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云;唐太子的藏魂 (八)

 藏雲楼 2017-10-18

六、创办明经书院,考川诗礼人家:

  为了感谢胡三公的覆翼、养育之恩。胡昌翼避乱于考川之后,闭门少出,不愿招人耳目。几年之后,年少的胡昌翼就以天资聪慧闻名遐迩,引起乡人的注目和惊奇。弱冠后的胡昌翼登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明经科进士,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明经公。胡昌翼长大后胡三公将他的真实身世坦言相告,胡昌翼无意仕途,隐居于乡中,开设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不久他的身份逐渐被乡人所知,乡人不忌国法,纷纷尊称他为太子。

  胡昌翼在乡里好善乐施,曾经为了便于乡人出外,而伐木架桥于二十四都朱源溪上,乡人称呼此桥为“太子桥”。南宋时由14世孙胡安国重修,13世孙胡次焱定名为“明经桥”,到了元时,胡昌翼的15世孙胡明善将太子桥由木桥改建为石桥,并邀请当朝尚书汪泽民出席石桥的落成典礼,作《明经桥碑记》,立石于桥侧。

  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10月3日),胡昌翼无疾而终,享年九十有六。临终之时叮嘱儿孙,为报胡三公养育救命之恩,切不可改回李姓。他死后,其子按其吩咐,将其葬于考川村对面的黄杜坞,俗称明经湾。此处地形像一个八卦,而坟处于大山的腹地原点,墓地坐北朝南,群山围拱,云气凝集。在这儿让人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气吐万里,俯视天下的无形力量。

  墓地为凤字形,其墓为八卦状,墓呈半球形,面贴龙鳞青砖。墓葬顶为太极图,侧围为八卦符。墓前正对考川村背后的玛瑙峰,背靠连绵数十公里龙形山,左青龙右白虎,藏风聚气。

  在当时,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座八卦坟的寓意。1000多年后,当北大著名考古学教授苗君儒站在这座八卦坟前,看出八卦坟的玄机之后,也不仅惊叹坟墓主人的精明与苦心。

  大宋皇帝的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昌翼奇材,君父王嗣,懿德惟乡,严光并志。大宋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下” 。

  清康熙五十三年考川(考水村旧名)胡氏合族将明经书院从原西山麓移建于凤山东麓。这是“明经胡氏”发源地,考川村自此一直重视教书育人,曾享有“十年三进士,四世五登科”之盛名。南宋朱熹曾拜题考水“明经学校,诗礼人家” 。

  光绪《婺源县志》载:到了公元1310年,考川村人胡淀为纪念始祖明经进士胡昌翼,同时也是纪念朱熹的题词,扩大修建了“明经书院”。知州黄惟中还呈请朝廷赐“明经”额匾。一时“四方学者云集”,“历数年,学者至盈千人”,成为中国四大书院的后起之秀。它曾有一个“进士走廊”的赫赫声名,是宋、元、明、清四朝代的“翰林院”,光从这儿走出去考中进士的就有八百余名,无怪乎当时的天下学子对这所“金字塔”趋之若鹜。

  元、明、清三朝,明经书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文人圣地。三朝皇帝都赐匾明经书院,至今保留完整的清康熙亲笔御写金匾上书:儒理至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足见当时明经书院是何等的辉煌,可惜的是,明经书院早已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了。

  受明经书院影响,考川在历史上还先后建有石丘书院、云峰书院、藏书楼、藏云楼和精舍、文昌阁,可惜都先后毁与兵火。洪武二十年的《明经胡氏宗谱序》中曰:“考川富贵繁丽,吾无所羡;惟比屋书声,他处所无,为可敬羡耳。”

    据后世考证,婺源周边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浮梁)的胡姓子孙,皆出自考川(后称考水),世称“明经胡”。后世胡氏子孙繁衍,做官为商者众多。最出名的莫过于清朝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和民国大学者胡适,胡适还公开承认自己是“李唐后裔”。

"明经胡”的子孙们只知道自己是皇族后裔,并不知道他们的祖上还保留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明经胡始祖昌翼恢复李唐江山的心愿:

   当年胡昌翼从义父胡清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尽管发誓永不出仕,只安心在考水村开馆教书,可他毕竟是大唐皇室后裔,那颗时刻想复兴李唐江山的雄心,令他一生激愤不已。无奈时过境迁,大宋朝廷基业稳固,复兴李唐江山无疑痴心妄想。可他不甘心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死去,他没有完成的复国大业,也许他的子孙可以完成。

  晚年的时候,他不顾大儿子胡延政的劝阻,不远千里去了一趟河北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找到了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还有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他跪在祖宗的坟前,望着那枯草中的残垣断壁,还有那一具具破残的陵墓石刻,他痛哭失声,久久不起。

  他心中那份悲哀与激愤,有谁能够理解?

