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介儒生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圣人?

 剑胆琴心8wsuyq 2017-10-18

“一生俯首拜阳明”,这是跨越国界的崇拜。


对于这位大儒圣贤,为表敬意,本文均以“阳明公”来称呼和叙事。


何为圣人

古今公认的成为圣人的标准是达到“立德”、“立功”、“立言”,做到“三不朽”。标准是很明确的,但是对于圣人的认定仍然有争议,有多说,中国自古圣人很多,包括三皇五帝、人文始祖等;有的说中国有五大圣人,分别是老子、孙子、孔子、墨子、韩非子;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圣人不过两个半,分别是一个孔子、一个阳明公、半个曾国藩;按照现在市面上比较普遍的王阳明传记,明阳公时期承认的圣人是孔孟和朱熹。不过无论哪种说法,能被认可为圣贤,即使只算半个,也是对其一生德行、功绩、思想的极高评价。


对于“一介儒生”这一说法,我们看前面这些被认可为圣人的先贤,无一例外的是儒生出身。为何如此呢,因为“立德”、“立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并非难事,古之贤臣都可以做到,伊尹、管仲、魏征、于谦等等,武将也有很多人,李牧、王翦、蒙恬、岳飞等等,虽然名额也极其有限,但是和圣人相比,还是相差了一个境界,而越过这个境界的瓶颈,就是“立言”。

何为立言?创立学说,成为名言,永为后人传诵。这件事情的难度想必不用我多说了,所以很多先贤都无法跨过这道瓶颈,这也是阳明公当年的困扰,当然此为后话。现在我们只需要明确,为什么圣人要从儒生做起,因为需要有足够的文化积淀,才能突破这道瓶颈。


天才少年?

作为拥有非凡使命的历史人物,一定是天生异象的。阳明公也不例外,阳明公的母亲十月怀胎,有一天梦见仙人送子,然后阳明公就出生了。一般孩童学说话都是从“妈妈”开始,不过阳明公毕竟是圣人的胚子,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一开口竟然会朗诵文章。一般孩子撒尿和泥的年纪,阳明公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了。如果仅仅如此,这也不过是个“神童”而已,与众不同的是,阳明公十二岁时做的一首诗,《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这是什么?这是辩证法啊!一下子上升到哲学的范畴,这就是能成为圣人的天赋。


立志

可能是觉得看书作诗还不够,阳明公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于是他问老师:“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老师说:“当官”。王阳明很不满意这个答案,他说:“读书做圣人才是最重要的事”。阳明公认为孔子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圣人,大家原本都是平凡的人,既然孔子能成圣人,那我有何不可?这可就不得了了,想做官、做诗人、做厨子都有人可以教你,但是圣人这个职业,去哪找人教呢?不过不要紧,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年幼的阳明公已经立志做圣人,那么接下来就是漫长的求索之路了,这就是志向的力量,要么实现理想,要么灭亡在寻求理想的路上,幸运的是阳明公成功了,为世人留下了伟大的“心学”。


格物

为了实现自己的圣人梦,年纪轻轻的阳明公开始了东一榔头西一斧的钻研,他这学一点,那学一点,就是想搞明白什么才是人世间最大的学问。好在前朝既有“圣人”,明朝太祖朱元璋为了美化出身,在前朝找到一个像样的先祖,并将朱子理学作为本朝的根本,而朱熹自然水涨船高在明朝被奉为圣人。至少在阳明公年轻时,这种想法是深入人心的。


有一年,他请教当时的大理学家娄谅如何做学问,娄谅告诉他要读朱熹的书,他回去细细研究,发现朱熹对格物致知非常推崇,说白了就是万物都存在一定的道理,如果没有就是你还没发现,想做好学问就要找出这些道理。明阳公按照这个方法,找到一棵竹子盯着看,他觉得自己智商应该没问题,如果万事万物都有道理,那么竹子也有道理,那就看看这竹子到底蕴含了什么道理。据称他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直到自己都要挂了,都没弄明白竹子的道理,他第一次对朱熹的学问失望了。


迷茫

格物这条路明显是走不通了,搞不好小命都搭进去了。于是阳明公开始研究其他传世的哲学,无论孔孟之道、诸子百家还是佛教道教、兵法辞章都有所涉猎。这就是没有人教的“弊端”,你要走许多“弯路”。为什么要打上引号呢?因为一句看起来正确的话,其实并一定真的正确。比如我们通过多年进修,获得了了“经济学”、“管理学”学位,虽然能够很快掌握一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很多人就被知识所禁锢了,失去了想象力。比如知名的企业家,马云是学外语的,马化腾和李彦宏是学计算机的,他们都不是学管理和经济的,可是却成功的管理了数以万计的员工,获得了亿万的财富,他们的管理才能都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拥有超强的实用性。没有人教他们如何成为首富,一切源于他们自己的探索。

阳明公这段迷茫的时期,并不是毫无意义,没有人教他如何做圣人,因为巅峰之路只能自己去探寻。后来看这个时期阳明公所走的“弯路”其实还是很重要的,这些为他“立德”“立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心学”核心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现实

成为圣人这种理想,大家一般都会嗤之以鼻,甚至连他的家人,都忧心忡忡,一度以为阳明公的脑子坏掉了。没办法,这个理想太缥缈,凡人实在无法理解,毕竟还要生活,需要回到现实,于是阳明公从父命娶妻,又遵循家人的意愿去考去公明,而且想要“立德”、“立功”,在明朝不当官基本上是做不到,阳明公其实已经熟知成为圣人的流程,前两个环节是跨不过去的。其实此前阳明公名气已经很大了,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都很看好他,称他有状元之才。于是阳明公在28岁的时候正式入了,其实过程也有些曲折,不过还是达到了目的,毕竟做官什么的只是阳明公的副业,他还在为成为圣人而努力。然而仕途也不算十分顺利,当时他得罪了大太监刘瑾,先被贬到贵州龙场,后来在路上被追杀,索性逃脱,继续上任。这残酷的现实对阳明公的打击还是很大的,甚至让他对自己的追求产生了动摇。但是我们都知道,主人公的小宇宙爆发是需要外力刺激的,只要达到那个点,就会唤醒出无尽的力量,带着阳明公突破了瓶颈。


龙场悟道

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阳明公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阳明公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初步感悟到全新的理论,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这段时间的成就,史称龙场悟道。


知行合一

悟道之后的阳明公,就如同找到了解开一切枷锁的钥匙,开始无往不利。也开启了自己“立德、立功、立言”之路。

正德三年(1508),阳明公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这是“心学”的核心理论。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关于“心学”,我并没有太深入的学习,也未能感悟到其中精髓,所以在这里不敢亵渎阳明公的思想精华,只是将一些普遍的认知展示给大家,具体内容就不做详述了,我们只需要知道,阳明公的“心学”对后世多个国家都有很深的影响,由于后来朝代的某些政治原因,政府视“心学”如下山猛虎,不敢让其流传开来,所以直到近代才又逐渐被人们熟知。



圣人

到此,阳明公已经满足了全部成为圣人的条件。

“立德”,阳明公在当时已经声名远扬,实乃道德之典范。“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立功”,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单独哪一项,在和平年代都属于大功一件,满足了“立功”的要求。在世被封伯爵,追赠侯爵,几乎是文官的最高封赏。足见功绩之突出。

“立言”,心学影响了明朝后半段,甚至对整个东南亚的思想体系都有所影响,“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

这就是为什么阳明公可以被称为圣人,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