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晓群 | 签售的目的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7-10-17


记录了我三十年出版生涯背后的故事。

签售的目的

文 | 俞晓群



近些年出版社搞签名售书,请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很多,不可能每本书都组织签售,因此提出问题:

我们该选哪些作者或作品参加签售呢?


通常认识,首选是“人气”。一部书能让更多的读者购买,一定是签售的重要目的,有时也是唯一目的,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深一层思考,还有“品味”。签售活动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销售,一位作者站在那里侃侃而谈,挥笔写下他的祝词和名字,此时他的表达已经大大超出作品本身。除去纸上的内容,还有更多的文化信息传递出来。在这里我强调品味,并不是在比较众多作者的格调高低,而是说作者、读者和出版者的气味相投。


成熟的出版者不会将“卖得多”作为签售活动的唯一标准,还有推介作者、团结读者、塑造品牌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最终归结为一个出版社或一个独立出版人的文化品位。


常言“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正是一种体现。


几年前,我曾听一位西方出版公司的CEO演讲,她谈到西方出版合同中,往往会有双向的约定:一是作者约定出版社一定要搞特定的推介活动,再一是出版社要求作者要有与媒体和读者的交流能力。尤其是跨国出版公司,他们对作者的语言能力、演讲能力以及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等十分看重。


我在海豚出版社工作期间,每年要举办多场新书签售活动,有些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选择城市,所谓一线城市是首选,一年之中你在北上广深举办多少场活动,往往反映着出版社推出多少重头书。当然你的书是否“重头”,不是出版社单方说了算,因为签售活动能否举办成功,常常是出版社与一座城市的双向选择与互动,常常是一些著名的独立书店在起作用。出版方独断的签售活动无异于强买强卖,成功率很低;至于公益性的签售活动,又当别论。


作者与出版社更高的荣誉,是受到一座城市的主动邀请,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卖书本身的价值。像十几年前,苏叔阳先生著《中国读本》,德国贝塔斯曼书友会邀请他去法兰克福书展,坐在蓝沙发上,接受德国一家电视台的直播采访。还有在台北与香港书展期间,一些作者能够受邀在那里搞讲座和签售。这两年出版王强先生《书蠹牛津消夏记》,有海豚与香港牛津两种版本,台港两地均邀请王强先生莅临演讲签售,可见“大腕儿作家与作品的号召力”。


王强在台湾演讲、签售


二是选择书展,每年各类书展很多,出版社参加哪一个,常常受商业、习惯与情趣的影响。海豚出版社除参加北京几个重要书展和全国书市之外,参加最多的是上海书展与深圳读书月。在八年之间,上海书展几乎左右我们的出书计划,也是一段奇缘。




2017年8月上海书展签售会现场


三是选择书店,在我的联络地图上,标注着许多书店的名字:北京涵芬楼和单向街、深圳尚书吧和中心书城、上海思南公馆和之禾书店、南京先锋书店、长沙熬吧和梅溪书院、苏州古旧书店,还有连锁的方所、西西弗、纸的时代等。大牌作家会选择书店,比如上海学者来北京签售,喜欢去涵芬楼,那是一种文化象征。有些讲座并不希望太多人参加,英国书籍装帧艺术家罗勃·谢泼德先生来北京签售新书,选老书虫书店,要预购门票。一个周末的晚上,在老书虫幽暗的灯光下,与一位远道而来的英国绅士轻声聊天,二三十人围坐才恰当。


2017年8月罗勃·谢泼德先生在北京老书虫书店签售新书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