  最终,他回到了现实之中,站里飒飒西风之中,眺望着陵墓后方那巍峨起伏的尧山,还有前面的那条河,依山面水,视野开阔,气势磅礴,不亏是大唐祖陵。

  在当地逗留的那段时间里,他听到当地小孩唱的一首童谣:尧山尧山,顺应大唐,两两相对,事不过三。

  这首童谣在当地传唱了几百年,大唐立国之前就有了。从唐高祖李渊到昭宣帝被朱温所杀为止,大唐江山共出了22个皇帝,正是两两之数,前后历290年,没有超过300年。冥冥之中天数已定,非人力所能为。

  回到考水后,胡昌翼一病不起,他深知自己来日无多。在河北隆庆的那段时间里,他想了很多,既然祖陵能够庇佑大唐22个皇帝,他为什么不能庇佑他的子孙,有朝一日恢复李唐江山呢?

  胡昌翼平素喜交县内文人隐士,尤其与住在江湾灵山(今婺源县江湾镇)的何令通交往深厚。何令通曾是南唐国师,因得罪南唐皇帝遭贬,于是来到婺源隐居。他精通周易八卦,毕生研究风水堪舆之术,所著之《铁弹子》、《灵城精义》等风水堪舆书,为后代风水师所推崇。

  两人平日见面,除饮茶喝酒外,大多谈论一些风水地理方面的话题。何令通对婺源地理山貌了如指掌,说婺源群山环绕,可成龙脉,只可惜山势太雄,地势太薄,只可成形而不可成气,若想成气,必定离宗。换句话说,依婺源本地的风水,难出大人物,但婺源有龙蛋之形,若要想出大人物,其子孙必须迁出,在外地生活繁衍。

  胡昌翼的大儿子胡延政在安徽那边做官,并在那里安家定居,正应了何令通说的离宗之意。他叫小儿子胡延臻请来了何令通,说有要事相告。在病榻前,他向何令通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并拿出了昭宗皇帝写的血诏书和传国玉玺。

  这一下,连何令通都惊呆了,他想不到交往多年的好友既然是李唐昭宗皇帝的皇子。在这种时候把他叫来,并告诉了他这么大的秘密,一定是有事要他帮忙。他看着摆在面前的血诏书和传国玉玺,说道:“胡公所托,弟安敢不尽力为之,天大之事,但说无妨!”

  听了这话,胡昌翼那失去血色的脸上出现了一抹潮红,他强撑着一口气说道:“……天数如此……昌翼枉为李姓皇子……痛惜无力复国……与公交往甚久……深知公乃奇士……昌翼不敢忘祖……然义父之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后世子孙皆为胡姓……只……只……公所言龙脉……龙脉……可保昌翼子孙……否……”

  他脸上的红潮已渐渐退去,气若游丝,嘴巴微微张着,再也说不出一个字,但他的眼睛瞪得很大,满含着不屈与期望。

  何令通知道胡昌翼最后那些话中的意思,沉声道:“胡公之意弟已悉之,此村有一凤形之地,后靠龙形脉象之山,加之此村风水甚佳,又有文峰相应,后世当出文人。”他见胡昌翼的眼睛仍倔强地睁开着,便接着说道:“弟当以玄天八卦之术,护佑胡公阴灵以庇子孙,当如何?”

  不料胡昌翼的眼睛乃不闭上,何令通继续说道:“胡姓子孙李唐脉,胡公若想复国,弟定当尽力,但千年之内难有定数……”

  说到这里,胡昌翼的眼睛慢慢闭上了。

  办完胡昌翼的后事,何令通对胡延臻交代了一番:时下大宋皇帝对前朝皇室族人赶尽杀绝,无非是恐其东山再起,祸及大宋根基。胡公生前已经立下誓言,后世子孙永不改姓,这是件好事,可避过大宋朝廷之耳目,保族人安危,更可保住血诏书和传国玉玺。但胡公之意,要让后世子孙知道自己的祖宗渊源,这并不难,可在祖训中予以口代代相传,切不可写于族谱之上,以免遭来横祸。

