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七个省的屏障,这个地方直到清朝快灭亡才被发现价值

 金色年华554 2017-10-18

文|佳文

小台湾变身大行省,1885年的10月12日见证了近代台湾身份的一次重要变化,台湾从此由原来福建管下的一个府变身为晚清诸省之一,要明白变化背后的意义还要从清代台湾的管辖历程说起。

作为七个省的屏障,这个地方直到清朝快灭亡才被发现价值

清政府在平定台湾的郑氏集团后,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清朝在台湾已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行政机构,有效实施对台湾的管理,对台湾地区全面开发,对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清代台湾的吏治算不上好,对当地百姓盘剥很重,因此台湾当地民众的起义不断,政治局势并不稳定。

作为七个省的屏障,这个地方直到清朝快灭亡才被发现价值

到了19世纪,西方列强如美国、日本、英国纷纷在台湾进行军事挑衅,特别是美国和日本,更是对台湾虎视眈眈。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清政府早先“防内为主”的国防策略逐渐变为“保藩固圉”的防御外敌的策略。

特别是福建一带的官员更是高度强调台湾作为“七省藩篱”、“南北洋关键”的战略地位,在洋务派大臣沈葆桢、丁日昌等人的屡次呼吁下,在台湾建省巩固海防的提议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因为当时清廷在内陆正面临各种叛乱和外敌入侵的威胁,所以无暇考虑东南海防的细枝末节,台湾建省也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1874年和1873年的中日、中法台湾争夺战迫使清廷加紧筹备台湾建省的事宜。特别是在两次战争期间敌人的军舰在东南海域几乎畅行无阻,给了清廷很大的压力。面对危机,时任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于7月份再次上书,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

光绪11年(1885年)10月12日,慈禧太后在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旨同意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原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小台湾至此终于建省,在其中左宗棠也贡献了不少力量。

作为七个省的屏障,这个地方直到清朝快灭亡才被发现价值

台湾建省之后的首任巡抚就是在中法战争期间驻守台湾,击退法军的淮军明将刘铭传。刘铭传在台湾巡抚任上积极推行新政,清理田赋,用以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

总之就是尽其所能开办实业,从事近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可以说设省之后的台湾在刘铭传的引导下面目焕然一新,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坚强锁钥,也为现代台湾的繁华富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台湾建省的意义不仅是在经济层面上促进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在政治上基本奠定了今日台湾地方行政区划,抬升了台湾的行政地位,使得国人对台湾的看法大为改观。与此同时台湾建省也有利于两岸交流及协助防御东南海疆。

特别是有助于抑制日本觊觎台湾东北部附属岛屿的阴谋。台湾建省可以说是奠定了今后台湾发展的基本走向,虽然经历了日本的殖民统治但总的发展方向并未因此中断。

台湾建省是近代史上的一桩不小的大事,台湾虽小但是东南沿海的屏障,若台湾有变则沿海的闽粤浙苏等省都会面临直接的威胁。左宗棠不但在西北呼吁成立新疆行省,也在东南实现了台湾建省的夙愿,可谓硕果累累。当然刘铭传的雄才大略也为台湾的近代化事业增色不少,令后人感激不已。

参考资料:

1、连横《台湾通史》

2、(美)贝尔斯《左宗棠传》

3、《刘铭传传》

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