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水与汉水,“源”来如此

 石鼓春秋 2017-10-19

在中国古人眼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是天之大道,必须尊崇敬畏。能把一条河、一条江或一个地域和天对应起来,必是对其敬仰至极。汉水上游的秦人先民,最早将晴天时夜晚天空呈现的银白色光带称作“汉”,此后“汉”或“云汉”“天汉”成了银河的通用名称。汉水还被秦人称为夏水。有专家认为,汉江被称夏水的这一称呼自先秦一直延续到清代都没有变化。看来,国人从一开始,就把汉水和华夏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西汉水与汉水,“源”来如此

汉江

或许在先秦人眼中,甘肃的西汉水就是汉水,汉中这个地方是汉水的中游,“汉中”才被根据实际称为汉中而没有根据今天的实际被称之为“汉上”。这就涉及到汉水和西汉水与汉源的关系。这方面古书中多有记载,但对其所指地名的所在地多有歧义,如史籍中所提嶓冢山、漾水是陕西的,还是甘肃的呢?因为今天汉水源头宁强县有这两个地名,地处甘肃的西汉水源头同样有这两个地名,而且都有资料记载。正因如此,今天有更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成果颇丰。但有一点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今天的西汉水和汉江在古代就是一条江。

西汉水与汉水,“源”来如此

西汉水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的齐寿山,在陕西省略阳县注入嘉陵江,全长279km。

就专家研究的成果说,我更倾向于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周宏伟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今嘉陵江上游诸水在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水系变迁。汉以前,今嘉陵江上游诸水本是古汉水的上游,由于河道壅塞,在今陕西略阳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间湖泊“天池大泽”。公元前186年的武都道大地震,震中约在今陕西略阳、宁强一带,造成今陕西宁强汉王山一带发生巨大山体滑坡,滑坡阻断古汉水,并在古汉水上游形成规模极为巨大的堰塞湖。至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夺古潜水(历史上把嘉陵江又称潜水)河道下泄,又在龙门山以北的阳平关谷地形成新的“大泽”。随着堰塞湖、“天池大泽”和龙门山以北“大泽”的相继消失,到约8世纪,嘉陵江“袭夺”古汉水上游的历史过程完成。古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不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而是大地震导致河道堵塞后堰塞湖水发生溢流侵蚀的结果。《辞海》中有六朝地震将西汉水阻断的词条,支持了这一观点。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人们对这一地质现象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西汉水与汉水,“源”来如此

穿过四川南充的嘉陵江。西汉水是嘉陵江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支流,是嘉陵江泥沙的主要来源。

实际情况是,到目前为止,这里仍是中国的主要断裂带、地震活跃区。认同这一观点,可以更好地解释古书上对汉江源头的描述,可以更好地说明为什么当地人把嶓冢山的金牛洞认为是汉江源头以及汉中地名来源的传说。在古时候,汉中盆地就是一个好地方,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突然有一天,从盆地中间冒出一条小黑龙,带出来一个深不见底的海眼,祸害百姓。后来人们合力把小黑龙杀死,并铸了一口巨大的钟镇住海眼。由于海眼周围的地很软,钟陷了进去,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陷钟”,久而久之,叫成它的谐音“汉中”了。从喀斯特地貌结构来看,这一传说和金牛洞出水都是有可能的。

西汉水与汉水,“源”来如此

西汉水

《甘肃省志》有西汉水在地质年代上曾是汉江源头,后来被袭夺为嘉陵江上游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勘查宝成铁路略阳和宁强段地形时,专家们找到了一段古河道遗迹。该古河道是西汉水与汉水的连接河道,据史学家和地质学家分析推测,西汉水在地质年代上应是汉水的源头。这又与《水经》的记载完全吻合。还有专家据此认为:从地图上看,西汉水南下注入嘉陵江的河道,与现在汉水上游的河道相距20多公里。且有故河道相连,只要筑坝清障即可使西汉水复流入汉江水。让西汉水认祖归宗,可以根据四川、陕南、湖北的降雨量,调节嘉陵江和汉水的流量,避免两江洪灾和旱灾;增加由湖北丹江口汉水分流北调的水流量;可恢复汉中到武汉的航运;必要时还可以引汉济渭以济黄。关于这一想法,在1957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就设想过一个方案,也恰好和陕西正在做的引嘉入汉规划不谋而合。从文化意义上说,这两个方案都是让西汉水认祖归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