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时期的姓与氏

 公司总裁 2017-10-18
上古时期的姓与氏
在上古时期,姓与母家有关 氏是宗族的称号 

中华姓氏是海内外华人的根脉所系,不仅因为它是家族系统的标志、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同时还因为它是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进行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如今,姓氏更是海内外华人的寻根之桥、宗脉之本、精神之家。

  那么,姓氏的起源、演变、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脉络?了解这些,也便于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母系氏族制产生姓

  在母权制早期,以狩猎、采集为生,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人们认为每个氏族都与一些动物、植物或自然物,如熊、狼、鹿、鹰、树木、草、星辰、日、月、山、川等有关联,于是,他们尊奉他们为“图腾”,并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即民族的徽号,图腾就成了最早的姓来源。那时候,实行的是族外群婚,子女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族群有母系来传世。这样,凡在一个氏族名下(即同一图腾)的全体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随着社会的演变,民族图腾也逐步转化为族姓,而这种姓,就是代表了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民族称号。后来,有专家按照古代的造字方法,把“姓”的造字归于会意,有“女”与“生”组合成的“姓”字,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且生而有姓。因此,早期的一些古姓,如姬、姒、妫、姜、赢等,都带有“女”字。

  与姓相比,氏出现较晚,它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那时候,男子开始代替了妇女在经济生活和氏族公社中的支配地位,于是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妻子从夫,子承父计。后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成为有财有势的“氏族贵族”集团,而每一支这样的集团,都出自同一男性祖先,并各有一个表明宗族的称号,这就是氏。

  这样,由于姓与氏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其社会职能也就有了差异。也就是姓成了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即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即平民有姓无氏,贵族才有氏。等到了战国时期,姓与氏已无太大区别,姓氏从此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

  如今,中华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姓氏,还难有个统一的说法,但对于每一个有姓氏的人来说,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不仅是对姓氏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先祖的一种追思。

  以具体的实体名称为姓氏

  大致有以国名为氏的、以邑名为氏的、“以亭为氏”、“以乡为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等。

  以国为姓氏。据考证,主要形成于先秦时期,约有270个。这些姓氏大多是亡国后为纪念故国而以姓氏作为纪念方式的,当然,立国后便以国名为姓氏的也是有的,这些大都属于常见姓。夏朝及其所属的许多方国、诸侯国,在灭亡后大都以国为氏。如:夏朝末年,夏的属国葛、韦、顾等国相继被商部落灭掉,其后裔就以国为氏,分别形成葛、韦、顾等姓氏。商灭亡后,形成的商、殷二姓,也是以国为氏。周朝建立后,大兴分封制,这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后来都演变成为姓氏。

  以邑名为姓氏。何谓邑?简单地说就是奴隶社会时的国王,把奴隶和土地分封给诸侯,而诸侯又把土地连同在土地上劳作的奴隶一起作为世禄赐封给他的卿、大夫,这就叫“采邑”、“采地”或封地。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力并对诸侯承担义务,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采邑又称食邑。后来,靠这些采邑而生活的采邑主及其子孙便以采邑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一制度在周朝最为盛行。如:鲁国的鲁孝公四世孙展禽,字季,在鲁国任士师,食邑于柳下(今河南濮阳县东),世称柳下季,其子孙以封邑为氏,就是柳氏。又如,沈诸梁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沈诸梁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姓氏,就是叶氏。

  以亭名乡名为姓氏。古时候的亭和乡都是行政区域的单位。秦、汉时,十里一亭,十亭为乡。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就曾当过泗水亭长,主管一亭的治安、诉讼等事。“以亭为氏”、“以乡为氏”,就是指用亭名或乡名作姓氏。如战国时,勾践的6世孙越王无强死后,他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霸一方,无强的二儿子名蹄,当时占据乌程欧余山南面的欧阳亭(今浙江吴兴县),称欧阳亭侯,他的后代以亭为氏,形成复姓欧阳氏和单姓欧氏。而“郝氏”则属于以乡为氏。太昊伏羲氏有佐臣郝省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商朝末期,郝省氏的裔孙期,被商王帝乙封于太原(今属山西)之郝乡,期以乡名为姓氏,成为郝氏。

  以居住地为姓氏。相传,舜生于姚墟(今河南范县),以出生地为姓,姓姚。舜在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妫水一带,舜的后代就有以水名为姓,就姓妫。因炎帝生于姜,便以水为姓姓姜。黄帝生于寿丘,长居姬水,因而姓姬。后来出现了复姓,且一般都表示出不同居住地的环境特点,如“郭”字,指外城,也就是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春秋时,郑国大夫有居于西门者,因以为氏,称为西门氏。

  以世袭为主要依据为姓氏

  还有一部分是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的、以官职名为姓氏的、以爵位或谥号为姓氏的、以技艺为姓氏的、以排行次序为姓氏的。

  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这较普遍,主要形成于商、周时期。如商朝开国君主商汤,他的子孙中,有以他的字“汤”为姓氏的。陈国第16位君主陈宣公有个儿子叫少西,字子夏,他的孙子征舒,射杀陈灵公,自立为陈侯,从此他的后裔便以先人的字为氏,形成夏氏的一支。

  还有以官职名为姓氏,如,史姓是史官后裔;周朝有乐官名“钟师”,掌击钟奏乐,其后代称为钟氏。商朝中后期,有一种主管祭祀仪式、以赞词告神祈福的官叫“祝”,祝官的后代就姓祝。西周时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司马、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司徒等,后来都形成一些复姓。

