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静”

 tjboyue 2017-10-17

☀ 河北邯郸,太极之乡,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

taijiyunshui来自班侯直系后人,做最好的太极拳艺及文化推广!

太极拳招生信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百度“太极云水网”小编微信syjh5566

       一、“静”的概念      
       “静”与“动”相对而言,太极拳中讲的“静”不是静止不动、死静。树欲静而风不止,风是动,树相对不动,所以叫“静”。静功静坐,身体固然不动,看上去很静,但心在跳、血在流动,其实也是动。至于心中烦恼,人坐着,但也静不下来。地球亿万年在转动,从来不停,由于太匀速,人们不觉得动。易经上讲:“天主动,地主静”。所以“动”与“静”是相对的。练拳始终在动,“一动无有不动”;由于心无杂念,身不浮躁妄动,慢而均匀,相对而言就有“静”了:所谓“一静无有不静”。
       “静”的程度也是相对的,心不烦、身不乱是“静”,而入静是深沉的“静”。心、身似乎全空了,可以思想,但心里根本不愿思维,只感到一片静寂,程度就又深了一步。再进而好象定在那个水平上,还有更深的静境,所以“静”的境界也是相对的。


       二、练拳可以出现“静境'
       有时会出现这种感觉:练拳好象静坐人静一样。脚下如捋棉地,轻柔却沉稳,手、足犹如自发在动,不需用力,周身舒松柔和,心中空空静静,思维十分清晰。欲试行气走劲,即有气、劲如意而现,随既不思,则仍空静无为、自然舒畅。只感到天地一静,万物似乎都静止了,犹如身处另一空间看这世界,与往常大不一样,忽也看到:小路上有车水马龙行人在动,历历在目,但毫不动心,拳我消融,静得出奇。真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练拳亦常感到在定中运动,很安静,有两手相胶相连,是动而似非自己动。旁人观之有觉我手柔软如飘带;有觉得气尽沉在脚下,上面在飘;也有感到我在云中舞动。全身松开,顺乎自然,浑圆流利,气沉丹田,心中空空洞洞,思虑全无,如庄周梦蝶,人蝶不分。练完之后自己曾练与否亦不自知。达到“灵台空明,物我俱忘”,乃至“法喜”“法乐”境界。

       练太极拳到如此境界,有何病不去?不但自己如此,旁观之人,亦觉心平气和,与之俱化。”


       三、拳经、拳家多处讲“静'
       《十三势歌》云:“静中触动动犹静”。
       《十三势行功心解》云:“静如山岳,动如江河”,“神舒体静,刻刻在心”,“一静无有不静”,《太极拳论》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杨澄甫先生“十要”中讲“动中求静”,孙禄堂先生也讲:“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可见“静”是拳家前辈十分注重的。


       四、动作要领与“静'相通
       (一)沉稳。如站不稳,自然静不下来。如何才能稳?上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中有“松腰胯”、“气沉丹田”,在下:脚下“分虚实”,重心不离脚、君不离位、沉稳安泰。
       (二)内求通达。要“悉心静气”、“默记揣摹”地练拳架子。气要顺,要通达。一定要松,周身松开,气脉畅通。二要正确练拳架,比如身正,呼吸自然,气路则无阻。三是练拳逐步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少滞”,做到“意气相连”,做到“内合”,才能去做“内外相合”。内气通达才利于“悉心静气”
       (三)外求无碍。身不松,用力练拳,自筑碉堡。身、手、脚,上、中、下不配合各自单独行动,无“断续处”、“缺陷处”,有“圆活之趣”,“由脚而腿而腰,节节贯串”,周身一家,松、圆、匀、顺,协调一至,“一任自然”才能静得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