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庄有美玉

 海陵子 2017-10-17

兴化蒋庄遗址坐落于泰东河边,泰东河是泰州和东台之间的一条人工河。很显然在上古时期,当第一批先民们自远方迁徙而来时,这条运河并不存在。

六千多年之前,江淮东部里下河地区还是一处海湾,烟波浩渺,潮起潮落。江河日夜流淌,不停将上游的泥沙搬运入海。千百年过后,在长江江口以北,一处巨大的三角形沙洲出现在江海之滨。沙洲之上,杂花生树,林木葱郁,麋鹿、野猪出没其间,“海可渔,滩可樵”,于是,他们来了。

这是一群来自于长江以南大湖之滨的“良渚人”,也称作“良渚先民”,良渚人在江南太湖流域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有学者认为,良渚人隶属于古史传说中的蚩尤部落联盟,农业手工业发达,民风好勇强悍,对此先秦古籍《鹖冠子》一书中留有记录:“兵强,世不可夺。”也有学者认为,良渚人建立了一个远古王朝,时间在夏朝之前,称做“虞朝”,虞朝的国都在太湖流域一个叫做“反山”的地方,那里曾有高达数丈的祭台,方圆数里的城池,以及星星点点散布于大湖之滨的村落。

五千多年之前,正值“良渚文化”最繁盛之时,这时候有一支良渚人的部落,他们远涉江湖,向北迁徙,来到了兴化蒋庄这一片滨海沼泽之地。至于他们受谁人的调遣?又肩负着怎样的使命?由于没有文字记录,也没有相关的神话传说,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已经一无所知。如今只能借助于一些新出土的文物,来揣摩出一点点当年的情形。

良渚文化以各式工艺复杂、制作精美的玉器而闻名。田野考古表明,几乎所有良渚文化遗址中都有玉器,甚至许多小型墓葬中也有小件玉质饰物随葬,作为良渚文化遗存的兴化蒋庄遗址也不例外。在蒋庄遗址所出土的数百件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各式玉器,而其中等级最高,形制最复杂的当数一件玉琮。

这件玉琮随葬于墓主身侧,器高近一尺,呈长方柱形,外方内圆,上下两端为圆面的射(指圆管两端突出于方形柱体的部分),射中间的圆孔较大,且留有对钻的痕迹。玉琮黄绿色,俯视如璧,平视如柱,琮体四面中间分别有约半寸宽的纵向直槽,直槽较浅,由上至下将琮体分出左右两个部分,另有数道横向直槽,将玉琮分为八节,这件玉琮也就称为“八节玉琮”。八节玉琮制作精良,工艺繁杂,等级较高。兴化地区自古无山,也不产玉,这件玉琮应该是这群良渚人迁徙之时,自远方携带而来。在远古时期,身处新石器时代的良渚人还不会冶炼硬金属,当时的工匠们凭借燧石以及鲨鱼牙齿等简陋工具,就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玉器,着实令人惊叹。

关于玉琮的用途,《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相关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是一种祭祀天地的礼器。此外《周礼》中也有“疏璧琮以敛尸”的说法。对此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以此去揣测上古时期良渚人的礼制,所得结论并不准确。有学者就断定,玉琮“内圆外方”,象征着天圆地方,“琮的方、圆代表地和天,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木棍就是天地柱。”可见玉琮是一种通天通神的象征物。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说法,玉琮作为良渚人的一种重要礼器,这一点并无异议。

兴化蒋庄遗址的这件八节玉琮,出土于一名27岁成年男性的墓葬中。墓主骨骼呈南北向聚集堆放,八节玉琮与骨骼平行摆置,值得一提的是另有一件单孔石钺置于骨骼之上,其他随葬品还有石锛及石刀等。种种迹象表明,这位27岁的成年男性,很可能就是这群良渚人的首领,而且是一位集神权军权于一身的首领。

当春花烂漫时,明月升起于海上,月光漂浮处,有麋鹿自林中来,头上的鹿角触碰树枝,发出窸窸碎碎的响声,水田里新稻抽穗,数十里月影沙堤,脚下的土地如同白银铺就。此时这位27岁的首领,头戴羽饰,脸蒙面具,身着云装,手持玉琮,凭借着这件黄绿色玉琮,天地人神之间,得以相互沟通。这位盛装的大祭司,在篝火旁,在高台上,在祭坑前,和着急促的鼓点,跳起神秘的舞蹈。舞者如癫如狂,观者如痴如迷,光影迷幻而瑰丽。然而这只是太平年月才有的景象,若逢金秋收获季节,有宿敌自北方入侵,喊杀声惊天动地,如潮水般席卷而来。年轻的首领手握石钺,腰佩石刀,率领部落男儿倾寨出动,与敌人浴血厮杀,此时这位首领又是以一位军事统帅的身份而存在。

田野考古表明,兴化蒋庄遗址有明显的战争痕迹。墓葬中身首异处的现象随处可见,其中有一座大墓,墓里只有两件陶器,然而就在墓主人的棺木旁,却随葬有六颗头颅!而那位八节玉琮的主人,采用的是一种“拾骨葬”的埋葬仪式。有学者认为,很可能是在这位首领战死沙场之后,其部下以“马革裹尸”,将这位首领的骸骨运回故土,重新安葬。联想起五千多年之前,正是黄帝与蚩尤在北方鏖战之时。黄帝联合了炎帝,合称为“炎黄”,之后的华夏族都是炎黄的子孙。而蚩尤也纠合了八十一个兄弟,个个“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八十一个兄弟组成九个部落,称之为“九黎”,蚩尤就是“九黎之君”。相传“九黎”势力极盛,上古神话里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都曾是“九黎”的首领,“九黎”里有一支名为“羽人”或“羽民”的部落,有学者考证,他们就是太湖之滨的良渚人。由此可见,良渚人最主要的敌人就是北方的炎黄部落。而迁徙至兴化蒋庄一带的良渚先民,他们很可能是良渚古国派往江北的一支前哨军队,这支军队孤悬江北,周边强敌环伺,攻守杀伐旷日持久。如此,蒋庄遗址上触目可及的战争痕迹,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蚩尤战败之后,黄帝斩其首而葬之,首级化为一片血枫林。“良渚古国”也深受重创,自此一蹶不振。数百年之后,海水再次泛滥,太湖流域一片汪洋,良渚人举族外迁,一支南下,融入粤北石硖文化,一支北上,转战千里之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而作为良渚人通天通神的礼器——玉琮,也渐渐走下神坛,到后来几成绝响,沦落为可有可无的普通随葬玉器。

在良渚人往北迁徙时,兴化蒋庄一带也由前哨驻军之地,转变为部落的北上通道之一。大约是在四千年前夏朝之初,洪水肆虐,江淮东部里下河地区遭遇海侵,兴化蒋庄一带被海水吞没,等到下一次出水时,已经是在二千多年之后。二千多年后的江海之滨,风已换成了唐时的风,月也变成了宋时的月,唐风宋月之下,一个消失的上古部落,正深埋在三尺黄土里,与美玉同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