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山湖畔又见千年古城台儿庄

 微湖渔夫 2017-10-19

微山湖畔又见千年古城台儿庄(上)

/王密

 

台儿庄,雾一样的城市,半山含梦,抖落一簇簇春色。台儿庄,水一样的城市,云涛拍岸,溅起一粒粒珍珠。船行大运河上,忘却了躁动与疲倦。三月的暖风夹着桃花香味沁入心脾,直叫人沉沦欲醉。仿佛是谪自青霄的仙子,又似远古走来的美人,笑语摇曳,流眄含情。啊,这就是传说中的台儿庄吗?不见了古战场上的浓烟烈火,有的只是说不尽的太平盛世、安乐祥和。

 

(一)万年流淌的运河水

 

这运河水从何而来,又要流向哪里去?北魏时代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给了我们答案。《水经·沭水注》云:“柤水出于楚之柤地……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偪阳县,西北有柤水沟,去偪阳八十里。’东南流,经傅阳县故城东北……柤水又东南,乱于沂而注于沭,谓之柤口。”

柤水算的上是台儿庄段运河的前生了。她发源于白茅山下的玉华泉(今称周营沙河),东南行八十里,在傅阳县故城(在今张山子镇侯塘村)东北巨梁桥(在今涧头集镇西北)一带折向东流,与今运河河道基本吻合。柤水下游流至邳州后继续东流,过新沂,乱于沂而注于沭,河口在今沭阳西。

北宋时,柤水成为利国铁矿外运的专用河道,称为“运铁河”。铜山县利国镇自古就盛产铁矿。西汉时期开始在此采矿冶铁,并设立铁官。唐朝时定名为“秋丘冶”。北宋时代,开始了以煤代木的燃料革命之后,黄河流域的铁冶业免于既倒,秋丘冶也一跃成为全国四大炼铁基地之一,并改称“利国监”,意在利国利民,专司采矿冶铁,锻造兵器。

传说宋将狄青在利国锻造盔甲时,为了将利国铁矿石搬出去,便开挖了一条通往泗水的石龙河,时称“运铁沟”。运铁沟取自马刨泉水。该泉发源于柳泉镇东官路村,北经利国,入微山湖。《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九》云:“盘马山,(徐)州东北九十里……宋置利国监于山下。其阳有运铁河,元人建利国监桥于其上。又有铜山,在州东北八十里,旧尝产铜也。”、“(徐)州东北九十里有运铁河,宋所凿也”,即此。

待到苏轼经营徐州时,打破了地区封锁,自利国向东修筑了通往柤水的运铁路,变柤水为“运铁河”,从而疏通了矿石和生铁销路。台徐一带古属彭城郡,从此柤水也便改称为“彭河”了。

彭河又称“中心沟”。《兖州府志·山水志》云:“彭河,一名中心沟,在县东南五十里巨梁桥下,源出白茅山之玉华泉,东受众水流为彭河。又东汇氶水入泇,即土人所谓运铁河也。”

 

(二)万历开泇

 

京杭大运河原流经鱼台、沛县等地,在徐州汇入黄河后,复出邳州而南。明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雨汛来临,黄河大堤决口,洪水泛滥,沛县茶城淤塞,在邳州的2000余艘漕船无法启航。两年后,黄河再次决口于邳州,损坏粮船数千艘,淹没漕粮40万石,运粮士卒死亡数以千计。由于借黄河作运道的风险很大,所以御史大夫翁大立提出了开挖泇河的建议。翁大立提出开泇河的建议路线是自夏镇南马家桥东过微山湖,逾葛墟岭而南经侯家湾、梁城至泇口镇,又涉周柳、哈鳗诸湖达邳州直河口交汇黄河,全长260里,可避开330里的黄河运道,且比走黄河缩短70余里距离。但工程浩大艰巨,微山诸湖中不宜作堤,梁城、侯家湾、葛墟岭一带连绵几十里的坚石硬地难以开凿,所以开挖泇河的建议屡遭反对。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雨潦大作,决于汶上,灌徐沛,溃漕堤二百里”,总河尚书舒应龙挑徐州北境韩庄中心沟,凿山划石,通彭河水道入黄河,是为韩庄支渠。支渠开工于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十日,告成于同年五月十六日。其形胜,“自韩庄至彭河长六千六百余丈,凡四十里……筑堤自李家石桥至万家庄,两岸共八千四百六十丈”(《韩庄新河记》)。由于韩庄支渠未能通漕,故同年复开韩庄新河,九月戊戌成。韩庄新河上接南阳新河,下通中运河,与黄河运道并存。

韩庄新河河身窄浅,不能行船。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总河都御史刘东星沿其河道,开挖万庄、顿庄、侯迁等处,泇流畅通。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秋,总河都御史刘东星与夏镇分司梅守相疏浚韩庄支河,加深加宽,“浅则深之,狭则广之,并凿侯家湾、梁城通泇河,使可行舟。以水溢暂缓”。次年,刘东星主持泇河开宽、加深工程,以求通航。但“以地多沙石,工艰未就”。又次年春,刘东星继续主持开浚,并在运河上建有巨梁桥石闸和德胜、万年、万家庄草闸。但是,河身尚浅,大船难以通行。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淫雨水涨,(黄)河决黄庄,入昭阳湖,穿李家口逆行,从镇口出”。为了避免黄河水横冲直闯的危险,总河侍郎李化龙等主张继续大开泇河。次年(1604年),由李化龙主持,自夏镇李家口引水,经南阳新河之韩庄湖口向东,出梁城、万庄、台儿庄等地,下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开浚260里,“尽避黄河之险”,并在泇运河上游自西向东依次建设了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8座斗门式船闸,各闸开挖越河一道,以备泄洪和蓄水,利于通航。

“是年,李化龙丁忧,由总河侍郎曹时聘终其事。”至此,台儿庄运河全线畅通,“粮艘经由泇者达三分之二”。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通过泇河的粮船达7700余只。此后,每年三月开泇河坝,由直河口进;九月开召公坝入黄河,粮船和官民商船皆以此时为准。“时至夏秋,帆樯上下,洵巨观也”。于是,台儿庄运河成为当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交通命脉。《山东军兴纪略》云:“南漕由江淮达运,连樯北上,岁逾千艘。江南徐海、邳(州)、宿(迁),山东郯(城)、兰(山)、滕(县)、峄(县)之民,随漕逐沫及游手好闲挽舟佣食者累数十万。”

万历三十四年(1608年),扬州道在台儿庄设立巡检司,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260余里之河务,兼理地方社会治安。《明史·地理志》云:“又东南有台庄巡检司,万历三十四年置。”继之设县丞署、守备署,人口多至数万,成为峄县40集镇之首。崇祯十二年(1639年),扬州道在台儿庄东南运河北岸黄林庄立河防碑一座,始有“台儿庄”之称。

 

(三)黄帝故国和黄帝陵

 

柤水者,祖水也。她不仅是台儿庄段运河的前身,更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经营与安息的地方。

作为华夏民族的伟大领袖,几千年来,人们对他膜拜至诚,乃至于今无人不称“黄帝子孙”,神州大地广修庙宇碑冢。祭祀之盛,千古唯此。陕西桥山黄帝陵固显于世,新郑黄帝故里也不甘示弱,其实都饱含着对祖先敬意的一腔热血和无比虔诚之心。在祖水流经的台儿庄,自然也有可观的黄帝传说与遗迹,这便是流传于黄邱山套的黄帝故国和黄帝陵。

