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虽然美声唱法是在17世纪初与歌剧一起问世的,但它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却被整整退后了200多年,到了19世纪的中叶,“美声唱法”才成为一个特定意义的名词,去指代从17世纪起在歌剧舞台上出现的“华彩优美”的声音。美声唱法是一种强调声音华彩优美、具有咏叹调风格、体现高雅技巧的发声唱法。 17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集团的卡奇尼是美声唱法的权威,他在他的《新音乐》的前言中,对这种唱法作了原则性的阐述。他的训练方法是: 第一,在基础训练方面,要求练声时从开放母音(如“啊”)练起,进而练唱闭合母音(如“乌”“衣”);歌唱时掌握好每个母音的特点,把母音唱得清楚纯正;从训练一开始就注意音准;练声从中音区开始,能正确发声后,再向上下延展;声音的渐大与渐小应结合起来练;声音的力度要在训练过程中自然地加大等。 第二,在技巧训练方面,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理解和表达歌词,特别是唱清楚宣叙调的歌词;长期学习固定唱名法;逐渐培养声音的灵活性,在有一定基础后,再练颤音等装饰技巧;训练时不用乐器,以便自己掌握音高、音程等。 第三,声乐理论方面,认为声音分为胸声和头声两种。
民族唱法是我们针对西洋唱法(美声唱法)发展起来的一种概念,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它注重语言“说”的音乐感,其发声方法融入了中国许多戏曲的元素、发声方法和特点等,它主要以真声为主,声音自然、细腻,具有明显的传统民歌的特点。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是借助其他器官,加上部分嗓子的机能来发声,他们的声音不是光用嗓子发出,而是运用头部,颈部,以及整个腔体(胸腔腹腔)发声。有人总结,美声和民族的区别,在于声音在嗓子的部位,民族靠前,美声靠后,这就是我们听起来,美声的声音浑厚,而民族的声音细而尖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