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金色年华554 2017-10-19

族源及迁移史

拉祜族的祖先是从远古时代的古羌人族群中逐渐演变和分化出来,与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等民族的先民一样,同属于古羌人族群,共同起源于青藏高原。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在漫长的、不间断的由北向南的漫漫迁徙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分化、演变,逐渐形成一个单一的民族。

关于族源问题,拉祜族本民族有众多说法,主要以创世史诗和神话传说流传,如长篇史诗《牡帕密帕》中,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孕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芦作为民族象征。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据现有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古羌人就由北方迁入云南地区。

西汉时期,他们与当时的古滇国人发生争战,一部分人为了躲避战乱,被迫继续南迁。

魏晋时期,拉祜族先民又归属于史料中记述的“乌蛮”族群之一支。在同一时期的刘宋《爨尤颜碑》中还有“缅戎寇场”的记载,是说拉祜族先民曾与爨氏割据政权发生过争战。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唐朝时,拉祜族先民逐渐从原族群中分离出来,开始向单一民族演化。这个时期,拉祜族先民隶属于当时割据云南地方政权的南诏国。

宋末至元初,由于战乱及自身原因,拉祜族分成东西两路不断南迁。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在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迁徙叙史诗《根古》中,对此次南迁有这样的说法:

一次狩猎结束后,拉祜族兄妹两大部落因分配猎物时产生猜疑,最终两部落反目。分道扬镳后,率领自己的部落大规模南迁。

其中西路从大理南线进入临沧等地,东路经哀牢山、无量山南下进入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在清代基本形成了现代的居住格局。

还有一部分则因躲避战乱或其他原因,背井离乡,迁徙去了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宋代《新唐书·南蛮传》等文献记载中出现“锅锉”一词,“锅锉”可能就是现代拉祜族自称“科搓”的最初由来。

近代一些汉文史籍称拉祜族为“果葱”、“古宗”、“苦聪”等。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1953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确定族名为“拉祜”。 “拉祜”意为“猎虎的民族”,“锅锉”意为“山地人”。

1987年,由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分别对云南省镇沅县、金平县境内的苦聪人进行甄别,发现其对民族形成的历史、族源、语言,以及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相互认知和认同上,都与拉祜族十分相似和接近。经两地苦聪人一致同意,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苦聪人划归拉祜西支系。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环境与人口

拉祜族人口45万余(201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两岸和元江下游沿岸的山岳地带,居住地区属亚热带,河谷纵横,气候适宜,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拉祜族曾以采集、狩猎为生,后来转向山地农业,野外采集和狩猎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民族支系和语言

云南境内拉祜族自称有拉祜纳、拉祜西和拉祜普,由此分为三个支系。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与彝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构成彝语支。过去没有文字,用石子和玉米粒来计算数字,用结绳和刻木的方法来记事。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曾创制了罗马字母拼音的拉祜族文字。1957年在原有文字基础上制定了统一标准的拉祜族拼音文字,已在拉祜族地区的教学、出版等领域广泛使用。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民居与聚落——茅草屋与神树林

在清代,部分拉祜族还“居住无常”,“不葺庐室,崖居野外”。近代生活趋于相对稳定,逐渐形成聚落。

部分地区有闪片房,多数地区为茅草房。

主房中央设火塘,是接待客人的场所,也是全家的活动中心。这也是原始宗教的遗存。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拉祜族村寨多依山建在丛林深处,寨子周围有用竹尖桩、竹篱笆做成的围栏,并建有寨门。

寨子上方有茂密的森林,人们视为神林,严禁私自砍伐。

多数村寨用竹子引来山泉,村寨附近开辟园圃。寨子建有广场,广场中间立有寨神柱,过拉祜族年“扩”时,在广场立年柱,并聚会跳舞。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服饰特点——穿在身上的传说

拉祜族以黑为美。古代拉祜支系男女成员都身穿长袍,拉祜西男女都穿短衫和裙子。

近代男子头缠黑布包头,或戴无檐黑布小圆帽,身着右衽大襟圆领或对襟黑布短衫,下身穿裤管肥大的黑布长裤。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妇女用黑布裹腿,穿开叉很高的长炮,头裹一丈多长垂至腰际的包头,下身穿裤管肥大的长裤。

在拉祜族传统服饰里,包含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如传说在洪荒时代,拉祜族的祖先钻进葫芦里逃生,天神在砍葫芦时误伤了他们的头,便解下自己的腰带,给他们包头,于是拉祜族男女都缠上了包头。

再如拉祜族妇女长袍上绣有三道红色花纹,据说是为了纪念迁徙史上三次大的战争而牺牲的同胞。绣的狗牙图案则与拉祜族的狗图腾崇拜有关。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婚姻家庭——大家庭的残余

拉祜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农闲时节男女青年相约结伴串寨,在篝火边通过芦笙、情歌、口弦来倾吐衷情。

也有互相抢对方的包头、挎包等饰物,试探对方的感情倾向。

古时曾长期实行族内对偶婚制,现已被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所取代。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直至20世纪50年代,拉祜族还保留了大家庭制度的残余。

澜沧江南段有称为“班考”的长廊式大型竹楼,占地300多平方米,室内用篱笆隔成若干格,几代人的大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在一起,少的四五十人,多则百余人。

大家庭内,除生产资料共有外,各个小家庭都设有火塘,组成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葫芦孕育的文化——葫芦节与葫芦舞蹈

拉祜族不仅生活离不开葫芦,民间传说也处处有葫芦有关。

长篇史诗《牡帕密帕》记载了拉祜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孕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芦作为民族象征。

1995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确定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为拉祜族节日——“阿朋阿龙尼”,也即“葫芦节”。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用葫芦做成的芦笙

拉祜族盛行芦笙舞,“听得芦笙响,人人脚发痒”,舞者“男女杂聚,携手成圈”,明而前俯,时面后仰,时而下蹲,时而跳跃,令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宗教信仰——万物有灵和厄沙崇拜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小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在进行各种活动前,要进行名目繁多的祭祀仪式,以求神灵保佑。

专司祭祀的人称为“磨拨”,多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少数还掌握中草药和天文历法知识,受到人们的尊重。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厄沙崇拜为拉祜族所特有。厄沙神没有偶像,一般以一块巨石或一株古树为标志,供在村后方的一片禁区内。

厄沙被认为是创造宇宙、人类和主宰万物的“大神”,其形象遍布拉祜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不断南迁的民族——拉祜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