根据《史记》等古籍记载,黄帝建都于涿鹿之野,简称“涿鹿”。其郡望所在,先秦古籍《世本》曰:“涿鹿在彭城。”历代支持者主要有:(1)《汉书·刑法志·注》:“郑氏曰:涿鹿在彭城南。”;(2)《后汉书·注》:“宋衷云:涿鹿在彭城南。”;(3)《晋太康地里记》曰:“阪泉,涿鹿,盖当如《世本》说,谓在彭城为是。”;(4)《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5)《世本》张澍稡集补注本:“《路史》引云:涿鹿在彭城东,有阪泉,宋注南字误。”现代古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力主此说。

黄帝建都涿鹿之野乃是历史定论,而古籍中对其方位的说法,只有彭城和河北涿鹿两种持论。彭城说源出先秦古籍《世本》,是当时唯一也是已知最早关于涿鹿方位的明确记载(河北涿鹿县建置于汉代,得名于境内的涿鹿山)。昔者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遂以之为都。涿鹿之野,意为“独山山麓的荒野”。已故著名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认为“涿鹿就是独鹿,也就是在独山之鹿(麓)”。独山又称小独山、独山子,在台儿庄区黄丘山套龙泉发源处,古属彭城郡傅阳县。《兖州府志·山水志》曰:“(黄丘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黄帝寿丘在其山北,其下龙泉出焉,经黄丘北流,入于新河。《路史》‘黄帝都彭城’,此地隶徐疑是。”明本《峄县志》曰:“(黄邱山)县南六十里。《路史》曰:‘黄帝都彭城,寿邱在此山北’。山下有泉……土人称为神泉(笔者案:光绪三十年本校正为“即龙泉”)”。

黄帝陵俗称“黄丘”,在小蝎子山北,与黄帝故都涿鹿之野隔水(龙泉)相望。光绪三十年本《峄县志·山川志》曰:“(峄县)又南六十三里曰黄邱山(亦名羊蹄山)。山广袤十余里,层峦重巘,迢迢南去,不见其尾,世所谓‘十八黄邱’也。其阴平冈,有冢数十,相传为黄帝陵。”,光绪三十年本《峄县志·古迹考》复曰:“(黄丘)在黄丘山北,巍然一大冢,名曰‘黄丘’,黄帝陵也。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嘉靖间始毁。”,《山东通志》云:“黄帝陵在枣庄。”。

1012年,宋真宗尊黄帝为赵家始祖,在法定了曲阜寿丘黄帝故里后,仍然念念不忘彭城黄丘黄帝陵。不仅树碑禁樵采,而且还安置了守陵户,他们的后人即今黄邱村的村民。到明朝嘉靖年间,黄丘黄陵始毁。

 

(四)国家级文化遗产——偪阳故城

 

上古,台儿庄是偪阳的国土,始置傅阳县。“傅”、“偪”相通。

偪阳妘姓,子爵,为春秋124国中有爵有姓的诸侯国之一。其始封君是祝融之孙,陆终第四子求言。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是为祝融。偪阳国为陆终(吴回之子)第四子求言的封地。

偪阳城位于张山子镇侯塘村东南,东滨龙河,南靠土山。《峄县志·古迹考》载:“偪阳城在运河南,即左氏所谓‘城小而固’者也。城周十余里,中据土门,外建大门,东门外高冢累累,则传为偪阳君墓地。”考古调查时测量,偪阳城周长3293米,有“九里单八步”之说。南北长,东西短,大致呈长方形。城北墙基较高,为清咸丰年间当地人为避兵乱修偪阳圩时依墙增筑。现城北轮廓依稀可见,城墙最高处尚突出地面4-5米,底宽20余米,顶宽8-10米。城址高出地表1-2米不等,南北各1门,东西各2门,有道路分别通向城门。城内有米山,是春秋时偪阳国宫室所在。据《峄县志》记载:“偪阳城,县南五十里,城周九里,基址宏阔。土人往往得古砖,坚如金石,琢为砚,尤良。”

周灵公九年(鲁襄公十年,563 B.C.)四月,晋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鲁襄公、宋公、卫侯、曹伯、薛伯、杞伯、莒子、邾子、滕子、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王寿梦于柤(在今峄城区阴平镇),遂结为盟国,以图霸业。

在齐鲁各国与楚国之间,横亘着偪阳国,它与楚国同为祝融八姓之后,不仅结交楚国,挡东方各国伐楚道路,而且把持着柤水走廊,使吴国的发源地、战略要冲柤成为一块飞地,这对于野心勃勃的吴王寿梦(585B.C.~561B.C.在位)来说,也如骨鲠在喉。因此,晋军便率鲁、曹、邾四国军队共讨偪阳。

四月初九日,四国联军进围偪阳。五月初八偪阳子妘豹只得率群臣投降。期间,孔子之父叔梁纥曾力举千钧城门,救出将要被困于城内的诸侯联军。

四国的军队联合攻城,共费时29天。偪阳虽小,但它独抗晋鲁大国,坚守了近一个月,其艰苦顽强、英勇奋战的精神,令人钦佩。《谷梁传》云:“齐桓之霸,灭谭,灭遂,降鄣,迁阳;晋文之霸,执曹伯,逐卫侯;悼公之霸,灭偪阳。”足见偪阳之战的历史地位。

偪阳国灭亡后,因宋国的大夫向戌当初助晋彭城解围有功,晋悼公便想把偪阳国这块地方送给向戌,作为他的封地。向戌坚辞不受,曰:“若专赐臣,是臣兴诸侯以自封也,其罪何大焉?敢以死请。”最后,晋悼公把偪阳送给了宋公。随后,晋悼公将偪阳子妘豹贬为庶人,除选其族人之贤者留下,以主持妘姓之祭祀外,其余的君臣宫妃等全部迁到了晋国的霍城(今山西霍县)。

据考古调查发现,偪阳城内残存大量东周陶瓷残片,主要有陶罐、陶盆、陶鬲,还出土铁炼渣以及楚贝币、铜印、铜剑、铜鏃等物。1980年,河南省固始县出土一把青铜剑,其上铭文7字,有妘姓国君的名字。据考证,此剑为春秋偪阳国之物。此剑在固始县发现,说明偪阳国某代妘姓国君曾率兵参加诸侯间的会盟或讨伐战争。最近,偪阳城内又出土一批青铜器,这批器物对于研究偪阳国贵族墓葬的分布地点和偪阳国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五)天下第一庄——台儿庄

 

“台儿庄”的名字,始见于唐、明两代碑文和《明史》。唐代立于准提阁内的碑文中称“台家庄”。明正德年间立于泰山庙中的碑文称“台家庄集”,证明那时候已经不是普通的村庄而是颇具规模的集市。《明史·河渠志》云:“与台家庄、侯家湾、梁城诸处,皆山岗高阜,多砂礓、石块,极难为工”,又云:“出梁城、万庄、台庄等地,下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开浚二百六十里”。大运河开通之后,南方客商语速比当地居民快,使“台庄”的发音出现儿化。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扬州道在台儿庄东南黄林庄村前立河防碑一通,载有“南自清河县起,北至台儿庄止,此三百余里之内尤为灌薮”,可见明末已使用“台儿庄”的称谓了。在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也使用了“台儿庄”这个名称。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兖东道兵备副使蒋鸣玉议建台儿庄土城,“上下咸协无异”,委托峄县县丞雷烇主持此项工程,以峄县的赋税钱粮以及当地士绅的捐资辅助,翌年竣工。《峄县志·建置》载:“台庄城,(峄)县东南六十里,顺治四年兖东道蒋鸣玉议建,祝思信继之,县丞雷烇督其役,愈年工始竣,今已废。乱时,居民因旧基筑圩以守。”土城南傍运河而建,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城墙高4米,护城河宽10米,深2米,首尾衔接运河。这时,峄县管河县丞署移至台儿庄大南门里100米处,俗称“小衙门”。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沂州镇标前营移驻台儿庄,改称台儿庄营,始设参将署,隶属登州镇,为三品参将行署,俗称“大衙门”。继之设总兵行署和守备署。另外,台儿庄地区还设有闸官署、万家驿驿丞署、四闸官署等官署机构。

