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45分钟课堂学习,为什么孩子成绩差距这么大!做好这几件事,成绩至少提高30分!

 天魔星wmf0cem7 2017-10-19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困惑:“我的孩子学习挺努力的,可是,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我不禁反问:“你的孩子会听课吗?”他们开始笑,在他们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孩子的脑子笨才是关键。

可是,我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上课时孩子不会听课。有一项对中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听课效果越好,所学功课的成绩越好;听课效果差,则成绩也比较差。

每节课虽然都是45分钟,但是学生是否会利用,效果大不一样。利用得好,45分钟里可以加进5分钟、10分钟。相反,如果用得不好,45分钟里就得减去5分钟、10分钟。再说,学生上课听课不仅要获取知识,还要学习老师的思维方法,锻炼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上的45分钟如何利用,大有学问。


今天,小简老师分享的这篇文章作者,从六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她是如何利用课堂45分钟的,一起来看看吧!


一、跟着老师的思路跑

如果你问我,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课堂。毫不夸张的说,抓住课堂45分钟,胜过独自苦学10天,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没有比听课能带来更多的收获了。


我周围有很多同学,并不重视课堂,或者说,并不会听课。


有的注意力难以高度集中,开始还听的好好的,慢慢的思绪就不知道飘到哪儿去了,同学之间讨论的时候他的眼神都在飘荡;

有的完全受兴趣支配,这门课我喜欢我就热情高涨,不喜欢我就做别科的作业,也不管老师说些什么;

有的同学一直在埋头苦记,充当老师的小秘书,根本不跟着老师的节奏走;

还有的同学上课看课外书,趴桌子睡觉,下课又问同学借笔记,疯狂的补课。


这些学习行为都在跟着自己的心情走,太随性了!既然是上课,既然每个人都想学出个样子来,就要逼迫自己改掉这些习惯。


要抓住课堂,首先就要改掉这些不好的听课习惯,从内心深处重视课堂。这些不好的习惯短期内也许并不能影响什么,但是长期和老师脱轨,你就会发现无论课后怎么弥补,都补不上了,成绩越来越差,你就会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与其造成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如一开始就努力跟上老师的节奏。老师上课讲的都是重点中的重点,如果你不能把握这些知识,就相当于一株小树苗失去了养分,无论怎么努力都长不高。


有的同学说,我十分重视课上的时间,每节课我都高度集中,很少有梦游的状态出现。这样算会听课吗?非也非也。课堂,是老师和我们的课堂,我们要和老师进行互动,才能有所收获。以前,我很爱自己思考问题,听课遇到不懂的地方,总是急于马上弄懂。可是当我还在继续思考问题的时候,老师已经继续往下讲了。所以下面的内容我就根本没有听进去,只能下课后自己去想。这样做让我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常常劳而无功。


后来,我改变做法,遇到不明白的先做上记号,继续听课,有时候会在听课中茅塞顿开,有时候老师讲的内容也会给我启发。如果仍未弄懂,就课后思考,课后钻研仍无法解决,再和同学讨论或者是请教老师,直到弄懂为止。总之,上课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不能只顾着做自己的事情,顾此失彼。


四十五分钟的课程全程高度集中,我很难做到,所以我会有选择的听课。过去我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听听都懂,可课后做习题时又抓不住要点。后来我找到了原因,原来自己上课看似认真,却没有抓到要点,没有领会老师某些话的深刻含意。其实,老师们都会慢慢引导你由浅入深,要跟着老师一起思考,才能抓住重点。


所以,上课不能光带着耳朵听讲,更要带着脑子,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转。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会积极思考老师问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什么?我要如何回答?再将我的答案与老师的回答做对比,哪些要点我没有想到?为什么老师会从这个角度出发?每次我都会跟着老师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一步了。观察老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变化也是抓重点的好办法。当老师说“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这样的话语时,我就格外的认真,这意味着老师接下来要说的不是重点就是易错点。


老师上课没有强调的内容,基本都是一些非本质性的表面材料,课后基本我扫一眼就过去了,老师上课补充的内容,课本上没有,这些我会认真记录下来,结合老师强调的内容重点复习。课堂上不仅仅要听知识,有时候老师还会分享学习的方法,我有很多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都是从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总结而来的,真是不小的收获。


