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
http://www./Index.html
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古城,明朝万历年间运河的改道和因转销滞留货物带来的商贸繁荣,造就了台儿庄“天下第一庄”的辉煌。南北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江北水乡的独特风情。
1、运河的改道
由于黄河改道的影响,元明时代,京杭运河一度借徐州至淮安一段黄河行运。但黄河时常泛滥,导致漕运常常受阻,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为解决黄泛对漕运的影响,工部尚书朱衡、总理河道潘季驯曾分别于隆庆元年(1567年)和万历十九年(1591年)开通南阳新河及李家口河。由于仍然采用借黄行运的办法,因此未能根本解决问题。于是,便有了避黄开泇的议案。从隆庆三年(1569年)翁大立首倡,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正式准奏,前后历经32年。
实施京杭运河改道的开泇济运工程前后经历了三个工期。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舒应龙开挖韩庄支渠,将滞留在韩庄的积水导入彭河。二十九年(1601年),刘东星主持开通京杭运河泇河河段,其时上起沛县西柳庄,下至宿迁董家沟口,全长330里。当年漕船由泇行者十之三,仅为次航道。三十二年(1604年),李化龙主持重修泇河,上游从韩庄经郗山通沛县李家港,接南阳新河;下游从王市取直达纪家集南,由直河口入黄河。重修后的泇河全长260里,当年漕船由泇行者至十之八。至此,泇河成为京杭运河的主航道。三十九年(1611年)以后,北上漕船悉行泇河。
2、船闸的设立
台儿庄运河下游水位比微山湖湖口水位低21米,落差大,水流急,明末泇河开通时即设有八座船闸,俗称“闸河”,与通惠河有“南闸北坝”之说。
泇河开通的第一年(1601年),刘东星在德胜、万年建草闸。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李化龙浚泇时,又在峄县境内新建韩庄、张庄、丁庙、顿庄、侯迁、台庄6座斗门式船闸,改建德胜、万年两草闸为斗门式船闸,以节宣水利。同时,在各闸的傍侧又开挖了一道月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新建六里石闸。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微山湖口新闸(与旧闸并称湖口双闸)。光绪间,德胜闸毁,遂于其西建新闸。
台庄闸位于台儿庄南运河上,它东距邳县5里,是北上进京漕船由江苏驶往山东时通过的第一道船闸,自建置以来先后于康熙十八(1679年)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乾隆九年(1744年)、道光二十年(1894年)四次重修。台儿庄的设立,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为商贸交易的进行提供了机遇。
3、台儿庄的兴起
“台庄”的名字,始见于唐、明两代碑文和《明史》。唐代立于准提阁内的碑文中称“台家庄”。明正德年间立于泰山庙中的碑文称“台家庄集”。
万历三十四年(1604年),基于泇河段运河防御、维护和管理的需要,时任河道总督曹时聘奏请在台儿庄段运河沿线置邮驿、设兵巡、增河官、立公署。万历皇帝接过奏折后欣然应允,当即由户部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督粮道在万家庄设驿,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在泇河段设厅、汛、闸各级管河机构,左军都督府山东都指挥使司沂州兵备道在台庄设巡检司。至此,台儿庄开始崛起成为峄县的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次政治中心。由于南方客商语速比当地居民快,使“台庄”的发音出现儿化。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扬州运河道在台儿庄东南黄林庄村前立河防碑一通,始载有“台儿庄”之称。
文献资料显示,每年经过台儿庄北上的漕船有七、八千之多,仅漕粮就达400万石。《峄县志·募建台儿庄城引》曰:“自泇河既导,而东南财糈跨江绝淮、鳞次仰沫者,凡四百石有奇,于是遂为国家要害云。”
有明一代,台儿庄人口骤增,新立村庄多达196个。据测算,明万历年间,台儿庄境内约有居民1600户,10300余人。明末,约有居民2100户,8000余人。适时,台、花二氏为台儿庄最显赫的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