雍正元年(1723年),台儿庄营改属兖州镇,为绿营军编制。雍正十三年(1735年),台儿庄绿营定制参将1员,守备1员,把总4员,外委把总3员,马兵126名,步兵234名,分别驻守台儿庄、峄县城以及韩庄运河各闸。同治元年(1862年)清军翼长索尔固善率步骑兵1000余人添防台庄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台儿庄营撤销。

清乾隆、嘉庆年代,是台儿庄最繁盛的时期。据《峄县志》载:“当乾嘉盛时,漕粮数千艘,皆道泇河北上,而下游商贩货币流衍。”又云:“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复云:“为峄(县)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峄)县数倍”、“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据测算,明万历年间,台儿庄境内仅约有居民1600户,10300余人。明末,约有居民约2100户,8000余人。而到了乾隆年间,台儿庄地区居民猛增至10400户左右,人口55000余人。当时,峄县在台儿庄地区设312社,领323个自然村。

咸丰七年(1857年),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各地募捐,再次修筑台儿庄城墙。西城墙东移1公里。至此,台儿庄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城墙底部为土台子,墙高4米,上砌垛口。

城墙自底沿而上向内倾斜,砖墙内筑土坯,上宽近3米,可在城墙上拉大车。建城门6座:东门曰仰生,西门曰台城旧志,北门曰中正,小北门曰承恩湛露,南门曰惠迪吉,小南门曰迎祥。东、西、南、北4门各建有两层门楼,高约7米,上有岗楼,下为通道,可行大车。城内修铺了12条街道和2公里长的车大路,用以连接四方城门。

护城河南从迎祥门起,绕城墙而行,尾至西门可枫桥进入运河。当时的护城河离城墙外9米,河宽10米,深2米,周长5.7公里,旱时水深1米。城内有18个汪,汪渠相连,水巷纵横,居民筑台而居,是标准的水城。老地图上有近百条水街水巷,水网密度超过了苏州古城水网。康熙皇帝曾称赞台儿庄“风光与江南水乡别无二致”,江北水乡由此得名。

(六)夜不罢市的古城商贸

 

运河改道后,台儿庄商贸繁荣,名夺滕峄,声播徐兖,城区常住人口增加到2万人,居于古峄县40个集镇之首。

台儿庄的日常贸易是在城内划行归市进行的,但每年春季庙会人众,城内城外、运河两岸便都成了交易的场所。明末清初,台儿庄的商贸以郁、郑、马、黄4大家族的产业为主。至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又形成了燕、尤、赵、万四大绅士商户和100多家粮行、皮行、茶行、牙行、杂货行、酒坊、染坊、油坊、钱庄、饭馆等。其中有粮行18家,酒坊6家,染坊3家,油坊5家,还有以沙、洪、展、吕四大穆斯林商户经营的皮毛业和清真饮食业10多处。临河的诸多商号、店铺为了便于从水上装卸货物,便在运河北岸、东岸修筑了功能齐全的石阶码头。从台儿庄城西门至小南门,依次建有当典后、四十万、高家、闫家、彭家、高家、朱家、郁家、双巷、王公桥、骆家、谢家、霍家(小衙门)、王家(小南门)等14处码头。这些码头遗址尚存,以致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目前仅存的明清码头。

清末民初时期,尽管运河逐渐衰落,但台儿庄的日常商贸仍维持了一定规模。当时有商号的百、杂货店15家,布线店9家,油盐店7家,烟酒店9家,药店3家,铁木器店4家,皮革、绳经店5家,银器店2家,饭店3家,客店9家,雇员总数在250多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同仁百货店、复兴杂货店、恒之兴棉布店、中和堂药店、徐家瓷器店、协兴东铁货店、曹家棒场、豫祥酱园、万祥糕点、孙家酒店、裕康酒店、彭家饭店等。无字号的私商小店、摊铺遍及街巷。同时,区境内涧头集、马兰屯、泥沟等地私人商业也相继发展起来,略具规模的商号有15家之多。

20世纪30年代,古城内又增加了30余家新店铺,这与当时台儿庄建有运河煤港、通火车有关系。但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使台儿庄的商贸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939年,水路、铁路运输恢复正常,台儿庄市场渐趋繁荣,新兴商号不断出现,各行商家达75户,从业人员600多人。仅货栈就有12家,经营小麦、大豆、花生、煤炭、棉纱、布匹及日用杂货,货栈容量达800吨,总营业额为8000元(银圆)。

1948年,台儿庄商号发展到150余家,其中棉布14家,酿酒4家,煤油3家,百货12家,文具7家,铸锅1家,医药8家,钱庄1家,瓷器2家,纸烟2家,染坊1家,酱油6家,油坊3家,饮食业15家,杂货38家,乐器1家,堆栈14家,线业1家。

1949年刚建国时,台儿庄经商者达374家,资金10亿多元(旧人民币)。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和古城重建,如今的台儿庄又将重新昔日的辉煌。

 

(七)融汇南北的运河文化

 

台儿庄地处京杭大运河“腹地”,为中国南北方文化的“分水岭”,具有“文脊”的优势。《峄县志》录《翰林院编修李克敬墓碑》载:“岁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圣祖仁皇帝南巡,进诗台庄水次。时献诗赋者六七百人,进呈21卷。”台儿庄文气之盛可见一斑。

台儿庄文化的原始基因是楚汉文化,但运河贯通后,北方的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及以南方的江淮文化、吴越文化等一齐涌入台儿庄,形成了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运河文化。《峄县志》不无总结性的说:“峄县当鲁与齐、楚之交,英雄战争之地也。……所赖先王礼义之化,洙泗之教,犹在人心,然风移俗易迁染于诸国者亦多有之,其质直怀义类鲁,其宽缓阔达类齐,其轻剽任气类楚。”

台儿庄的酒文化讲“忠仁”、重“礼义”。康乾年间,台儿庄便有“忠仁酒坊”。相传乾隆帝下江南,途经台儿庄时,饮罢忠仁酒后,曾留下“解朕之忧,忠仁是也”的感慨之句。台儿庄的食文化非常考究,集中了中国八大菜系的特色,注重“色、香、味、名、特、质”六个字,有“吃在台儿庄”之说。台儿庄的茶文化兼容并蓄,饮茶习俗多样,无论是龙井、旗枪、铁观音,还是红茶、花茶等,在台儿庄都能找到市场。

台儿庄古城拥有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闽派、岭南、欧式、中东等多种建筑风格,许多建筑都均傍河而筑,前有临街的店铺,后有运河码头,建筑风格“顺天然、亲人和”,既体现了北方建筑的壮观沉实,又体现了南方建筑的灵巧秀美。

台儿庄的宗教文化非常发达,先后建有泰山行宫、新关帝庙、清真寺、大王庙、龙王庙、火神庙、东岳天齐庙等宗教设施50余处,号称运河“佛城”。峄县的各种教会,如清净教、罗祖教、五荤道教、三点会、八系会、哥老会、安庆会等,皆经运河由江南进入,峄县与江南在社会观念、精神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