  何令通临走的时候,留下了内藏玄机的十六个字:虎目流血、 尔玉龙生、田上草长、甲子出川。自这以后,考水村胡氏子孙一直严守着祖宗的秘密,不敢把自己是大唐皇室遗脉的身份告诉外人。新族长继任之时进入那间小屋子,除了知道这十六个字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昭宗皇帝写的血诏书和传国玉玺的下落,那是证明胡氏子孙是大唐皇族后裔的有力证据。

  明朝万历年间,一任族长陪着风水先生爬上村后的玛瑙峰,想替自己寻找一个风水宝穴,结果发现了峰顶的一块岩石,像极了一只俯卧在树丛中的老虎,尤其那双虎眼更是传神。他用手摸着虎头,想起上任族长告诉他的那十六个字,其中虎眼那两个字,莫非指的就是这只老虎?

  风水先生拿出罗盘,前后看了看,惊道:“难怪你们村里出了那么多进士与举人,你看这里有虎形石镇山,前面文峰伫立,环村溪水就如一条青龙,背山面河抱水,青龙白虎,形成虎踞龙盘之势,加上你祖宗所葬的凤形山,是上好的‘四神宝地’,必出圣人!”。虎形石下不宜葬人,以免人入虎口之嫌,给后代子孙带来无妄之灾。那任族长死后,选在别处葬了。但从那以后,接替的族长都会从老族长那里得到一句话:遇有大事必观山上虎形石。

七、明经公胡氏后裔“三延(延进、延宾、延臻)并茂”:

   《考川明经胡氏志清公支谱·道光壬午述言》云: 明经胡为徽州一大巨姓望族。胡昌翼“笃生三子。在考水村,胡昌翼娶詹氏为妻。妻子詹氏生有3个儿子,长房胡延政(延进)一支迁绩溪等地,因平蜀有功,被敕封中王,赐居安徽绩溪胡里,胡延政的次子胡嵩(百禄公),字廷坚,号禹焦,讳嵩。登开宝三年(公元970 年)进士第, 授迪功郎, 除湖州通判, 升潮州知府。迁歙(县)三十五都章奇;后辛酉(1021 年)迁绩溪十二都龙川;次子胡延宾一支迁歙县紫阳、汪岔等地;三子胡延臻世居考川,生文昊、文晟二子,有十孙,是以谱牒分为天干十派。其中有宋代文学家胡伸、胡次燚、元代文学家胡炳文等。现在的江西省婺源县紫阳镇考水村、安徽省休宁县和宿松县下仓镇长桥村的明经胡氏均系延臻公的后裔。   

  查阅歙县《胡氏家谱》,见有明经胡氏迁居龙川的记载: 绩溪县大坑村的《考川明经胡氏宗谱》(康熙己亥抄本)亦载有此说。早在北宋时就有明经胡氏迁入龙川,迁居者是胡嵩(百禄公)。根据上述考证,婺源《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所言胡学(850—906)曾孙胡炎,(推之)于南唐间迁居绩溪,其可信程度相对来说要较高一些。因为,仅以胡炎在公元950年前后迁居绩溪龙川、传至今“锦”字辈已48代为例。宋天禧五年(1021 年), 又有婺源考水“明经胡”第三世胡嵩迁入,与建立龙川聚落的清华胡氏合居。故今绩溪龙川的胡氏,分别系迁自婺源二派胡姓的后裔无疑!

  绩溪明经胡氏后人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出自湖里村的胡雪岩(第41世孙),出自上庄村的胡天注和胡适。胡雪岩是清朝末年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凭借左宗棠的支持,亦商亦官,富可敌国,其首创的“胡庆馀堂国药号”,成为与北京“同仁堂”一样同享盛誉的药业巨子。 胡天注创制“胡开文”徽墨,几乎 垄断 了 徽墨制造业 ,“胡开文”的名号 也 遍及海内外,几乎成了徽墨的代名词。现代文豪胡适,其家族则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之时,就“常居茶,迁贸各国”。他们一家,在上海拥有几 间 茶叶店。如果没有这种经商活动作为基础,胡适也就无缘长时间就读上海,更无缘接触新思想,新知识,而成为 拥有 三十六个博士头衔的世界级文化巨匠了。

    “明经胡”之“七哲名儒” [转载;网络论坛]
 
 
 
2015-11-14 15:38: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