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为洛阳人,你知道“八关都邑”究竟是什么吗?

 11rongrong11 2017-10-17



洛阳,环卫四塞,雄关林立,形势险固,素有“八关都邑”之称。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洛阳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有些历史古迹不足为奇。可是作为洛阳人,也有必要知道一下这些历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通过两图的对比,那个时期的关口已经基本在我们心中定位。

那今天我们就依次来说一说这八大关。

函谷关

简介:洛阳八关之首,“函”就是匣子,“谷”就是山谷,“函谷”的意思,就是以山谷为匣,遏其要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周初为内之地,南峙巍巍秦岭,北淌滚滚黄河。战国时,秦始置关,称秦关。汉楼船将军杨仆“徒关于新安”南史称汉函谷关。

历史传说:汉函谷关是西汉楼船将军杨仆“搬来”的。
杨仆是西汉名将,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追随汉武帝开疆拓土,弹压部族叛乱,为巩固西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被任命为楼船将军。
杨仆祖籍为今新安县铁门镇,去秦关三百里,而“耻为关外民”。因此,他上书汉武帝,决定以家财为资,徙关于新安县城东;汉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便答应了杨仆的请求。随后,杨仆倾其家财,带领部众及门人,按秦关模样,在新安县城东“克隆”了一个函谷关,即汉函谷关。

现状:重修的关城在1958年“大炼钢铁”中被严重毁坏。今天我们只能看到下面的两层。

保护:为了保护汉函谷关遗址安全,做好汉函谷关申遗工作,根据申遗的有关要求和汉函谷关保护规划,新安县成立了函谷关周边整治指挥部,对其周围的住户实施拆迁异地安置。并将汉函谷关保护区域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汉函谷关保护范围,以关楼为基点,东115米,西10米,亩北各50米,包括关楼、鸡鸣台、望气台。建设控制地带,以关楼为基点,东至涧河边,西至东关街,北至铁路边,南至断崖。


伊阕关

简介:伊阙关位于今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是古时洛阳的南大门,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于东汉时正式成为洛阳八关之一。据《旧唐书》记载: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亲率重兵北据邙山,派将军史万宝率兵“自宜阳南据龙门”,遂攻取洛阳。今日伊阙关处,建有石拱桥1座,是龙门石窟重要的参观通道之一。

历史传说:关于伊阙的形成,还流传了一些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龙门开不开”。
据传,龙门山原来是条东西走向的青石山。山南是一个四面高、中间低的盆地,盆地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是由于雨水没有出路,水越积越多,淹没了良田,冲毁了村庄,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
在青石山北,住着一对母子,母亲纺花织布,儿子则上山替人放羊。有一天,放羊娃躺在树下歇晌,依稀听到一个老头询问:“龙门开不开?”但他一睁眼,老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此一连数日,他感觉奇怪,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心想,莫非是神仙想打开山口,拯救山南的百姓?便对儿子说:“如果再有人问‘龙门开不开’,你就说‘开’!”
次日,天刚晌午,放羊娃便躺在树下假睡。这时,他又听到有人询问:“龙门开不开?”放羊娃便毫不犹豫地大声答:“开!”
随后,只听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巍峨的青石山突然裂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奔流而下,最终形成了伊阙两山夹一水的格局。

现状:2011年,“龙门传说”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成关

简介:位于汉光武所置广成苑的南边,故名。遗址在今临汝镇以南,这里世称“两山夹一川”,其东北有长虫山、娘娘山、和尚山、白云山、盘龙山,西南有大马山、大虎岭,自古是通往汝颖的要塞。东汉时,在广成关附近,有广成泽,周围四百里,水出狼皋山中,东南流入汝水。隋大业初曾置马牧于此。由汝颖一带北上京洛,这里是必经之地。

现状:如今,崆峒山上仍然存留广成庙。由于几经兴废,其始建于何时已难以考据。

年代久远,烽烟消散。关于广成关遗址所在,已难以确定。但这里关于广成子修道的传说,广成泽、广成苑的历史,都为人们寻找广成关提供了线索。
因无从考证,图片暂缺。


大谷关

简介:在今洛阳以南五十里伊川县白沙镇一带,是嵩山与龙门山间的峪谷。《洛阳记》说:“大谷,洛城南五十里,旧名通谷”。谷纵深15公里,深谷两侧,沟壑纵横,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丛生。此谷为洛阳京城正前方的一道门户。此关东西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风山等,峰峦起伏,形势天然。战时这里可埋伏重兵,断绝南北交通,为历代兵争将夺的古战场。