台儿庄的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运河花鼓、渔灯秧歌等,为台儿庄所独有;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竹马、黑驴、锣鼓、皮影等艺术风格独特,有别于其它地区。由“拉魂腔”发展起来的柳琴戏,融合了高腔、青阳、乱弹、昆曲、皮黄等中国南北方戏剧的精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台儿庄的青楼有“兰婷书寓”。古代称艺妓为书寓,卖艺不卖身,需通过艺考才有从业资格。

 

(八)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又称台儿庄大战、台儿庄大捷、血战台儿庄或鲁南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以台儿庄为中心的广大鲁南地区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属于徐州会战的第一阶段。此役,中国军队重创日军矶谷、板垣两个精锐师团,是中国抗日战争以来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1937年淞沪会战后,日军占领南京,带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挺进中原。193712月,日军矶谷师团渡过黄河攻占济南,然后沿津浦线南下,攻克滕县;坂垣师团沿胶济线西进,转而南下,直扑临沂,与矶谷师团遥相呼应,企图分进合击台儿庄,攻占徐州,打通津浦线。

国民政府为确保台儿庄阵地,以拱卫徐州,进行了部署调整。成立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坐镇徐州,同时调集庞炳勋、张自忠、孙连仲、汤恩伯、王铭章六十余万官兵,由李宗仁统一指挥。1938320日,日军矶谷师团向台儿庄突进,李宗仁令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323日,日军在台儿庄北侧与守军接战,至此台儿庄大战拉来帷幕。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并一度占领了台儿庄内三分之二的地区。中国守军利用台儿庄地区的有利地形,依托街区和城墙顽强抵抗,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43日,第五战区向日军发起进攻,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围歼被围之濑谷支队。战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军突围至峄县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围之敌大部被歼,台儿庄大战取得胜利。

台儿庄战役歼敌11984人,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次大捷,也是日本陆军建立新式武器以来的第一次惨败。它粉碎了日军以少量兵力攻占徐州的计划,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抗日军民,影响了世界,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台儿庄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台儿庄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前线我军将士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在津浦线上将日军拖住了数月,为部署武汉会战及实现向西南大后方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我国近百年来遭受列强侵略的悲惨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那么台儿庄大捷就是民族复兴前夕露出的一线曙光。

(九)跨世纪的古城重建

 

1938年春夏之交发生的中日台儿庄大战,既使英雄的台儿庄名扬世界,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也使古老美丽的台儿庄城变成一片焦土。曾参加清扫战场的别志南先生,有诗记录下当时的惨景:“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1945823日,我抗日军民收复了台儿庄。同年10月,鲁南军区为防止国民党抢占抗战胜利果实,发动当地群众拆除了台儿庄城墙连同城门。从此,台儿庄古城不复存在。

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中央日报》头版头条曾宣布要重建台儿庄古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了镜花水月。新中国建立后,台儿庄古城区一直是兰陵县和台儿庄区政府所在地,党和人民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改山治水、战天斗地的运河治理、农田改造等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了,而重建台儿庄古城,则成了几代台儿庄人遥不可期的梦。直到2006117日,枣庄市市长陈伟在视察了台儿庄古城遗址后,才来开了古城重建的序幕。

抢救挖掘工作主要围绕运河文化、大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调查整理全面展开。台儿庄区专门成立了古城抢救保护机构,开展前期素材收集整理工作。通过调查古建筑遗存、收集老照片、采访老人、入户调查等形式,对古城街巷、码头、驳岸、建筑等作了全面深入调查,对现存历史遗迹、老建筑全部拍照,分类保存。全面摸清八大类建筑风格,并形成系统照片和文字资料。详细掌握确定建筑位置、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建筑布局,绘制了部分建筑平面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运河古城开发建设建议性规划、设计方案。采取读书摘要、上网收集、现场拍摄、上门收集等形式,收集和整理水街水巷、古街巷、古民居、古桥、游船、牌坊、古灯等各类古城建设参考图片500余幅,文字资料2余万字,绘制、收集和整理古城水系、用地、拆迁、供电、供热、供水等相关图纸20余份,并分别编印、装订成册,为运河古城恢复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台儿庄大战已经过去70年了,很多资料信息遗失散落在国内外各地,残缺不全,面临佚失。在陈伟市长的领导下,市、区有关部门通过种种渠道,从美国、日本、香港、南京等地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让人惊喜的是,竟取得了很多意外的收获:美国人罗伯特·卡帕当年在台儿庄呆了15天,拍了100多张照片。日本还编制并留下了完整的台儿庄资料,详细到台儿庄信天主教的124人,信基督教的372人这个程度。同时,也组织人到处搜集散落在各地的与台儿庄有关的物证,收获颇丰,如当年有记载台儿庄的《良友画报》、1954年的军用地图等。在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收集、征集和归档管理工作中,累计征集图文资料200多册,旧石器、旧物品1000余件,征集旧石板2000余平方米。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台儿庄区委、区政府提出了运河古城恢复建设构想,对古街巷、古民居、古码头、古驳岸、古庙宇等分别提出恢复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批准。2007922日,台儿庄区成立了运河古城恢复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陈伟市长亲自前来指导,提出要求和希望。2007126日,枣庄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台儿庄运河古城恢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陈伟市长亲自挂帅任组长,标志着运河古城开发重建工作的正式启动。

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建设,目前古城A区已建成并对外开放。古城A区位于船型街以西,古运河北岸,总占地面积3815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95平方米,约占古城一期核心区的十分之一。

 

(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台儿庄与台湾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联系,是改进海峡两岸关系、促进民族统一大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台儿庄大战遗址是国内反映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唯一纪念地,电影《血战台儿庄》促成了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回大陆探亲。

19864月,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在台湾看到《血战台儿庄》后,还谈了他对片子的两点意见:“这部片子有几点是可以的,第一,共产党认为我们是抗日的;第二,对我父亲是正面报道,没有抹黑,没有歪曲他。看来,大陆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还把这部片子推荐给国民党中常委观看。不久,198711月,在蒋经国临终之前终于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20091217日,台儿庄成为大陆第一个被国台办批准建立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拟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西侧投资新建台儿庄抗日英雄纪念碑、和平广场、祭奠场所、观景台等,使其作为缅怀先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大战纪念馆现有陈展水平的基础上,改造新建国共合作展馆、国共合作议事厅、国共共同抗战展馆、陈列馆等展室,展现国共两党共同抗日成果,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升台湾工业园建设水平。在省级台湾工业园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的道路、水、电、暖、通讯、信息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完善,并根据台商的投资意向和实际需求,调整发展规划,提升园区层次,打造台商投资的政策“高地”和投资“洼地”;在原有台湾街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街内设有两岸商品、台湾美食、海岛文化、休闲观光、古玩字画等具有浓厚台湾乡土气息的商业观光场所,体现浓郁台湾特色,加快大陆与台湾流通与合作,促进两岸经贸文化繁荣发展;借鉴“博鳌论坛”、“台交会”的风格特点和运作模式,结合“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特色,建设台儿庄海峡两岸交流中心,交流中心内设有会展大厅、海峡两岸展示大厅、博览园、接待大厅、海峡两岸洽谈大厅、文化交流大厅等。

 

(十一)梦里水乡台儿庄

 

台儿庄古城具有千年运河上最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这是运河申遗专家阮仪三教授的团队得出的结论,而且把台儿庄作为大运河上最完整的遗产体系,写进了运河申遗的报告。报告中称:台儿庄古城里拥有千年运河上最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拥有京杭运河上唯一一处明清风貌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码头,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台儿庄明清时期的繁荣使古运河沿岸留下了众多的古街道、古码头、古民居、商业店铺、茶肆饭庄、歌楼酒坊等。当年沿运的草闸、渡口、船坞、街市、兵营、屯粮处,连同运河迁道、运道,以及两岸的山川田园,一并构成了台儿庄运河风景带。