  以爵位或谥号为姓氏。如王姓,它虽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但多数是以爵为氏。又如周部族领袖姬昌,死后被追加谥号为“文王”,他的后裔中有以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文氏。

  还有以技艺为姓氏的。古时候,有一些技术性很强的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以技艺世代相传,并用技艺名称命名姓氏,称为以技为氏,比如巫氏、卜氏,便属于此类。

  以排行次序为姓氏。古时在兄弟排行中,有伯、孟、仲、叔、季,之分,伯和孟最大,仲第二,叔第三,季代表第四或最小的,后来伯、孟、仲、叔、季,都成姓氏。

  如“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典故中,就讲到了孟氏和季氏的形成。

  当时,鲁庄公有3个弟弟,依次为庆父,叔牙,季友。庆父品行不端,竟与其嫂,也就是鲁庄公夫人私通,因鲁庄公夫人无子,他们就密谋,欲立鲁庄公夫人妹妹的孩子为鲁君继承人。后来庄公去世,季友就按照庄公意愿立了庄公的儿子,不久庆父派人杀死庄公的儿子,扶持湣公继位。第二年,庆父又派人杀死湣公,欲自做君主,这引起国人痛恨,庆父不得已逃到莒国。之后,季友任鲁相,他向莒国索回庆父,结果庆父在半路自杀了。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妾所生之子)中排行老大,又为避讳弑君之罪,他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简化为孟氏。叔牙为庆父的同母弟弟,在庆父作乱时为虎作伥,后喝毒酒自杀,其后人公孙兹被鲁国立为叔氏。

  季友的后人,称为季孙氏,后简化为季氏。

  其他姓氏的来源

  德行或著闻之事为姓氏。如:春秋时晋国大夫赵衰,据说对人像冬天的太阳般的温暖,于是被称为冬日氏。又如,夏朝开国之君启死后,他的5个儿子互相争权夺位,结果被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夺取了政权。启子太康和仲康流亡到洛水一带,相继死去,后来,仲康之子相逃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即位,不久又被后羿之臣寒浞攻杀。当时,他的妻子已经怀孕,于混乱中从墙洞逃出,奔回娘家有仍氏,生下了儿子少康。后来,少康的二儿子名龙,留居在外祖父家,为纪念祖母从墙洞中逃出而有夏朝中兴,便以“窦”作为自己的姓氏。

  皇帝赐姓。赐姓之风最盛的时期是封建社会,绝大多数是由最高统治者皇帝按照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另一个姓。皇帝赐姓,往往出于褒赏、恩惠、笼络,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会使全家全族都感到无上荣耀。如在楚、汉战争中,项伯因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西汉建立后,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并赐他及其族人都姓刘。赐姓最盛的要数唐朝皇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历时之久,次数之多,范围之广,超过了任何朝代。被赐为李姓的人,既有开国治政的文臣武将,又有中、后期有功于唐朝的臣属;既有汉族人,也有不少是内附的少数民族。

  因避讳或避难而改姓。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其中,大家共同避讳的,如孔子及帝王之名,称公讳;人子避祖、父之名,称家讳。既要避讳,有时又不得不说不写,就取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笔画。如:汉景帝姓刘名启,出自避讳,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便称宋国始祖微子启为微子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祖父名“序”,出自避讳,苏轼作序时常改“序”为“叙”或“引”。

  在常见的一些姓氏中,有的就是因避讳而形成的,如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姓刘名庄,为了避刘庄的名讳,凡人名地名之“庄”均改为词义相近的“严”,庄姓就这样改成了严姓。邱姓本写作丘,系以地名为姓氏,后写作“邱”,则是为了避孔子姓孔,名丘的名讳。因为孔子曾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为了避免直接写出孔子的名,清朝雍正三年朝廷规定:除四书五经外,凡遇“丘”字,一律加“右耳朵”旁为邱;地名亦作邱。这样,丘姓便改成了邱。

  避难就是躲避仇人,躲避灾难。封建专制时代,刑法严酷,有的要夷三代、灭九族、满门抄斩,牵连同族之人,为保全性命,于是屡有迁地改姓之事发生。共氏为了避难,改姓隐居,一支在共字上加“龙”成为龚氏,一支加水于左而成为洪氏;仇氏避仇改为求,郜氏避仇改为浩,牛氏避仇逃难改姓牢,等等。

  姓氏的其他来源。中华姓氏源头众多,无奇不有,除了前面介绍的各种来源外,还有其他原因形成的姓氏,如冒姓、音讹、声转、异写、省文等。

  冒姓:如唐朝有个贺兰敏,本为贺兰氏,冒姓武,说是女皇武则天之父武士袭的后代。音讹: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韩国遗民有一部分逃至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于是,这些韩姓人就变成了何姓。

  声转:指读音转变。古代虢、郭二字通用,读音基本相同,只是虢为第二声,郭为第一声。后来,虢氏转声而为郭氏。

  异写:指一个字具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写法。省文:指简省文字或简化笔画。西周初期建立的邾国,于战国中叶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为邾氏,后省去“右耳朵”而为朱氏。

  总之,中华姓氏的来源浩繁庞杂,要全面了解,还需专门研究。文中对于每一类姓氏来源的例子,只能说是该姓氏来源的一方面,而并非全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