老师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解不同层次的内容,有时候就不会按照课本的顺序来。一般来说,老师讲的都要听,但是我更侧重于听我最想要听的重点内容。一般来说,一节课下来,最重要的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式等推导过程和例题讲解,尤其是我在预习的时候没有弄明白搞清楚的问题,其次是老师补充的内容需要记录在笔记上。除了这两个之外,要注意听老师提醒大家容易混淆和出错的地方,即使这个知识点我已经掌握了我也在旁边做个标记,做题的时候提醒自己犯错点。


抓住课堂这四十五分钟,原本凌乱的知识点在我的脑海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框架,那些隐隐约约并不懂的知识也会在老师的讲解下浮出水面。虽然全程高度集中会很辛苦会很累,但是我会感受到收获的乐趣和豁然开朗的喜悦,心里就会觉得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二、积极参与 主动思考

一直以来,上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我们在听,我们好像一个个粮仓,等着老师运送粮食给我们填满。我就是个上课非常安静的学生,老师提问的时候从来不举手发言,有时候是害怕问出来的问题被嘲笑,有时候是压根不知道问什么。老师说参与同学间互动讨论的时候,我们两三句就讨论完了,剩下的时间都在说闲话。这样被动的听课状态,走神、溜号的状况层出不穷,始终没有参与感。课堂,仿佛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


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为我们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是老师也只是起到启发我们思考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参与进来,积极主动的思考,死记硬背老师讲课的内容,上课又有什么用呢? 为了能够督促自己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试着开始参与到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对老师的每一个提问,都积极思考,表达想法,每一次课堂讨论,都认真参加,每一次演示实验,都仔细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不要小瞧这一点点的变化,他把我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拉到主动学习的状态中。为了能够参与课堂讨论,不至于问到我的时候什么都说不出,我必须提前准备好需要讨论的题目,对教材上的知识点也必须提前预习好。在同学讨论的时候,我也能发现自己的思路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异,能够根据一个知识点发散开来。有了参与感,原本需要老师灌输的知识都是我自己讨论出来、思考出来的,知识掌握的牢固而且非常有成就感,学习热情都高涨了好几个度。


有了这样的改变之后,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都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找答案,力争要走在老师的前面。之后,再与老师的答案核对,就算自己想不出或者是答案错了也没关系,心里就记住这个思路是不对的,以后做题就会直接按照正确的思路走。如果老师没有提问,我就会想老师这么讲的意图是什么,他在陈述一件事还是说明一种现象,是在引导我们思考还是在下定结论,是在探讨某个问题还是在提出某种疑问。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你会发现,课堂好充实,你都没有时间溜号了。


我一直在重点班里,重点班有个特点,就是课堂上很少有人提问,这给我这样脑筋不灵活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每当老师问:“还有问题吗?”“懂了吗?”全班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举手,我根本不好意思举手问,生怕自己问出了没水平的问题被同学嘲笑。不懂的问题积攒多了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了。有次上课,老师又问“都懂了吗?”,我鼓起勇气站起来跟老师说我哪里还不明白,老师便更加详细的讲解了一遍。虽然弄懂了一个问题,但是坐下之后心里还是觉得别扭,暗自想,同学们会不会觉得我太蠢啊,是不是全班只有我一个人不会啊。直到下课之后,有个同学跟我说,幸好你问了那个问题不然我还不明白呢!我才发现,原来很多人和我一样,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敢提问题。卸掉了这个心理包袱,以后上课我再也不懂装懂了,有问题,就大胆的问。


试着去提出问题,这也是思考的过程。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画面是,老师讲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每一个部分同学们都是肯定的嗯嗯声,有时候这是听懂之后的肯定反应,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这是一种随声附和,虽然嘴上说嗯,但是脑子根本没有转。这样课堂的效果怎么会好呢?我要把嗯!变成嗯?,知道表面的意思再去问一句,探究深层次的意思,不要轻易的说“我懂了”。