台儿庄是中国最后一座运河古城,运河沿线扬州、杭州等所有的城市都得到现代化改造,河道全部进行了现代化的开发,河道两边全是高楼大厦,已经无法恢复。但是唯有台儿庄3.4平方公里城市街道的肌理依然保持完整,城脉基本保留,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具备重建的条件。城市是文化的遗传基因,一位建筑学家说过,“人最忘不了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是自己母亲的面孔,另一个是城市的面孔”。

台儿庄古城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壁最典型的城市。台儿庄地处南北过渡带,运河落差大,又是当时华东地区唯一的煤炭供应地、最大的瓜果梨枣集散地和最发达的民间制陶基地,徽商、晋商、浙商、闽商、粤商等各路商贾纷纷云集于此,定居经商,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使台儿庄成为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台儿庄汇集了八大建筑风格和世界五大宗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台儿庄形成了三千里运河沿线独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鲜明文化特征。

台儿庄古城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东方古水城。古城区有18个汪,汪渠相连,水巷纵横,居民筑台而居,是标准的水城。老地图上有近百条水街水巷,水网密度超过了苏州古城水网。康熙皇帝曾称赞台儿庄“风光与江南水乡别无二致”,江北水乡由此得名。运河古城有两项世界遗产:恢复建设的运河古城,是运河文化的世界遗产;同时恢复70年前被二战毁坏古城的过程本身,也是一项城市建设的世界文化遗产。

台儿庄作为二战名城,其魅力具有不可抗拒性,其内涵具有不可复制性,其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台儿庄一度成为抗战的代名词,誉满神州大地。也由于此种关系,台儿庄更是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平台,一度被台湾当局列为全国四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正在这里演绎一段冰与火的传奇。台儿庄运河古城正是在国家走向富强,人民渴望统一的大背景下夺镜而出,续写二十一世纪新的华章。

台儿庄是一方古老神奇、英雄辈出的大战故地,是一座文化灿烂、底蕴深厚的运河古城,是一处风光怡人、魅力四射的江北水乡。作为展示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台儿庄正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朋友前来休闲、游览和投资。

 

台儿庄运河古城的变迁

/王密

一、古城的由来

“台儿庄”的名字,始见于唐、明两代碑文和《明史》。唐代立于准提阁内的碑文中称“台家庄”。明正德年间立于泰山庙中的碑文称“台家庄集”,证明那时候已经不是普通的村庄而是颇具规模的集市。《明史·河渠志》云:“与台家庄、侯家湾、梁城诸处,皆山岗高阜,多砂礓、石块,极难为工”,又云:“出梁城、万庄、台庄等地,下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开浚二百六十里”。大运河开通之后,南方客商语速比当地居民快,使“台庄”的发音出现儿化。万历三十四年(1608年),扬州道在台儿庄设立巡检司,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260余里之河务,兼理地方社会治安。《明史·地理志》云:“又东南有台庄巡检司,万历三十四年置。”继之设县丞署、守备署,人口多至数万,成为峄县40集镇之首。崇祯十二年(1639年),扬州道在台儿庄东南运河北岸黄林庄立河防碑一座,始有“台儿庄”之称。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兖东道兵备副使蒋鸣玉议建台儿庄土城,“上下咸协无异”,委托峄县县丞雷烇主持此项工程,以峄县的赋税钱粮以及当地士绅的捐资辅助,翌年竣工。《峄县志·建置》载:“台庄城,(峄)县东南六十里,顺治四年兖东道蒋鸣玉议建,祝思信继之,县丞雷烇督其役,愈年工始竣,今已废。乱时,居民因旧基筑圩以守。”土城南傍运河而建,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城墙高4米,护城河宽10米,深2米,首尾衔接运河。这时,峄县管河县丞署移至台儿庄大南门里100米处,俗称“小衙门”。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沂州镇标前营移驻台儿庄,改称台儿庄营,始设参将署,隶属登州镇,为三品参将行署,俗称“大衙门”。继之设总兵行署和守备署。另外,台儿庄地区还设有闸官署、万家驿驿丞署、四闸官署等官署机构。

雍正元年(1723年),台儿庄营改属兖州镇,为绿营军编制。雍正十三年(1735年),台儿庄绿营定制参将1员,守备1员,把总4员,外委把总3员,马兵126名,步兵234名,分别驻守台儿庄、峄县城以及韩庄运河各闸。同治元年(1862年)清军翼长索尔固善率步骑兵1000余人添防台庄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台儿庄营撤销。

清乾隆、嘉庆年代,是台儿庄最繁盛的时期。据《峄县志》载:“当乾嘉盛时,漕粮数千艘,皆道泇河北上,而下游商贩货币流衍。”又云:“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复云:“为峄(县)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峄)县数倍”、“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据测算,明万历年间,台儿庄境内仅约有居民1600户,10300余人。明末,约有居民约2100户,8000余人。而到了乾隆年间,台儿庄地区居民猛增至10400户左右,人口55000余人。当时,峄县在台儿庄地区设312社,领323个自然村。

咸丰七年(1857年),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各地募捐,再次修筑台儿庄城墙。西城墙东移1公里。至此,台儿庄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城墙底部为土台子,墙高4米,上砌垛口。

城墙自底沿而上向内倾斜,砖墙内筑土坯,上宽近3米,可在城墙上拉大车。建城门6座:东门曰仰生,西门曰台城旧志,北门曰中正,小北门曰承恩湛露,南门曰惠迪吉,小南门曰迎祥。东、西、南、北4门各建有两层门楼,高约7米,上有岗楼,下为通道,可行大车。城内修铺了12条街道和2公里长的车大路,用以连接四方城门。护城河南从迎祥门起,绕城墙而行,尾至西门可枫桥进入运河。当时的护城河离城墙外9米,河宽10米,深2米,周长5.7公里,旱时水深1米。古城中还有18个汪,汪渠相连,水巷纵横,居民筑台而居。老地图上有近百条水街水巷,水网密度超过了苏州古城水网。康熙皇帝曾称赞台儿庄“风光与江南水乡别无二致”,江北水乡由此得名。

 

二、古城的毁灭

咸丰八年(1858年)秋,捻军首领张乐行、刘天福为筹措军饷,遂率兵数万,自丁庙闸渡过运河,直攻台儿庄。清参将营老弱士兵仅数百人,又多空额,仓促不能应战,遂弃城逃遁。捻军“长驱直入,纵掠三日乃去”。

咸丰十年(1860年)夏初,幅王刘平亲率10万幅军攻下台儿庄,并在这里设立军营。十二年(1862年)二月,驻峄副都统德楞额令翼将索尔固善诱攻驻台儿庄一带运河南幅军,收复台儿庄。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淞沪会战后,日军占领南京,带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挺进中原。193712月,日军矶谷师团渡过黄河攻占济南,然后沿津浦线南下,攻克滕县;坂垣师团沿胶济线西进,转而南下,直扑临沂,与矶谷师团遥相呼应,企图分进合击台儿庄,攻占徐州,打通津浦线。

国民政府为确保台儿庄阵地,以拱卫徐州,进行了部署调整。成立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坐镇徐州,同时调集庞炳勋、张自忠、孙连仲、汤恩伯、王铭章六十余万官兵,由李宗仁统一指挥。1938320日,日军矶谷师团向台儿庄突进,李宗仁令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323日,日军在台儿庄北侧与守军接战,至此台儿庄大战拉来帷幕。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并一度占领了台儿庄内三分之二的地区。中国守军利用台儿庄地区的有利地形,依托街区和城墙顽强抵抗,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43日,第五战区向日军发起进攻,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围歼被围之濑谷支队。战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军突围至峄县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围之敌大部被歼,台儿庄大战取得胜利。

