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恒的旋律——五六十年代经典老电影歌曲赏析(4)

 NGC1952 2017-10-18


前言

 五六十年代很多广为传唱的电影歌曲在影片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歌曲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唱出了人民的心声,为后来中国电影音乐的创作树立了榜样。这些电影歌曲不仅是当时电影音乐的主流,而且成为全国广为传唱的歌曲,推动了新中国的发展,唤起了人民对新生活的信心。

 五六十年代电影歌曲在民族化、时代感上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它借鉴与吸收外来音乐的精华,溶汇民族音乐的营养。特别为表现民族精神,作曲家深入生活,努力创造出让群众喜闻乐唱、易于接受的作品。其中的大部分电影歌曲,至今还仍被传唱,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地道战》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词:任旭东、傅庚辰   曲:傅庚辰   演唱:邓玉华

《地道战》

词:任旭东、傅庚辰   曲:傅庚辰   演唱:中央歌剧舞剧院歌剧团、中国铁路文工团歌舞团

        《地道战》是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影片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是中国电影音乐的经典之作。曲调蕴含着与河北梆子“二六板”的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歌曲自然、流畅,犹如心泉流淌。一首爱的颂歌,荡漾着对伟大领袖至亲至切的热爱之情与无限景仰,浸透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对敌斗争的必胜信心。

        铿锵有力的主题曲《地道战》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愫和青春记忆,犹如乡音般熟稔和亲切,既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也有冀中平原特色。这部作品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乐曲中融入了大量河北民间音乐元素,用了河北梆子里的节奏,很有力量。全曲充满阳刚之气,生动地表现了华北地区农民武装生龙活虎、乐观自信的形象,唱出了“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豪迈斗志,成为中国最具群众性的立意深刻、词曲优美、激人奋进的经典主旋律歌曲。


《地雷战》


《民兵都是英雄汉》

词:佚名   曲:李桐树、李延生   演唱:地雷战剧组主创合唱 

     电影《地雷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1962年的作品,也是当时一部经典的抗战题材教学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赵家庄等附近几个村庄的民兵组成联防,壮大了武装力量。各村民兵联防运用地雷战术,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地雷战也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战中的重要战术之一。

        电影插曲《民兵都是英雄汉》,雄壮有力,斗志昂扬,有强大的号召力,是一首鼓舞斗志的战歌,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因地制宜、出奇制胜的策略。根据地人民创造了多种战法来歼灭或消耗敌人,使日军在中国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红日》

 《谁不说俺家乡好》

词:萧培珩、杨庶正   曲:吕其明   原唱:任桂珍

        1963年电影《红日》是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是一部优秀的军事历史片。它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的故事。

        电影《红日》主题歌《谁不说俺家乡好》以山东民歌为基调,旋律抒情明朗,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唱出了沂蒙地区大好风光和军民鱼水之情,表达了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的“嫦娥一号”月球卫星搭载30首歌曲,第一首就是这支歌。


   
《苦菜花》

《苦菜花开闪金光》

词:集体作词   曲:萧珩   原唱:王音旋

        根据冯德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苦莱花》,1965年摄制并上映。影片描写英雄母亲冯大娘这样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如何锻炼成长为一个有高度阶级觉悟和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战士,使她懂得了对付残暴的阶级敌人,只有拿起枪杆子来进行斗争的真理。

        影片在人物塑造、画面和音乐等方面均充满了乡土气息。歌曲《苦莱花开闪金光》,以流畅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赞颂了胶东人民善良而又不屈的崇高精神,表现了主人公冯大娘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争得祖国自由和民族解放,英勇投身于祖国解放事业的动人故事。曲调昂扬而又富有浓郁的山东地域色彩,是一首深受群众喜爱的经典电影歌曲。       

   