例如,语文课上,老师教我们“移就”这种修辞方法,老师说:“移就即是把本来只修饰某种事物的词临时移饰与它相关的事物。”还举了一个例子:“怒发冲冠”,说明其中“怒”本是修饰人的,这里移来修饰与人相关的头发,这就叫“移就”。于是我就想:这里的“怒”是否可以不看“发”修饰语,而看成被修饰的中心词,让“发上冲冠”作“怒”的补语呢?即使是“愤怒的头发”,又是否可以理解为拟人化的写法呢?总之,为了让自己继续思考下去,老师说什么,都再问一句,变“嗯!”为“嗯?”。


课堂是老师和我们的课堂,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让被动听课的课堂变成主动学习的殿堂。


三、课堂上的“休息时间”

我们学校的课程安排是每天八节课,其中两节课是自习课,所以一天我们要听六节课。作为好学生的我当然是全神贯注的听课,生怕落下老师说的一个字。可这样别说六节课了,一节课下来我就觉得脑容量不够。上午的课程还能坚持,下午的课程已经控制不住的走神。我时刻的提醒自己要认真听课,但是经常就是眼睛睁的老大,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看似在认真听讲,实则一句话也没听进去。


书上说,人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的保持专注,会间歇性的加强或者减弱。既然保持四十五分钟高度集中对我来说是有些困难的事情,我能不能在课上抽时间让大脑放松下,而又不影响听课效果呢?于是,我在上课时就留心观察,寻找那些能够“休息”的时间。


我发现,刚开始上课时,老师通常都会先回顾上节课所讲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都比较简单,也是课后复习过的,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跟着老师的话简单的翻翻课本,没必要听的太认真。接下来老师会由简单的例子引入新内容,这部分也有很多是预习时候就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也比较简单,我也可以稍微放松下。而接下来老师会开始详细的分析推导过程,或者是讲解内容,这才是一节课中的精华所在,这个时候我就会集中精力听课,并认真做笔记。


由此,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课程的精华都在后半段,而我之前都是前半段精神饱满,后半段已经很累了。于是,我调换了注意力,前半段课程可以适当的放松下,后半段课程就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


有些老师会照顾到同学们的听课精力,会在一节课中间穿插不同教学方式,让我们的学习松弛有度。比如讲了很久的理论知识,就安排同学们进行讨论,或者播放演示实验,或者开开玩笑活跃课堂气氛,这个时候我都跟着老师的节奏稍微放松一下,避免听课太疲劳。这明明是好事,但是有时候,没有控制好注意力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拿我的例子来说吧,当老师已经停止实验操作,开始讲授新内容的时候,我的注意力还停留在做完的实验上,还在想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等我回过神来,老师对实验发生的疑难问题和实验的总结都已经说完了。有时候课上发生了一些有意思的插曲,我也会回味很久。放松当然是好事儿,但是放松时间长了,再次进入到学习状态就变成很困难的事情。不能马上从松弛的状态中紧张起来,很快的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也让我遗漏掉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


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很难,注意力能及时转换也很难。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去熟悉每个老师上课的节奏,并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集中的时候集中。自从找到了这些课堂上的空隙时间,我的大脑得到了适当的放松,听课效率也比之前更高了。


四、不做老师的秘书长

曾经,我是个抄笔记狂人,老师讲的内容我都一一记在本子上,丝毫没有遗漏,很长一段时间,这样“完美无缺”的笔记读让我感到很安慰,仿佛记得多就学的多,就会比其他同学强一点。同桌打趣的称我是老师的秘书长。


高三内容很多,有时候老师一节课能写两面黑板,我盯着黑板抄,根本没办法顾及老师说些什么。上课的时间都忙着记笔记,课下再去钻研笔记的内容,有时候竟然连自己写的东西都看不懂。更多时间我都好像在做听力训练,老师说什么我都只是机械的记下来,没有时间去思考,一堂课下来能记住的寥寥无几。这样狂抄笔记,不仅让我没空听讲,也没有对我的学习产生任何帮助,我下定决心,再也不做老师的秘书长!