1938年春夏之交发生中日台儿庄大战,既使英雄的台儿庄名扬世界,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也使古老美丽的台儿庄城变成一片焦土。曾参加清扫战场的别志南先生,有诗记录下当时的惨景:“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台儿庄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前线我军将士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在津浦线上将日军拖住了数月,为部署武汉会战及实现向西南大后方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我国近百年来遭受列强侵略的悲惨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那么台儿庄大捷就是民族复兴前夕露出的一线曙光。

19385月,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奉命指挥中国抗日军退撤离峄县、台儿庄地区。是年冬,日本侵华部队中尉千叶圣雄带领20余名日军进驻台儿庄。

1945823日,我抗日军民收复了台儿庄。同年10月,中共鲁南军区为防止国民政府抢占抗战胜利果实,遂发动当地群众拆除了台儿庄城墙连同城门。从此,台儿庄古城不复存在。

 

三、古城的重建

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中央日报》头版头条曾宣布要重建台儿庄古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了镜花水月。新中国建立后,台儿庄古城区一直是兰陵县和台儿庄区政府所在地,党和人民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改山治水、战天斗地的运河治理、农田改造等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了,而重建台儿庄古城,则成了几代台儿庄人遥不可期的梦。直到2006117日,枣庄市市长陈伟在视察了台儿庄古城遗址后,才来开了古城重建的序幕。

抢救挖掘工作主要围绕运河文化、大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调查整理全面展开。台儿庄区专门成立了古城抢救保护机构,开展前期素材收集整理工作。通过调查古建筑遗存、收集老照片、采访老人、入户调查等形式,对古城街巷、码头、驳岸、建筑等作了全面深入调查,对现存历史遗迹、老建筑全部拍照,分类保存。全面摸清八大类建筑风格,并形成系统照片和文字资料。详细掌握确定建筑位置、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建筑布局,绘制了部分建筑平面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运河古城开发建设建议性规划、设计方案。采取读书摘要、上网收集、现场拍摄、上门收集等形式,收集和整理水街水巷、古街巷、古民居、古桥、游船、牌坊、古灯等各类古城建设参考图片500余幅,文字资料2余万字,绘制、收集和整理古城水系、用地、拆迁、供电、供热、供水等相关图纸20余份,并分别编印、装订成册,为运河古城恢复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台儿庄大战已经过去70年了,很多资料信息遗失散落在国内外各地,残缺不全,面临佚失。在陈伟市长的领导下,市、区有关部门通过种种渠道,从美国、日本、香港、南京等地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让人惊喜的是,竟取得了很多意外的收获:美国人罗伯特·卡帕当年在台儿庄呆了15天,拍了100多张照片。日本还编制并留下了完整的台儿庄资料,详细到台儿庄信天主教的124人,信基督教的372人这个程度。同时,也组织人到处搜集散落在各地的与台儿庄有关的物证,收获颇丰,如当年有记载台儿庄的《良友画报》、1954年的军用地图等。在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收集、征集和归档管理工作中,累计征集图文资料200多册,旧石器、旧物品1000余件,征集旧石板2000余平方米。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台儿庄区委、区政府提出了运河古城恢复建设构想,对古街巷、古民居、古码头、古驳岸、古庙宇等分别提出恢复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批准。2007922日,台儿庄区成立了运河古城恢复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陈伟市长亲自前来指导,提出要求和希望。2007126日,枣庄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台儿庄运河古城恢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陈伟市长亲自挂帅任组长,标志着运河古城开发重建工作的正式启动。

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建设,目前古城A区已建成并对外开放。古城A区位于船型街以西,古运河北岸,总占地面积3815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95平方米,约占古城一期核心区的十分之一。20091217日,台儿庄成为大陆第一个被国台办批准建立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重建的运河古城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

台儿庄作为二战名城,其魅力具有不可抗拒性,其内涵具有不可复制性,其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台儿庄一度成为抗战的代名词,誉满神州大地。也由于此种关系,台儿庄更是成为海峡两岸交流的平台,一度被台湾当局列为全国四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正在这里演绎一段冰与火的传奇。台儿庄运河古城正是在国家走向富强,人民渴望统一的大背景下夺镜而出,续写二十一世纪新的华章。

 

2010-4-4

 

千年流淌的运河水

/王密

 

台儿庄,雾一样的城市,半山含梦,抖落一簇簇春色。台儿庄,水一样的城市,云涛拍岸,溅起一粒粒珍珠。船行大运河上,忘却了躁动与疲倦。三月的暖风夹着桃花香味沁入心脾,直叫人沉沦欲醉。仿佛是谪自青霄的仙子,又似远古走来的美人,笑语摇曳,流眄含情。啊,这就是传说中的台儿庄吗?不见了古战场上的浓烟烈火,有的只是说不尽的安乐太平。

这运河水从何而来,又要流向哪里去?北魏时代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给了我们答案。《水经·沭水注》云:“柤水出于楚之柤地……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偪阳县,西北有柤水沟,去偪阳八十里。’东南流,经傅阳县故城东北……柤水又东南,乱于沂而注于沭,谓之柤口。”

柤水算的上是台儿庄段运河的前生了。她发源于白茅山下的玉华泉(今称周营沙河),东南行八十里,在傅阳县故城(在今张山子镇侯塘村)东北巨梁桥(在今涧头集镇西北)一带折向东流,与今运河河道基本吻合。柤水下游流至邳州后继续东流,过新沂,乱于沂而注于沭,河口在今沭阳西。

北宋时,柤水成为利国铁矿外运的专用河道,称为“运铁河”。铜山县利国镇自古就盛产铁矿。西汉时期开始在此采矿冶铁,并设立铁官。唐朝时定名为“秋丘冶”。北宋时代,开始了以煤代木的燃料革命之后,黄河流域的铁冶业免于既倒,秋丘冶也一跃成为全国四大炼铁基地之一,并改称“利国监”,意在利国利民,专司采矿冶铁,锻造兵器。

传说宋将狄青在利国锻造盔甲时,为了将利国铁矿石搬出去,便开挖了一条通往泗水的石龙河,时称“运铁沟”。运铁沟取自马刨泉水。该泉发源于柳泉镇东官路村,北经利国,入微山湖。《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九》云:“盘马山,(徐)州东北九十里……宋置利国监于山下。其阳有运铁河,元人建利国监桥于其上。又有铜山,在州东北八十里,旧尝产铜也。”,复曰:“(徐)州东北九十里有运铁河,宋所凿也”,即此。

待到苏轼经营徐州时,打破了地区封锁,自利国向东修筑了通往柤水的运铁路,变柤水为“运铁河”,从而疏通了矿石和生铁销路。台徐一带古属彭城郡,从此柤水也便改称为“彭河”了。

彭河又称“中心沟”。《兖州府志·山水志》云:“彭河,一名中心沟,在县东南五十里巨梁桥下,源出白茅山之玉华泉,东受众水流为彭河。又东汇氶水(今称峄城沙河——笔者案)入泇,即土人所谓运铁河也。”可见,京杭运河台儿庄段至少在宋朝时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为排泄洪水,又开凿了沟通南阳新河与彭河的韩庄支渠。对此,《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说:“(总河尚书)舒应龙挑徐州北境韩庄中心沟,凿山划石,通彭河水道入黄河”。韩庄支渠开工于正月十日,告成于同年五月十六日。其形胜,“自韩庄至彭河长六千六百余丈,凡四十里……筑堤自李家石桥至万家庄,两岸共八千四百六十丈”(《韩庄新河记》)。韩庄支渠东止于万家庄(今万年闸),旨在导积水,不能通漕。是故同年复开韩庄新河,九月戊戌成。韩庄新河取用韩庄支渠和彭河河道,上接南阳新河,下通中运河,与黄河运道并存。

