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论红楼之二: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原型就是曹雪芹、爱新觉罗·弘时

 快乐老年435 2017-10-18

文论红楼之二: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原型就是曹雪芹、爱新觉罗·弘时

王熙凤是作者曹雪芹在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文论红楼之二: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原型就是曹雪芹、爱新觉罗·弘时

“脂粉队里的英雄”——不是别人,正是作者曹雪芹自己。

(接上篇:头条号“情解红楼梦”《文论红楼之一:以“幻”为文眼,读懂“红楼”不是梦!》)


我们说《红楼梦》是爱新觉罗·弘时的自传,那么弘时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由谁来演绎的呢?——那就是被成为“脂粉队里的英雄”的——王熙凤。

听上去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是请读者们想一想,《红楼梦》作为一本自传体小说,难道写得真的都是绣房闺阁里的莺莺燕燕吗?如果仅仅是写贵族家庭中少女、妇女们的日常生活的话,真的需要像“曹雪芹”这样伟大的作家花上十年来布局吗?十年只写一本书,况且是一本仅有80回约60万字的书?如果《红楼梦》真的只是关于其正面所描述的贾府之家庭琐事的话,曹雪芹竟然还要花费十年之久的话,我想以曹雪芹那般聪明的人,一定不好意思在书里公开告诉大家“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这岂不是自揭己短!

所以,《红楼梦》是一部结构精妙、复杂的“文学双面异绣”。它“表面一套,背面一套”,它“笑里藏刀”、“绵里藏针”。不要真的以为,“金陵十二钗”是十二个女子!更不要真的以为《红楼梦》中出场频繁的贵族少女们的原型真的全部都是女性!

脂批中常常提到一个词,叫——正传!什么是“正传”?

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有“道家72变”能力的小说,它的每一个书中人物都没有固定的人物原型,每个书中人物都会分身术、变身术,会时而变成弘时、时而变成弘历,时而又是雍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雪芹”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杂乱无章的。正因为如此,曹雪芹给书中的主要人物都设定了一个主要的人物原型,比如:曹雪芹自己在书中的主要形象就是王熙凤!王熙凤就是曹雪芹在书中的正传!

还不相信?请大家看下文。当然,限于篇幅,我没有将王熙凤是曹雪芹正传的所有证据罗列进来,因为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讲述,曹雪芹“以幻为核心的文学叙事方法”,但是请大家再想想,王熙凤是不是曹雪芹在书中倾注了许多心血进行描述的人物呢?大家对于她的印象的深刻程度,是不是有可能强过宝黛钗呢

但是,请读者注意,虽然王熙凤是曹雪芹的正传,但是这不意味着所有王熙凤的故事都是曹雪芹的故事。我们说,《红楼梦》一定不能简单地照搬人物形象,更不能简单地找原型,王熙凤在书中的形象基本上是作者自己,但很多时候也是“作者亲历亲见的其他人物原型”。这正是《红楼梦》的精妙处之一,——“幻”!

在《红楼梦》整本书中,只有极个别的小说人物是具有固定人物形象的,“北静王水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请大家仔细地、认真地阅读下关于水溶的描写吧,如果说至今我们没有见过“曹雪芹”的画像,没有人了解他的长相、气质和风采如何,那么请看看水溶,这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就是爱新觉罗·弘时的真正形象!

——他“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这正是“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

幻”、“梦”非空,运筹其中

既然“幻”是《红楼梦》之文眼,那么应如何理解并破解它的“幻”局呢?就此,笔者总结曹雪芹的“幻”笔特点如下:

第一,多个人物形象“幻集”于一身。

为不使《红楼梦》的人物原型被轻易识破,从而致其难以流播,曹雪芹将书中诸个人物,都设计为多个历史人物原型的集合体。

以第三回贾宝玉出场为例,脂批云“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妙极”,此处“蠢物”所指当然是贾宝玉,但是“这、那、却”三字说明,在贾宝玉身上至少混合了三个不同的历史人物原型。就笔者理解,贾宝玉的原型主要为:爱新觉罗家族的胤礽、弘时(曹雪芹本人)和弘历。

所谓“集合体”,也正是“钗黛合一”的本质:薛宝钗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并非独立的,她们之间的原型人物经常穿插,恰似一人而已。

第二,尽管每个小说人物形象均对应了数个原型,但是他们都有各自所对应的主要原型。

在脂批中,经常会出现“正传”这个词,而每当这个词汇出现时,读者便可以认为此时的小说人物对应的正是其主要原型。

以第七回送宫花一节的脂批为例:“余问:送花一回,薛姨妈云‘宝丫头不喜这些花儿粉儿的’,则谓是宝钗正传;又主阿凤、惜春一段,则又知是阿凤正传;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之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曹雪芹正是告诉读者,送宫花一节的所有人物形象所对应的都是他们的主要历史人物原型。

在此,笔者要特别提出曹雪芹自己在书中的主要原型,就是那个风风火火、泼辣大胆的“凤丫头”。请看王熙凤出场时的脂批:“另磨新墨,搦锐笔,特独出熙凤一人,未写其形,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脂批此处的“遥见英雄俺”绝非只是批者对《西厢记》曲词的“原文照搬”,这个“俺”其实正是曹雪芹意气扬扬地告诉读者,王熙凤这个“脂粉队中的英雄”正是他本人!更准确说,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主要原型就是曹雪芹自己,也就是弘时。

第三,小说中的叙事也并非独立的,大多由数个历史真事粘连而成。

除了在人物形象上采用了“幻集”的写法,曹雪芹将小说情节也“幻集”在一起,以避免知情者能够轻易地“因事识人”。

在脂批中往往爱使用“一气”这个词,而小说中当且仅当脂批中表示此段为仅有当脂批中表示此段为“一气”写成时,读者才可以理解为此段情节是发生在固定的人物原型身上的。

例如在第十六回,有关贾琏乳母赵妈妈为两个儿子讨事做一段,脂批云:“……几千样细事,如何能顺笔一气清?又将落于死板拮据之乡。故只用琏、凤夫妻二人一问一答,上用赵妪讨情作引,下用蓉、蔷来说事作收,馀者随笔顺写,略一点染,则耀然洞彻矣。此是避难法。”

此处说的正是指,在这一段故事情节中,贾琏、王熙凤并非固定的人物原型,这段叙事是几件历史真事的集合。其中“避难法”之说,亦明晰指出曹雪芹不得已将不同的人物、事迹进行粘连的原因。

同样,在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一节,脂批说,“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有之,一事启两事者有之,未有如此恒河沙数之笔也”,更是直接向读者点透,何谓“一人对应多个原型,一事为多件史实的集合”的“幻人幻事”法。

第四,为配合“幻集一身”的写作手法,曹雪芹采用个别有特点的“标志性字元”来分隔各个人物原型和历史事迹。

如果曹雪芹仅用“钗黛合一”的手法写作,那么相信除了他本人,不会再有第二人能够看懂《红楼梦》。为了提醒读者耳目,曹雪芹往往会使用诸如“时”、“这”、“那”、“方”等特殊字元来暗示出场人物的转换,以示区隔。

而在书中,“时”亦通常指代曹雪芹自己。例如,《红楼梦》开篇即云,此书非为“伤时骂世”所作,但其实“时”指弘时,“世”则借庙号指代雍正,也即曹雪芹写作此书的宗旨恰恰便是“伤弘时遭遇之不幸,骂世宗之不孝不仁”,这也正是著者自称的所谓“瞒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