我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还给了听讲,老师讲例题的时候,我先抄题,先听老师的思路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如何审题、分析题、又是怎么样把题目与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解题的。我听完了这些内容,再把重要的步骤记在笔记上。这样,课后复习的时候,就算没有记录下来中间的步骤,我也能通过重要的步骤自己推导,从而把题解出。久而久之,这样的思路和方法就由老师的变成了我自己的,做题便得心应手,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并不是以前抄例题能够做到的。


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我的笔记内容减少了大半。预习的时候就已经弄懂的内容不记,上课的时候容易理解的内容不记,复杂的实验过程和推导过程只记录关键步骤。因为复习的时候都是书本和笔记相结合来看的,所以书上有的内容我也不记。


如此下来我的笔记上都记了哪些内容呢?老师补充的内容一定要记,这些补充的内容会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对做题也会有帮助;简便的解题思路要记,课本上的例题往往为了利用相关的定理所以会变得复杂,课上老师会提供更加简便的方法,把这些方法记录下来,以后碰到相似的题型时可以快速解答,如果老师讲课的速度比较快,没有足够的时间记笔记的话,我就先集中精力听讲,重要的步骤可以做个标记或者只写公式不写文字,听懂了之后再根据这些记号去补充就好了;听课之后依然不懂的地方要记,以便课后和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请教;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和易错点,要格外标记上,方便考前复习。


当然,每个学科的特点不一样,笔记也不会千篇一律,要充分体现各个学科的特点。语文笔记,我通常会记录一些不认识的字词、难以理解的成语、易混淆的字和多音字等,有时候碰到文字优美的段落,也会摘抄上去;英语的例句和重点单词我都在书中标记,笔记上只记语法和相近词组辨析;数理化主要记录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等;政史地则着重记录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或者是老师总结的答题架构,以便加深理解,加强记忆。


曾经一味的抄笔记虽然给我带来了所谓的安全感,但是实际上是对学习没有帮助的,机械的抄笔记占用了大量本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得不偿失。笔记,并不是要全面、好看才是好的,能够帮助你记忆、总结知识的笔记才是好笔记。直到我把笔记“减肥”之后,我才第一次感到,笔记不再是我的听课负担,而是为我所用。


五、当堂知识当堂消化

认真听课、做笔记,这些只是辅助我们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这些知识只有我们自己消化理解了,才有价值。上课没听懂,课后再复习,这不是我们一贯的学习套路吗?就是这样的常规学习方法,让我有了“等课后再复习”的心理。


老师刚才讲的重点我还没有理解透彻,没关系,等到课后再看;刚才溜号了笔记忘了记,没关系,等课后向同学借笔记抄;上了一节课回想不起来老师讲了什么,没关系,反正还要课后复习嘛,到时候再看好了。因为这种“等课后再复习”的心理,明明可以课上完成的事情被安排到了课后,上课的时候放松,把所有的精力都攒到课后,这样加班加点的补习,第二天精神就不好,听课质量就更不好,如此恶性循成绩怎么会好。


为了改掉这样依赖课后的心理,我把课后安排表写的满满的,潜意识里告诫自己,我已经没有课后时间了,当堂的知识必须当堂消化。这样一来,心理上就有了紧迫感和压力感,听讲的时候大脑就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老师讲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想到哪里。


老师留给同学们的思考时间,我也一改往日拖沓的状态,积极寻找解题办法;为了节省课后复习的时间,我会利用老师写板书的间隙,迅速回忆一遍刚讲的知识,加深记忆。


老师刚讲完例题会给同学们一些时间做练习题,我做完老师布置的练习题之后,如果有时间我会做练习册里相关的习题,帮助自己快速巩固知识点。每节课要结束的时候,老师都会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往常这个时候我都坐等下课了,哪儿还有心思听老师说话呢?现在我会留心听老师的总结,在心里跟着老师一起总结,遗忘的部分就在心里再默念一遍,把刚才分散的内容又一次整合到一起,让我对所有的内容有个全面的把握。这样一节课听下来,很多知识点我已经重复记忆两三遍了,课后我只需要简单的补充下遗忘的知识点就可以了,做起习题来也顺畅很多。


课上抓住一切时间去吸收,去巩固,这让我的听课效率提高了不少。但慢慢的我发现,当时虽然记得住,听的明白,可过了几节课之后,明明上课记得很牢固的知识点,又回想不起来了,上午还明白的例题,下午解答到一半就行不通了。到了晚上复习的时候,还是要去翻课本,重新看一遍习题,努力回忆一遍课上的内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原来由于我没有及时的总结,那些知识点太过于零散了,我抓不住他们之间的联系,所以就只能记住一半,忘掉一半了。