韩庄新河河身窄浅,不能行船。后经多次疏浚,依然河身尚浅,大船难以通行。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总河侍郎李化龙主持,自夏镇李家口引水,经南阳新河之韩庄湖口向东,出梁城、万庄、台儿庄等地,下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开浚260里,“尽避黄河之险”,并在泇运河上游自西向东依次建设了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8座斗门式船闸,各闸开挖越河一道,以备泄洪和蓄水,利于通航。至此,台儿庄段运河全线畅通。

万历三十四年(1608年),扬州道在台儿庄设立巡检司,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260余里之河务,兼理地方社会治安。《明史·地理志》云:“又东南有台庄巡检司,万历三十四年置。”继之设县丞署、守备署,人口多至2万,成为峄县40集镇之首。崇祯十二年(1639年),扬州道在台儿庄东南运河北岸黄林庄立河防碑一座,始有“台儿庄”之称。

台儿庄因河而兴,亦出落得如此妩媚多情,叫我如何不想她呀。当初苏大学士也曾啸咏“大江东去”,自顾之余竟留给后人无尽的福祉:南有苏堤,北有彭河。苏堤成就了西子湖绝代的妖娆,彭河成就了台儿庄无尽的温存。

 

复兴楼赋

/王密

 

时维庚寅,序属春暮。既观夫中华民族复兴楼奠基于台儿庄,固一时之盛事也。是乃撰文以记之。曰:

 

暂驻七千年文明化育之地,遥望四百载运河流布之乡。转思旧世界东方抗战之火,还看新中国民族复兴之光。春花尚好,勾情迤逦;碧波犹浓,映日辉煌。昔时英名永记,享业不忘前事;今朝神功再造,留后须绘新章。

余观夫复兴楼也。俯仰七级,环顾五域。一水含香,两岸落絮。运河溯流,驾浪欲上九天;锦绣铺地,乘鸾直报玉宇。内有来宾登高望归,外有画鸢牵线邀聚。垂髫之趣,岂有别焉?

追思我族,轩皇肇初。四海归一,万民瞩目。衣冠礼仪,施于体肤;精神血脉,融入肌骨。十二州是是非非,民情思和;五千年风风雨雨,人心好古。及百年乱世,恭顺遭妒。烽烟蔽日,流血飘橹。神州陆沉,不亦悲哉?群魔乱舞,不亦痛哉?幸有戊寅一役,上下咸赴;抗战八年,国共同祝。此天不绝中华也!期我家邦,安且以康;内外和睦,宏文休武;盛世伟业,江河永固。

至若复兴楼者,两岸同构也;交流桥者,永以为好也。一水两台,望月思怀。今夕把酒,宁得再来?执手相看泪眼,此去不识人面。须相忆,圆月千里明,中华一家亲。

 

2010-4-12

《复兴楼赋》剖白

/王密

 

《复兴楼赋》创作于庚寅年仲春之季,系作为中华民族复兴楼奠基仪式开幕曲吟咏之备。用字浅白而不失之典雅,适用于诵读。以赋文的形式吐露现场无法直抒之胸臆,不仅为仪式本身增加了文化内涵,而且也与运河古城浓浓的古韵相得益彰,是枣庄悠久文明的集中展现。相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文化隔膜,拉近与台湾民众的心理距离。

《复兴楼赋》由序文、正文、祝词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共计81406字(不计标点)。 全文以民族复兴为主线,处处洋溢着和谐盛世的喜悦:或凭吊山河大地(第一段第18句),发出“神功再造”的壮志豪言(第一段第912句);或寓情(政治情怀)于景(复兴楼)(第二段111句),吐露对祖国亲人的眷眷深情(第二段1213句);或追昔忆古(第三段125句),展现“内外和睦”、“山河永固”的美好愿景(第三段2631句);或敞开心扉,表达“两岸同构”、“永以为好”,共图复兴大计的政治情怀(第四段)。

正文第一段1284字,记述复兴楼建设的大区位(14句),是文明悠久、战略重要、意义重大、欣欣向荣的城市;小环境(58句),是花香四溢、碧波涌动的水乡;以及内含的重大历史意义(912句),即缅怀先烈、勇创未来、造福后世。

正文第二段1367字,字面描写复兴楼的内外景致,实际处处暗示现实政治,表达两岸血浓于水的关系(具体分析详见文末注释)。末句“赤子之心,岂有别焉”为本段的点睛之笔。

正文第三段31137字,讲述中华民族的创业史,从大一统到沦亡到抗战,这是两岸不可断裂的共同基因。一句“此天不绝中华也”,既是对历史的肯定,又表明了复兴的必然性。美好愿景的展现则概括为“安”、“康”、“和”、“睦”、“文”、“盛”、“伟”、“固”8个字,完全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国家的大政方略。

正文第四段25118字,动之以情,环环入扣,字句之间缱绻着浓浓的爱意。艺术上采用中华文化的典型意象“圆月”寄托两岸骨肉分离的相思之情。“圆月千里明,中华一家亲”是本段的点睛之笔。文末“中华复兴业,共君长相勉”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序文交待写作缘由,同时指出背景事件,不用于诵读。祝词建议诵读,以避免长时间激昂诵读后,听众还沉浸在亢进的听觉氛围中。

《复兴楼赋》81句中有52句为工整的对句,而典型的散句不到10处,当属于骈赋之列,这在前三段尤其是第一段表现尤甚。第四段字句灵活,散句增多,适用于抒情。大致而言,前三段用骈句晓之以理,后一段用散句动之以情。骈句气势恢宏,排山倒海;散句语气舒缓,缠绵悱恻。骈散结合,可谓各得其宜。

声韵上,开篇用江阳辙,语调高昂。二、三段用姑苏辙,音色内敛含蓄。末段灵活换韵,有散文化倾向。

《复兴楼赋》基本上传达了两岸同欢、民族复兴的深意,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内涵不够完备,没能集中和直接体现台儿庄战役和古城重建是民族复兴的缩影这一概念;

2.语言尚待提升,前三段尤其是第三段尚感拙陋,不够华美;

3.风景描写(第二段)过于空泛,不够精彩和细致,还需充实和改进。

 

 

台儿庄区简介

 /王密

台儿庄位于东经117°23~117°47′,北纬34°27~34°43′,为枣庄市五个市辖区之一。东部、东南部与江苏省徐州市下辖之邳州市毗邻,西部、西南部与徐州市的贾汪区、铜山县紧邻,东北部与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接壤,北部则与枣庄市峄城区相连。东西长37.2公里,南北宽28.75公里,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75万亩。全区辖张山子镇、涧头集镇、泥沟镇、马兰屯镇、邳庄镇5个镇和运河街道办事处,共辖211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347个自然村,人口30.16万人(2006年末),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1‰。有汉、回、满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180人,其中回族人口2970人。

台儿庄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向东呈倾斜状。西南部为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宜林宜牧。北部为平原,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中部和东部较低洼,利于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西南部最高处海拔306米,西北最高处海拔203米。最低点在东南部的赵村湖,海拔24.5米。京杭大运河泇运河段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峄城大沙河由北向南流经境内中部,注入大运河。全区自南向北,由西向东分布着丘陵坡、梯田近山阶地、山间谷地、山前倾斜平原以及河漫洼地等地貌单元,其中低山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18.6%,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1.4%

台儿庄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全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水量79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182.3小时。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平均风速为2.3/秒。

