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我长大了,你该离开我了

 龙叔文馆 2017-10-18

 微兴从此惬    悠然不知岁

  NO.075 


走过不长不短的路,遇见或近或疏的人,

经过或浓或淡的事,成就了今日的我,

但愿以后的路,有你一起。



妈妈,我长大了,你该离开我了

文/悠然


纪录片《零零后》第一集《爱的方程式》,讲的是12岁男孩于锡坤的成长。


不到两岁的锡坤曾是幼儿园里年纪最小,也最淘气的孩子。他把同学的鞋子扔到垃圾桶里,把足球一次次向垃圾桶里仍,把整齐的玩具散落一地,把高处的玩具拿下来。



妈妈说他属猴的,爬高上低是他的常态。幼儿园老师说他在探索自我能力。


他精力充沛,好奇心强,老师专门让大家去吃饭时,给他留出一点时间,让他在玩具房大胆探索。


他在家里也进行各种大胆尝试,将面条点燃,又用水泼灭,妈妈对这些行为都保持了极大的耐心,没有指责,没有训斥,鼓励他去尝试。



可是这样一个好奇宝宝,经过十年,却变的一脸的颓废和茫然,眼神里有闪躲。对自己擅长的事情也会胆怯,内心挣扎、痛苦。


问题出在哪里?




 妈妈太过宠爱,对孩子是一种灾难  


锡坤的妈妈,很疼爱锡坤。她对孩子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宽容。孩子需要的时候她都陪在身边。


镜头里,有一段是讲锡坤一年级锡坤入学第一天,锡坤的脸上,没有别的小朋友那样的兴奋和好奇,他是胆怯茫然的,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会帮助我的。”


锡坤向学校走去,她在后面揪着心。锡坤一个回头,她立刻跑过去问孩子需要什么帮助。


镜头回到他幼儿园毕业班里的郊游活动上,轮到他发言时,他拿着话筒说了自己的名字就说不下去了。妈妈走过来,帮着他把话讲完。


妈妈说,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她总是在他身边。确实,锡坤的妈妈帮他解决了所有的困难,也让他更不敢去面度陌生环境和挑战。


刚开学,习惯了妈妈的保护和帮助,锡坤对小学生活很不适应。语文课上,他打着哈欠,眼神茫然,全然不在状态,数学课上,他在叠纸飞机。老师跟他谈话,他的眼神自始至终不跟老师接触。


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写道:有语言障碍或与人无法自由交流的儿童一般缺少强烈的社会感情。造成儿童具有语言障碍的原因是家人过分的宠爱。在这些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之前,他的一切已经被母亲安排得妥妥当当。孩子感觉自己没有说话的必要,因此也就不会与外界进行接触,从而丧失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锡坤的妈妈也知道孩子的独立能力差,一方面她非常希望孩子早点独立,但另一方面她又于心不忍。她说,不知道这个度怎么把握。


她送12岁锡坤参加英语夏令营,希望锻炼他的独立能力。却在电话里指导锡坤该换哪件颜色衣服。


她拼劲全力地帮助孩子,却也同时阻碍了孩子去体验失败,体验战胜困难,体验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12岁的锡坤知道自己长大了,该独立了。但是他又特别喜欢跟妈妈在一起。安全得仿佛回到妈妈的子宫。他也多次跟妈妈说,感想回到小时候,回到妈妈肚子里。


他已经被妈妈保护习惯,想回到最初跟妈妈是一体时的状态。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问锡坤:你长大了,你觉得对妈妈来讲意味着什么呢?

锡坤答:对妈妈意味着要离开我。

妈妈问:谁离开谁?

锡坤再答:你离开我。

妈妈低头默语:我离开你是什么意思。


在这一场母子关系中,妈妈侵入的过多,留给孩子的空间太少。确实,成长意味着孩子的离开。但有的时候,更是家长的自觉离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也该学会渐渐放手。


养育男孩,母亲要自觉退出,让位给爸爸 


短片里,不知何原因,锡坤的父亲自始至终没有露面。


锡坤的妈妈说,锡坤小的时候,为了给锡坤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她们搬到北京郊区。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路程太长,就还在城里。所以有一段时间,对于这个家庭爸爸是缺少的。


而之后的成长中,镜头里也从没出现过爸爸的影子。


养育男孩,父亲的角色非常重要。


3岁前,无论男孩女孩,首先需要依赖的就是妈妈。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无条件的去亲密自己的孩子。一旦进入3岁,孩子有了性别意识,会越来越渴望与异性父母亲密,在约5岁的时候,这一愿望达到顶峰。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



如果此时家长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这一想法,儿子与妈妈保持了无比亲密的关系。那么,孩子就可能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


也就是说,在男孩3岁的时候,父亲一定要及时将男孩与母亲渐渐分离,母亲也要自觉让位给爸爸。让爸爸多承担养育男孩的责任。


男孩子天性喜欢探险和冒险,也更喜欢激烈一些的游戏。在与父亲的游戏中,他能学会男人处事的方法,和情绪表达。对他的青春期成长和个性大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


纪录片里另一个男孩梁昊天在幼儿园里也不合群,敏感内向,适应能力差。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爸爸一直积极参与。


为了培养儿子梁昊天的人际交往能力,爸爸主动约儿子喜欢的同学刘嘉阳一家,常常制造两家人一起出去玩的场景,给孩子制造更多的相处机会。


中考结束,爸爸陪梁昊天从雅安骑行到西藏。让梁昊天体会到耐力和坚持,感受到的努力之后成功的喜悦。梁昊天终于长成了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虽然有时还是有些内向,但是已经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


 学会授权,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在夏令营里,锡坤依然是不合群的。他不愿参加夏令营的集体活动,常常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甚至骗老师说身体不舒服。


同学却叫他,他看电视或玩魔方,不做任何回应。把自己独立于群体之外。



他想放弃变魔术的表演,妈妈赶来劝他,他躺在床上,流着眼泪,内心烦躁,用手捶桌子,但是耐不住妈妈的哀求和哄劝,还是勉强答应。


他说是被妈妈逼的,表演的时候并不顺利,他显得很紧张。表演结束,也没有喜悦和释放感。


很多家长以爱的名义驱使孩子做事,

“宝贝,你好好写作业,妈妈就给你买你最喜欢的那个玩具。“

宝贝,你赶紧写作业,剩下的事情妈妈会帮助你做好的。……”


当我们用“驱使”的方式时,其实我们介入到孩子和他们的生活体验之间,希望减轻他们为自我选择所应承担的后果。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正在做着自我判断,他们可能会因为你的驱使而做出:“我不行”,“最好别人来照顾我”等决定。


学着“授权”,把控制权交给孩子,让他们有掌控自己生活的力量,并能够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其实,犯错不可怕,失败也不可怕,这都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机会。让他们去体验这个过程,要知道,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是成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作者简介:悠然 曾经的媒体人,现全职陪伴两个孩子成长,正面管教实践者。在纷杂的生活间隙,依然有仰望蓝天的憧憬,文字或许是最好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