课上四十五分钟时间很宝贵,你的思路要紧跟着老师跑,很难空出时间让你去总结。下课十分钟,这个时候你脑子里所有的知识都是最新鲜的,也是你记忆最清晰的时候,利用这个时间进行总结再好不过了。所以,在老师下课之后,我会利用两分钟的时间,在脑子里快速的把当堂的内容过一遍。回顾下这节课从头到尾的过程,主要的内容有哪些,老师是如何引入问题的,怎么分析,最后得到怎样的结论,都做了哪些题目等,想不起来的就参照书本和笔记。只有在自己总结之后,这些知识要点才被纳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架构中,成为自己的知识。


对于课上没有听懂的遗留问题,我会趁着知识还热乎,利用下课时间立马解决,不会拖延到下午或者晚上。试想一下,如果你每节课的问题都不及时解决,问题就会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会占用多少课后时间啊。当堂知识当堂消化,让我课上紧张高效,课后也有充分的时间去加强巩固。


六、习题讲评课到底有没有用?

在所有的课程中,最轻松的要数习题讲评课了,尤其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习题讲评课就像是老师赠送的时间,不占用自习,也不是正式的课堂。习题讲评课上,认真听课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我想在绝大部分同学的眼里,习题讲评课听与不听都一个样。习题讲评课到底有没有用?怎么才能让习题讲评课发挥最大的功效呢?


我一度认为习题讲评课就是浪费时间,反正题目自己都会做了,为什么还要抽出一节课的时间听老师再讲一遍呢?所以很多个习题讲评课,我都在做自己的事情。让我对习题讲评课重视起来源于一场考试。其中有道题目正面求解非常麻烦,在考场上浪费了我大量的时间,考试后我跟同学们抱怨说,这题目太复杂了,同学回答说:“老师在习题课上讲过这类题目的简单算法啊,你用反证法几步就解决了。”我听了之后非常后悔,因为我没有认真听过,根本想不起来老师还说过简单算法。从此,每节习题讲评课,我都认真对待。


开始听课了才明白,为什么在时间如此紧张的高三,老师们也硬是要拿出一节课来讲解习题。高三的我们都混战在题海中,而老师们也与我们并肩作战。习题课上的大多数题型都是老师根据高考大纲,总结出的一些重点的、典型的例题。老师们不仅仅是讲解题目本身的解题过程和方法,还会根据一道题目拓展到一个类型的题目,进行适当的知识迁移和联想,帮助我们举一反三,攻克难题。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认真的记录老师所强调的重点题型和我不熟悉的解题思路,并总结一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或者是分析问题的角度。


在老师讲评习题的时候,我会把自己做题的思路和老师的进行对比,这道题目我没有做出来,是在哪出现偏差就一目了然了,为什么老师会想到而我想不到呢?是因为有遗忘的知识点还是因为知识点之间不能很好的联系?我听习题讲评课并不仅仅是为了答案,更多的是为了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发现掌握知识的漏洞。通过认真听讲评课,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和方法,比我自己摸索要高效多了,尤其是到高三后半段,习题课就尤其的重要,老师们把练习册中的精华都挑选出来,全部题目直击高考,我们都称他为“高考押题课”,你说,这样重要的课程,你能不听吗?


老师的课程内容是针对所有同学的,当然在讲评课上会有一些我非常熟悉的类型。所以这个时候我会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听。如果说这节课是讲解已经做过的习题,我会在课前再翻看一遍,把有问题的题目标记出来,上课的时候重点听。如果是当堂发下来的题目,我会提前开始做,比老师快一道题,一边做一边听老师的讲解,如果老师的解题方法和我是一样的,那么我就不听了,继续往下做题,如果老师的解题方法和自己不一样,我就停下来认真听,并认真记录解题方法。这样时而听时而不听,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始终保持在兴奋的状态,不至于听着听着就烦了。


习题讲评课到底什么时候该听,什么不该听,完全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时间和具体的学习状况来看,如果这节课,老师都是讲的基础题目,而你对自己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有信心,那么你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其他的事情。一节课的时间,做什么收获最大还是取决于你自己。对于我来说,平日里的习题讲评课就是阶段性的总结课,考试前的习题讲评课就是拔高押题课,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一定是跟着老师的步调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