台儿庄境内可利用土地面积6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1.16%,其中可耕地面积56.83万亩。境内土质和土壤性状偏好,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土壤含钾量丰富,但含磷量偏低。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另有一些客水。空中降水年平均811.6毫米,总量为4.41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1.55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31亿立方米;客水年均22.59亿立方米,可利用1.6754亿立方米。

台儿庄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36种,主要有煤炭、石膏、石灰石、石英石等。煤主要集中于运河以南,储量8000万吨,其中韩台煤田储量为2853.3万吨。石膏主要分布在泥沟镇东北部,储量为5200万吨。现已形成800万吨旋窑水泥、200万吨煤炭生产能力,成为鲁南地区重要的建材、能源基地。此外,境内南部山区还有数量较大、分布较广的大理石。青石、粘土、牛眼石、石灰石和河沙等也有分布。

台儿庄历史悠久,皇母山、凤凰台传为女娲故里,黄邱山套亦为黄帝生葬、建都之地。区驻地则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繁荣富庶,商贾云集,船舶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台儿庄为山东南大门,徐州北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春发生的中日台儿庄战役,使台儿庄成为二战史上的名城,被中外媒体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台儿庄地处要津,交通便利。京台高速公路、206国道、104国道、徐潍公路、京沪铁路和即将修建、完工的新台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附近有徐州观音、临沂河东、济宁曲阜、连云港白塔埠4个机场及连云港、岚山、石臼、青岛4个海港。“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境42公里,常年通航2000吨级船舶,水上运输直达扬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至2006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712.4公里,区内有汽车客运站2个,发往国内418市(地)客运线路31条,区内客运线路11条,日均发送旅客4200人(次)。

台儿庄农业现已实现了产业化发展,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是无公害蔬菜基地,也是畜牧业和干鲜果品基地,2006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区初步形成了桑蚕、林果、瓜菜、“三水”农业、食用菌、畜牧六大主导产业,有8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质量认证,培植了玉米淀粉、畜产品加工和稻米、果品加工等龙头企业。

台儿庄工业经济门类齐全,构建了以煤炭、建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电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优化的工业体系。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流通、服务、深加工、外向型、科技型等7类民营经济群体。对外经济贸易活跃,出口商品发展到16类近60个品种,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台儿庄生态环境优美,城区河流纵横交错,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6%。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城区内3公里的明清古运河及其南岸的古村落被世界旅游组织分别称为“活着的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仅存遗产村庄”。

今天的台儿庄是一座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生态之城、开放之城。古城重建为台儿庄的振兴奠定了基石。国家级运河湿地公园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更为台儿庄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台儿庄区委、区政府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正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兴业。勤劳朴实、淳厚重诺、热情好客的台儿庄人民真诚地欢迎海内外朋友来台儿庄观光旅游,共谋发展大计,共创美好未来,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再谱新篇……

 

 

台儿庄区历史沿革

/王密

台儿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发掘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献证明,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台儿庄一带即有人类繁衍生息。

历史上,台儿庄地处郡县的边缘地区,行政区划更替频繁,区域隶属多变不定。据有关资料记载,五千年前,台儿庄区运河南岸一带居住着女娲氏、少典氏、有蟜氏等氏族,其后繁衍出炎黄部落,成为华夏族的骨干。夏商时期区境属于徐州,为偪[fù]阳国辖地。西周时徐州并入青州,东部属徐国,中部属俎国(吴国),西部仍为偪阳国。春秋时,晋、鲁、曹、小邾联合灭偪阳,赠诸宋;吴灭徐,越复灭吴,赠诸鲁。战国时,楚灭宋,改偪阳国为傅阳县;灭鲁,改次室邑为兰陵县。自是,台儿庄全境属楚,史称西楚,东部属于兰陵县,西部属于傅阳县。

秦朝时兰陵、傅阳二县属郯郡。汉朝时,东北部属东海郡兰祺侯国,东南部属楚国彭城郡原武县,南部属楚国彭城郡傅阳县,北部属东海郡承县。三国时属魏国,郡县袭汉。西晋时先属东海郡,后东部隶属兰陵郡承县,西部属于彭城国傅阳县。东晋时东部仍属兰陵郡承县,西部则属彭城郡(徐州)。南北朝时全境属于兰陵郡承县。隋朝时属彭城郡兰陵县。唐朝时属河南道沂州承县。五代时隶属沂州承县。北宋时属东京路沂州承县。金朝时先属山东西路,后为河南路邳州兰陵县,再后改为峄州兰陵县。元代属中书省归德府峄州兰陵县,东南少部分属于邳州五原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峄州为峄县,先后隶山东省济宁府和兖州府。清朝时除“南三社”(张山子镇的张山子、武宅子、毛官庄、侉庄、官庄、唐庄、杜安和江苏铜山县的崮岘、鹿楼等村)属于滕县外,其余地区均属峄县。

民国因袭清朝建置,台儿庄属山东省峄县,现泥沟镇东北部和邳庄镇一部分分别属于兰山县和江苏省邳县。1928年,民国政府废县设区,现台儿庄区境设峄县第五区(驻台儿庄)、第六区(驻涧头集),共辖71镇。现泥沟镇东北部属兰山县第八区管辖,现张山子镇西部属滕县第九区管辖,张山子镇东南部和涧头集镇南部为铜山县管辖。1938年,现台儿庄区境内设两个区,辖121镇,即峄县八区涧头集、草桥、实验、徐塘、侯孟、三山6乡,九区兰城店、蟠龙、板桥、兴隆4乡和台儿庄镇,十区泥沟、马兰屯2乡。

19412月,峄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现台儿庄区境内设东区、西区和黄丘3个区。19444月改为峄滕铜邳县,设运河、旺庄、黄丘、马兰屯4个区。19454月复改为运河县,设有第二区(驻马兰屯)、第七区(驻黄丘)和第八区(驻涧头集)。当年10月设置台儿庄镇(县级)。翌年6月改属铜山县,台儿庄区境置有黄丘、涧头集两区。19482月成立兰陵县,台儿庄镇为县驻地和台枣专署驻地。现台儿庄境内设第一区(驻涧头集)辖9乡、第四区(驻抗埠)辖11乡、第五区(驻台儿庄)辖5乡和第十二区(驻唐庄),计545乡。

19539月,兰陵县撤销,台儿庄区境属于济宁专署峄县,当时设有第十二区至十七区6个区45个乡。1956年合并区、乡后,台儿庄区境内设兰城店、马兰屯、涧头集3个区和台儿庄1个镇,下辖10个乡,领250个村、街。1957年底撤区并乡,台儿庄区境内设71镇,即张山子、侯孟、涧头集、薛庄、泥沟、马兰屯、兰城店乡和台儿庄镇。1958年秋,撤乡镇成立台儿庄、火炬、前进3个人民公社。是年12月,火炬、前进人民公社分别改为涧头集、泥沟人民公社。

1962年始设台儿庄区,隶属枣庄市,3个大公社划分为张山子、侯孟、涧头集、贺窑(1982年改为薛庄)、台儿庄、彭楼、马兰屯、泥沟、兰城店、邳庄10个人民公社,下辖336个生产大队。19835月至19844月,人民公社制撤销,改为6乡(侯孟、薛庄、彭楼、马兰屯、兰城店、邳庄)、4镇(张山子、涧头集、台儿庄、泥沟),同时将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邳庄、彭楼两乡先后于199612月、199712月改为镇。20013月乡镇合并改制,侯孟乡并入张山子镇,薛庄乡并入涧头集镇,彭楼镇并入马兰屯乡改为马兰屯镇,兰城店乡并入泥沟镇,邳庄镇行政区划不变,台儿庄镇则改为运河街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