。大斧劈类似马牙。侧按踢挑,头重尾轻。轮廓随皴交搭,一气呵成,此与马牙同,惟马牙笔短,一起即收,斧劈笔长,踢拖直消,此与马牙异耳。山脊无皴,以光顶之宇接连气脉,俗人呼为烂头山者,即所谓斧劈山矣。小斧劈皴用笔勾跳,可以先起轮廓而后加皴,与小披麻仿佛同意。大斧劈用笔身力,小斧劈用笔嘴力,当分别之。

宋夏圭《溪山清远》斧劈皴

宋李唐《万壑松风图》斧劈皴

现代黄秋园作大斧劈皴

现代黄秋园作小斧劈皴

当代陆俨少作大斧劈皴

当代陆俨少作大斧劈皴

当代孔仲起作大斧劈皴

当代孔仲起作小斧劈皴

当代孔仲起作小斧劈皴

当代卓鹤君作小斧劈皴

路镛拟斧劈皴大意

豆瓣皴 豆瓣、芝麻、雨点皴一类点子皴法,俱用中锋鼻尖,聚点成皴。清人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先起轮廓。从轮廓中阴处细细点出,阴阳向背,正是天地间沙泥结成大石,光中有粒,凹中有凸之状。故用湿笔干笔俱宜染淡墨,青绿亦可。惟点须参差变动,最忌呆点,呆点则笔滞,笔滞则板,板则匠而不化矣。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豆瓣皴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豆瓣皴

现代黄秋园作雨点皴

当代陆俨少作豆瓣皴

当代卓鹤君作豆瓣皴

路镛拟豆瓣皴大意

路镛拟豆瓣皴大意

卷云皴 卷云皴也称云头皴,清人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云头皴如云旋头髻也。用笔宜干,运腕宜圆,力贯笔尖,松秀长韧,笔笔有筋,细而有力,如鹤嘴画沙,团旋中又须背面分明。写云头皴每多开面而少转背,若不转背,则此山石与香蜡饼无异矣。转背之法如运线球,由后搭前,从左搭右,能会转背之意,方是云头正法。”

宋郭熙《早春图》用卷云皴

现代黄秋园作卷云皴

路镛拟卷云皴大意

路镛拟卷云皴大意

解索皴 清人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解索皴如解散绳索也。解索与长披麻之法同类,然麻经结为绳索,复将绳索解拆散开,则麻虽非绳索比,而绳索挛卷之性犹存也。故长披麻不过悠悠扬扬而已,解索竟自挛挛曲曲矣。黄宾虹《画法要旨》:解索皴元人画中屡见之,董玄宰谓笔无一寸直。熟习此法,自无直率之病。

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解索皴

清代王鉴《仿古山水》解索皴

当代卓鹤君作解索、荷叶皴

路镛拟古作品中的解索皴

路镛拟解索皴大意

米点皴 清人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雨景之法始于米元章,故人皆称米点。元章天性活泼,不入纤小,随意点缀,便成树林、山石,或浓或淡,乍密乍疏,模糊处笔墨之迹交融,明净处点染之形俱化。一幅淋漓,不必楼台殿阁,若有若无,自有雨中春树万人家景象也。

宋米芾《春山瑞松图》米点皴

元王蒙作米点皴

当代孔仲起作米点皴

路镛拟古作品中的米点皴

路镛拟米点皴大意

折带皴 清人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折带皴如腰带折转也,用笔要侧,结形要方,层层连叠,左闪右按,用笔起伏,或重或轻,与大披麻同。但披麻石形尖耸,折带石形方平。即写崇山峻岭,其结顶处亦方平折转,直落山脚。故转折处多起圭棱,乃合斯法。倪云林最爱画之,此由北苑大披麻之变法也。

元倪瓒《容膝斋图》折带皴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折带皴

当代陆俨少作折带皴

路镛拟折带皴大意

皴法运用

学习皴法后要在体验生活时去运用,这种运用不是直接以古人的皴法去生搬硬套搬大自然,而更多的是运用皴法的原理、画理去解决表现大自然山石的方法。画理的理解和认识,物象与笔墨的关系,都是在研究生活中得到提高的。今以雁荡山、齐云山为例,将我写生中所得的石法与生活中的岩石作以比较,请各位方家教正。

雁荡山北斗洞

雁荡山灵峰雪洞岩壁

雁荡山灵峰 果盒岩

雁荡山灵岩响岩

雁荡大龙湫岩壁

雁荡山三折瀑岩石

齐云山小壶天岩壁

齐云山真仙洞府岩壁

齐云山玉虚宫岩壁

齐云山玉虚宫岩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