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论自汉至清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涉及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美学、书法批评等各个方面,诸如书法品评模式的确立、书体发展的探讨、笔法结构的研究,以及书法的审美与功用、流变与风格、欣赏与鉴藏等等,蔚为大观;书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渗透着中国古人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反映着独特的东方思维模式,与中国古代文化史、美学史、思想史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书论历史跨度时间长,内容涉及广,涉及传统文化因素较为复杂,以及古今汉语区别较大等原因,亟需做一些基础性的注疏和评述的工作,既是对书论文献的归纳与整理,也有益于阅读与研究。 中国自古就有注、笺、疏、传的传统,为典籍做注大约始于汉代,是传承,是解释,也是发扬,是古人做学问的一个重要方面,成果极为丰富。近现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又兴起了一门新的学问,叫做“解释学”,也译作阐释学、诠释学,从广义上说,也涉及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对文本的解释不仅能达到“去蔽”的效果,还能唤出新的意义,因每个阐释者都有其自己的“期待视界”,其“叠加”的效应往往可以“生成”更为丰富的意义群。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可谓异曲同工。所以,不管古代中国,还是现代西方,“解释”的学问都很突显,是不容忽视的。 但到目前为止,对古代书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译注、阐释的大型丛书,尚难得一见。阅读古代书论,不仅有文白转换的障碍,还有如何理解书论观点、书法范畴、书学思想的障碍,所以应该从解释古汉语与解释书法两个层面对古代书论进行爬梳,而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当然,这一基础性工作实施起来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编写人员组织以及出版经费问题等,往往令人望而却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所与青岛出版社,较充分地预估了可能出现的困难,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大力组织推进,经过了多次的研讨与论证。在一年前,古代书论译注项目正式提上日程,书法所的主要编辑人员分工协作,编写出版方案、搜集文献、确定内容、整理分册,并多次开会商讨丛书的定位、体例、编写人员招集等问题。最后形成了较一致的意见:首先丛书内容要全,尽可能涵盖整个中国古代书论史中所有有价值的篇什,避免遗珠之憾; 其次注、译、评要准确、精当、到位,兼顾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启发性,使之既能够发挥古代书论导读的作用,又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参考价值; 第三,在编写人员的选择上,要以专业性为标准,以确保丛书的质量。令人欣慰的是,该项目的发起,得到了众多书法研究者的积极响应和大力配合,几乎全国各个地区的高校,都有人员参加,且所有参与的编写人员都在30-50岁之间,都具有书法学及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他们年富力强,视野开阔,见解敏锐,这是该项目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障! 2016年10月29日,《历代书论译注集成》启动仪式在青岛隆重召开,这是在该丛书在经历了近一年的筹备工作后的分卷作者、编辑成员与出版方的首次正式接触。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先生、《中国书法杂志》副主编朱培尔先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拥有书法博士学位的27位分卷作者同聚青岛,与青岛出版社以孟鹏飞社长和刘咏副总编为代表,共商编撰大计,听取意见,凝聚共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次会议,对前期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对编撰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集思广益,辨正纠偏,大大推进了该项目的进程,标志着《集成》已正式启动,并由此进入了集中撰写和攻坚的阶段。这是当代书法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喜事! 最近十年以来,在文化强国战略与“软实力”概念提出的当下语境中,弘扬经典与文化输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全国已有近200所高校开设书法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也已全面铺开,可以说,书法教育业已纳入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体系中,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书法教育系统工程。这尤其需要理论的支撑。所以,重读书论经典应该成为认识中国书法、推进书法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建构中国古代书论的现代解释体系,使当代书法研究者、教育者和爱好者能够更方便与古人“对话”,更准确把握古代书论的基本精神,并唤起人们对古代书论的重视,为当代书学研究提供理论素材与学术支撑,推动当代书法创作、书学研究以及书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