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委员会成立 | 一起回首放射80年征程!

 莫言今日无知己 2017-10-17



本文由放射沙龙整理

商务合作:2519330936@qq.com    

版主微信号:fsslong2


CCR2017已于15日在美丽的上海世博中心圆满落幕,在闭幕式上王培军教授公布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委员会主要成员的名单。

主任委员:金征宇教授

候任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

副主任委员:卢光明教授、梁长虹教授、程敬亮教授 、陈敏教授

常务委员:23人

委员:67人

在这里向当选的全体委员表示祝贺,希望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在新一届委员会的领导下再创辉煌。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来,又绝尘而去。80年中华放射学会的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动荡中救死扶伤,在绝境中深怀希望;他们守护着传承的火种,修炼学术和临床的大成;他们,付出所有,求索一生,为福泽苍生付出了最好的青春。   

   

中放80周年华诞之际,我们,一群虔诚的追随者,历时近半载,重走中华放射学开枝散叶的重镇,找寻隐藏在每一个伟大时代里的精神血统和治学基因,重现这条沁入血脉的复兴之路。



▲中华放射学会成立80周年之际,中华放射学会首部纪录片在2017CCR主席晚宴首映,与现场300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致敬这段伟大的历史征程。


始于一枚记忆



八十年的历史始于上海,我们的追寻也始于此。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纪念章


中山医院档案室,我们在查阅荣独山档案时意外发现一枚勋章:1938,中国红十字会X光队。


中华放射学会在上海成立的第二年,中国医疗界全面投入抗战。由荣独山等放射学家组成的X光队携带沉重设备,追随部队辗转迁徙、在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1938-1945,他们中有多少人负伤甚至不幸牺牲?历史没有提起,只有这样一串数字熠熠生辉:5631起X光照相,52798起X光透视。


▲摄于1938年,中国红十字总会组织救护队出发去前线兵站医院工作。


风雨飘摇中,放射学先辈殚精竭虑地维系着初生的学术火种,放射诊断这一当时国际最先进的体外诊断技术得以在中华大地扎根。


“每一个放射学工作者都有训练人才的责任”




▲荣独山教授生前最后一课的录音带。


1987年,身患重病的荣独山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仍坚持在病床为学生录下最后一课:《单个椎体压缩性病变的x线诊断》。我们将它播放出来,伴随着沙沙的杂响,荣老缓慢又坚定的声音出现,仿佛在诉说着那一段艰难却执着的岁月。


荣独山教授生前最后一课 来自放射沙龙 29:10


荣老的良苦用心,和放射学人才长期极度缺乏相关。在北京东四西大街《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我们找到一份珍贵文件:谢志光亲笔撰写的发刊词。


穿越半个多世纪,这些泛黄的文字里,依然透出强烈的紧迫感——

“为了配合祖国的建设,必须培养大量的放射学干部(包括医师、技术人员、机械工程人员及生物物理学家等);每一个放射学工作者都有训练人才的责任,并且应该积极地担负起来这个光荣的任务。”

解放后,正是在谢志光、汪绍训、荣独山的带领下,中国放射学得以在以广州、北京、上海为重镇的多地开枝散叶,人才队伍实现体系化建设。今天,我们走访三地时,还能看到当年先辈们耕耘的痕迹——


半个多世纪以前发起的读片会依旧在每天早上举行:穿着白大褂的面孔将教室坐满,前排的教授不时打断台上年轻医生的发言,询问细节,做出精准的指导和判断。我们仿佛回到当年,先辈正与学生相谈,时而满意点头,时而皱眉厉声:“如果这个报告是你亲人的,你会轻易得出这个结论吗?”


今天的中国放射学早已人才辈出。2017年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的颁奖盛典上,我们看着台上大放光彩的学术代表,不禁想到,若先辈们能看到,将会何等欣慰?何等骄傲?


▲中华放射学会领导为2017中华放射学会年度金奖获得者颁奖。


 “要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



早晨7:30,在北京阜外医院放射科的读片会现场,我们见到了一位年纪近百的老人。他穿着白大褂,带着浓郁的学术气质,即便年事已高,依旧每天准时来到这里为后辈提供指导。


他是中国著名影像学家刘玉清,中国放射学走向国际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放射学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在介入、血管、造影、CT、核磁共振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但可惜的是并不广为国际同行所知。


“要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1990年,在刘玉清的多方斡旋下,台湾“中华放射线医学理事会”终于更名为“中华台北放射线学会”,扫清了大陆中华放射学会加入国际组织的“署名”障碍。1992年,一切水到渠成,中华放射学会终于成为国际组织的一员。


▲2016年,刘玉清、李果珍荣获中华放射学会成立以来颁发的首个“中放年度金奖-终身成就奖”。


至今,中华放射学的海外征途已是群星闪耀。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地的权威学术组织里,中华放射学人骄傲地分享灼见,用智慧和风采让曾经质疑的国际友人肃然起敬。他们还“反客为主”,在自己的国土上组织国际最前沿的放射学论坛,对话学术之巅。



推动学科与技术发展交织前行



国产首台X光机的出现,比人类历史上首台X光机诞生晚了近60年。但随着中华放射学会和学科的快速发展,这样的中外差距,在后来的时光里以惊人的速度缩减。


1972年,世界第一台CT诞生,7年后,国产第一台头颅CT在上海研制成功。


▲我国自制第一台头颅CT装置在上海通过国家级鉴定。


上世纪80年代,磁共振作为全新的医学影像技术逐步在发达国家应用于临床;1999年,听闻国产第一台1.5T超导磁共振出现在深圳,刘玉清、李果珍、黄其鎏等一批学术泰斗抑制不住激动之情南下考察,他们仔细地审视产品的每一项功能和应用,从临床角度给出了一系列非常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1999年,国产第一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在深圳迈迪特磁共振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一批学术泰斗南下考察。

 

放射科医生没有先进的医疗影像设备,无异于纸上谈兵,我们不能怕困难,要勇于挑战,争取早日实现所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当时83岁的李果珍对研发团队这么说。


这一句话成为了骄傲的预言。近年来,在中华放射学人的推动下,中国放射学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产医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涌现大批国际领先的创新医学影像设备:业界首台3.0T光梭磁共振、世界首台一体化CT引导直线加速器、世界首台实时多维全息成像mrCT、世界首台全景动态扫描PET-CT……它们中有的已经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将曾经的引入地变成了出口地,完成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当中华放射学的发展跨入第二个80年,它已经超越了自身的边界,浸润到更广阔的科技领域里,核医学、放疗、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组学……古老与前沿在它身上并存,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更深重的责任。


“放射学将经历比伦琴发现X线更辉煌的未来。”——先驱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放射先驱李果珍教授作序

中放会议隆重推出

2017必看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