大谷关历史:据《三国志》记载,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长沙太守孙坚进兵大谷,讨伐董卓。董卓败走渑池后,孙坚进入洛阳。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设计赚曹爽”的故事也与大谷关有关。曹爽陪魏明帝曹睿的儿子经大谷关到山南祭祖,被司马懿用计夺了军权,最终丢了曹氏天下……
作为汉魏洛阳故城的南大门,大谷关也留下了汉人南迁的足迹。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洛阳陷落,不少士族、百姓为避难,穿越大谷关,踏上南迁之路。他们也成为后来闽南人和客家人的先祖。




轘辕关

简介:遗址在今偃师与登封交界处,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关处鄂岭坂,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道路险隘,有弯道十二,回环盘旋,将去复还,故称轘辕关。其南边的鄂岭口,又有一关,为宋时偃师县知县马仲甫庸工所凿,道路轩敞,人便其利,当地人称鄂岭口,也叫新轘辕关。

历史故事:史料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到中岳嵩山祭天,令人开凿了一条弯多坡陡的轘辕道。最初窄而陡的通关之道,尽管非常险恶,但也给扼守关隘带来了不少便利。此后的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光武帝刘秀就沿着先祖开辟的山道登上轘辕关;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京师大旱,皇帝就派大臣经过轘辕关到嵩山祭天,希望上天普降甘霖。
此后,一代女皇武则天赴嵩山封禅时,更为轘辕关蒙上了浓重的政治面纱。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帝王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所以皇帝大多选在东岳泰山封禅。然而,武则天非要打破“封东不封中”的定式,赴中岳嵩山封禅,并奉行“凤在上,龙在下”的理念。


旋门关

简介:东汉灵帝为抵御黄巾军起义所设八关之一,是扼守洛阳东大门的重要关隘,位置险要,战事频繁。东汉才女班昭所作《东征赋》载:“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这句话道出了旋门关关址的蛛丝马迹:旋门关地处古成皋城(今荥阳市汜水镇西一带)。该地自古因虎牢关名扬天下,有学者认为,旋门关就是虎牢关在东汉时期的别名。

现状:旋门关为东汉末年所置洛阳八关之一,地处古成皋城,即今荥阳市汜水镇西一带,关址早已不存。


孟津关

简介:孟津关因扼守古黄河孟津渡口而得名。孟津关北濒黄河,南依邙岭,有山河作托,关隘便于坚守,形成了以关制河、以河卫关的局势。因其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随着古黄河河道变迁,孟津关今已难觅影踪。而在距古孟津渡口不远的会盟镇扣马村,有一处会盟台遗址,相传为周武王伐纣时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

历史故事:伯夷叔齐百世流芳
商灭周立,昭示着失民心者必失天下的道理。而其间,伯夷、叔齐为劝谏武王,放弃攻打商朝的“叩马而谏”和“不食周粟”同样值得回味。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中国古代君主传位,通常嫡长子即位。然而孤竹国国君临终前,认为叔齐天资聪明更适合继承王位,于是立下遗诏传位于叔齐。不料孤竹国国君死后,叔齐坚决不肯继位,他认为王位理应传给大哥伯夷,而伯夷说父王遗诏极当,叔齐不必过谦,做哥哥的肯定全力辅佐。
有人认为,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其合作。后来两人投奔了周。但两兄弟又谨遵君臣礼节,认为不该讨伐商纣王。
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遗体的棺材,挥师伐纣时,二人便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战争,这叫作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君主,这叫作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并放走这两个人。
周武王灭商后,成为天下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周朝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
周武王曾派人请二人出山,被拒。后来,听到有人说“采食的野菜也是周朝的”之后,二人开始绝食并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此后,二人以“贤人”著称于后世。后人还在孟津渡口附近叩马而谏的地方修建祠堂。由此而形成的扣马村,不仅成为商贾云集、舟车辐辏的大镇,还成为历代达官显宦、文人骚客瞻仰凭吊的圣地。


小平津关

简介:和孟津关形成掎角之势,共扼黄河咽喉,镇守洛阳北大门。小平津关以黄河河道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历史故事:关于小平津关名称的由来,说法有二:一则认为它仅次于孟津关而得名;二则认为它与平阴、平县的地名有关。史料记载,汉时河南郡在今孟津县和偃师市交界一带设平阴、平县,故称“小平津”。
关于小平津关的地址,说法同样有二:多数资料显示小平津关在今孟津县会盟镇花园村,也就是后来的花园渡;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小平津关实则是孟津、偃师与巩义交界处的杨沟渡,在今偃师市邙岭乡周山村附近。

现状:关隘依古渡口而设,随着河道的变迁,如今遗址已难以确定,多数人认为小平津关位于今孟津县会盟镇花园村。

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洛阳同城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