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一位大咖加盟上大!生命科学学院新任院长产生

 琴大 2017-10-17

导语

10月9日下午,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沈路一教授的签约聘任仪式在行政楼703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组织人事部副部长王军华、朱明原,以及生命科学学院党政领导、教师代表参加了仪式。签约和受聘仪式由王军华主持。


王军华宣读了聘任通知,代表学校对沈路一教授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表示热烈欢迎。金东寒校长与沈路一教授签订院长聘任协议并颁发聘书,龚思怡副校长为沈教授佩戴校徽。


随后,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沈忠明代表学院师生致欢迎辞,对沈路一教授加入生命学院表示欢迎。沈路一教授对加入上海大学深感荣幸,她表示,将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力引进领军人才,进一步带动生命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加强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力度,重点提升学院研发实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在任职期间将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生命科学学院全方位进一步发展,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金东寒校长致辞,对沈路一教授加入上海大学寄予厚望,期待在沈路一教授的带领下,生命科学学院以及未来上海大学医学院的建设都能更上一层台阶,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沈路一教授


沈路一院长具有多年国外著名高等医学中心临床,教学和研发经验,多年来一直从事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


她曾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科担任过主治医生;在哈佛大学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担任过讲师。目前沈院长在UCLA医学院的医学中心担任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博士导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兼心胸外科)担任客座教授。


沈院长的研究重点是探讨扩张性心肌病的细胞和分子学机制。她在世界上首次从成年的病理的心肌中分离出单个活心肌细胞,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此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她首次提出心肌细胞内肌浆网Ca2+释放通道基因的各种单点突变对遗传性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病起了非常重要的致病作用,而且各种单点突变会导致各种不同的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表型。


此外, 她也首次对基因治疗在心脏移植物排异的防治进行系统性的药效和副作用的评价,用自己建立的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生理性的异体心脏的异位移植的大动物模型。这一系统目前已成为所有基因治疗的临床前期试验的最佳模式,可用于测试各种基因载体和基因传递方法的临床可行性与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这个基因治疗的模型,可以用来检测和筛选各种有效的基因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


不仅如此,沈院长还发明了应用低电压电场网进行体内整个脏器的靶向性基因转导方法,经过一系列的大动物试验,发现此方法是目前最高效率的基因转导方法。比所有的病毒转导方法效率高且安全。此项专利现已进入世界各国。在此技术平台基础上,已有15项发明专利在美国审批,其中6项已发表,2项已获批准。       


继之又发明了几种低电压电场网基因转导导管装置,并用低电压电场网引导的抗免疫基因治疗的方法对心脏排异的防治进行临床前的研究。用上述兔生理性心脏移植的动物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动物试验,发现此方法不仅是目前效率最高的基因转导方法,从2005年起沈院长对用于人体心脏移植的低电压电场网基因转导导管的成套装置进行试制及产业化。目前正在美国FDA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前期试验,并为一期临床试验做准备。同时也在中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用狗的自体心脏移植模型对这些产品进行系统性的安全性和毒理试验。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全身和局部的副作用。


近3年,沈院长的研究室将此方法推广到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动物试验。在此过程中发明了一种将PET示踪基因与治疗基因联合转导的方法,来进行反复、长期的非创伤性的监测转导基因在体内的表达,此方法可以应用于长期的监测任何治疗基因在体内的分布与表达,帮助我们进一步分析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以及指导临床基因治疗。经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发现应用PET示踪基因进行联合转导没有任何副作用。因此,可以应用此方法来监测病毒以及非病毒如质粒等基因转导载体。


2006年,沈院长基于促进国内医疗技术发展的目的,将自己的部分研发成果转移到中国来完成其最后的产业化部分。2006年8月,她创办了圣美申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电脑遥控便携式输液装置系统的产业基地。


沈院长曾在国际核心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89篇,已获国际专利授权3项,且这3项都已开始产业化生产。不仅如此,她还培养了40多个来自世界各国的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一、院史简介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由中国科学院王应睐、沈昭文、曹天钦、邹承鲁、钮经义、陈騊声等老一辈著名科学家亲手创建的原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系,该系成立于1958年,曾培养出杨雄里院士、郭礼和教授等一代著名生命科学专家。1995年该系经重组改名为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首任院长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长杨雄里院士担任。2017年10月,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沈路一教授出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二、发展近况


学院设有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1个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和生物化工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食品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另有1个经批准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能源作物育种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拥有3个上海大学研究中心(所),分别为:生物膜与生物药学研究所、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研究中心和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国家“杰青”3名、国家“优青”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1名、国家“青年千人”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上海市东方学者4名、上海市青年东方2名、曙光学者1名、启明星计划2名、浦江学者5名,已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的师资队伍。



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65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2项,科技部“973”计划3项,“863”计划1项,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参与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参与3项,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1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近五年累计到帐科研经费达到5140万元。学院累计发表上海大学第一单位SCI收录论文299篇;在高水平论文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Nano Research》等一区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1篇。出版教材和专著20部,申请专利133项,授权30项。


生命学院付思艺同学向金寒冬校长介绍挑战杯竞赛作品


在QS发布的2016-2017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生命学院的两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0强,“生物学”学科进入全球400强,“农业与林学”学科进入全球300强。上海大学共有8个学科进入ESI引文学科排名全球前1%,与生命科学高度相关的“临床医学”、“生物和生物化学”两个学科位列其中。2017年10月10日软科发布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上海大学生物学榜上有名。



三、未来前景


随着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力推进和新院长沈一璐教授的上任,对生命学院是一股强劲的东风和难得的发展机遇。生命科学学院一定会顺势而为,乘风扬帆,必定会取得更大更快的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将来的医学院筹划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