《苗家儿女》


《满山的葡萄红艳艳 》 

词:周民震   曲:黄准   原唱:孙经信、金钟鸣 满山葡萄红艳艳-孙经信金钟鸣 来自图说老电影 03:37

        《苗家儿女》摄制于1958年,主要讲述了苗族青年卡良,在部队获得了战斗英雄的称号,他复员回乡后,发现自己所爱的姑娘已经嫁给了社主任。坏分子乘机破坏他和社主任的关系,但他聪明的识破了坏分子的恶毒用心,领导群众垦荒种田,开采森林,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五六十年代作曲家在创作歌曲时,作曲技法比三四十年代运用的巧妙娴熟,民族风格更加浓厚。电影插曲《满山的葡萄红艳艳》,动情的旋律,空灵飘逸。曲调简单,歌词通俗易懂、自然朴实,直抒胸臆。充满着深情与激情的男女对唱,似深情对话,表达着男女主人公相互间的情爱。


《蚕花姑娘》

 《蚕花姑娘心向党》

词:顾锡东   曲:黄准   演唱:叶彩华、浙江民间歌舞团合唱队

        电影《蚕花姑娘》1963年摄制,根据艾明之长篇小说《浮沉》改编。影片讲述的是蚕乡的养蚕姑娘陶小萍从粗枝大叶、不爱养蚕,到虚心学习、热爱养蚕事业的有趣故事。反映江南农村养蚕人的生产和生活,是一部激励青年人成长进步的经典故事片。

        电影插曲《蚕花姑娘心向党》,是一首抒情歌曲,内容丰富,歌声悠扬,旋律优美动听,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风格。作曲家黄准为了真实地再现影片中的特定情景,把相关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拿过来,使之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于是便呈现出浓郁的江南情调。歌曲充分表达了农民热爱共产党、永远跟党走的无限深情。用沪语演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风靡一时。     

 

《探亲记》


《社会主义放光芒》

词:桑夫、谢添   曲:时乐蒙   演唱:王萍

        电影《探亲记》于1958年出品。菩萨崖是河北某地革命根据地的一个村子,这里成立了高级社,社里的老饲养员田老耕,要去北京探望离别了十几年的儿子——三儿。三儿在北京当了副局长,并改名为田刚。父子终于见面,但老耕却发现田刚并不是三儿。原来,三儿早已牺牲,他的战友田刚一直冒名三儿奉养老耕。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代电影人,魏鹤龄以他深沉、含蓄、质朴、典雅的表演风格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典型艺术形象。魏鹤龄一生演出了40余部话剧和39部电影,以饰演工人、农民、小职员等劳动人民形象见长,擅于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影片《祝福》中,成功地塑造了纯朴、忠厚、勤劳的贫苦农民贺老六的形象。他的表演风格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重在体验、风格独具、功底扎实、形象丰满。

        五六十年代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新时代,人们终于过上了盼望已久的安定和平生活,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山高路长河水清,东风吹来百花香,条条大路通北京,社会主义放光芒。”时乐蒙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民间音乐的沃土之中,他善于将民间传统音调加以选择、变化、丰富、发展,使其为表现新的生活内容而焕发出异彩,获得新的生命力。


《红珊瑚》


《珊瑚颂》  

词:赵忠、钟艺兵、林荫梧、单文   曲:胡士平、王锡仁   原唱:傅丽坤

        《红珊瑚》是1961年上映的中国歌剧电影。讲述的是在第三次国内战争的胜利阶段中,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一起解放沿海岛屿的一段故事,揭示了渔民受压迫,民不聊生的生活。

        主题曲《珊瑚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从歌词表面来看,唱词采用了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手法,既简练,又丰富;既通俗,又高雅。借赞美红珊瑚来赞美渔家女珊妹。《珊瑚颂》作为整部歌剧的灵魂所在,集中体现了珊妹勇敢坚毅,敢于与反动统治斗争的精神,由小及大,表现了人民群众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盼望解放的心情。也深刻反映了人民解放军对人民解放事业怀有无限的忠诚,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