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课 |《论语·为政》12

 deckie 2017-10-20

子曰:“君子不器⑴。”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

【注释】⑴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虽然有人批评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9.2),但孔子仍说“君子不器”。

朱熹《论语集注》:

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郭宽润:

本章夫子給出了對君子的一個判斷,這個判斷以譬喻的形式給出,是‘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的具體展現,理解的重點在於譬喻的意象‘器’。《周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後面的章節,夫子評價子貢是瑚璉之器。唐人說,士先器識然後文藝。《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器是一具有某種特定使用價值的人造物,器有幾個特徵,一是基本都是專器專用,這就是《四書集注》的註解‘’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比喻到人是具有某種專門技能而不能通用的人才;《春秋繁露》君者,群也。君子是社群的領導人,從此種意義上,君子須是可通用而非只具某一專門技能的人才。

器明顯都有大小,就是俗稱的器量,比喻到人器量大的人承載就大,宰相肚裏能撐船;

再有就是器明顯都有一個邊界,且這邊界是固化的,比喻到人,是僵化不能隨順外在境遇機緣的變化而變化。如此人的生命就失去了靈動。義者,宜也。變動不居的世界,須既能守經(堅持原則)又能達權(隨機應變)的人方能領導社群。

因這僵化固化的生命形態,而無法感通他人的生命存在,這就會麻木不仁。

由於社會教育及其他一些原因,一個人的生命認同有可能會不自覺的認為自己是一個實現某種目的的工具,‘’我是共產主義的螺絲釘‘’之類的表達就是這一現象的具體呈現,而這恰恰是對生命的異化。

陈焱:

这一章实际上是从一个负面否定的角度来给出孔子的君子定义。孔子的哲学中其实有很强的时间与动态之意义:如逝者如斯夫的动态状态,学而时习之的孜孜以求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器实际上就表明僵死与完成,这不符合儒家易篑乃终的状态。《诗经》所谓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大学》又云: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体都可以用来解释孔子之不器的动态义,若成一固定之器,又怎么承接永远往而既新的天命。此外,《论语子罕》篇上还有:“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所谓空空实际上就是不器而待定的意思,既然待定,那么我就可以继续承担崭新的天命,我自己并不会把自己限定在某些固定的用途与知识上,这本身是违背天道天命往而既新的根本原则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君子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概念,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要求与苏格拉底自知自己无知的认识原则十分相似。若依牟宗三的话来讲,器实际上就是一种缺乏心体活动性的表现,用孟子的话来说也就是不思,不思则不得。而这大概也可以作为区分孔子的君子小人概念的一个标准。樊迟请学稼,孔子说吾不如老农,而后说他是小人大约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这里孔子说“不如老农”实际就是说,以器的标准来看,我肯定不如老农会耕地。而之后说樊迟是小人,实际上是表明孔子认为,樊迟并没有认识到君子不器的意蕴,孔子是教人为君子的,结果樊迟却找他学稼,这意味着樊迟实际上是以小人(器)的标准来定位君子之学,这是典型的不思考的表现,或者说是典型的器的思考模式。

郭美华:

器是器具,具有特定用途之物。与器相对的,《易传》说为“道”。道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如果按后世的理解来看,有两个不同的思路:一是道器相分,一是道器不二。表面上看,“君子不器”可能会引向“道器相分”的理解——形上无形之道,不同形下有形之器。不过,形上与形下或有形与无形之分,只有思辨的意义,而非实存的意义。就现实存在而言,尤其器必有其道;有其道亦必有其器。所以,一般还是说道在器中、道器不二——具体事物(尤其人造器具)总是体现了一定的普遍性质或原则;而普遍性质或原则,总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但是,道-器关系的如此理解,与“君子”似乎无涉。

君子是什么呢?有教养和德性的人。器是什么呢?器就是因其对于自身之外的需求而有用处的存在物,是一种工具或手段之物。因此,简单的意思是说,君子经由学思而成就其德,不能以自身之外的他物为目的,而是自为目的。君子成德,不同于物之成器。

器总是有特定作用之物,其用体现为人的需要。因此,器之用以人之需要为体,其体用是分离的。君子学以成德,就是要在自身成就内在德性以为体,而有其体必有其用——有德义为体,则有德以为用,也就是说德之体性,德之用为行——德性与德行是统一的,而与一般器具之体用、性行相分不同(实质上,一切器物都有用无体、有行无性)。

器具之物总是适用于某种用途,有所偏;但成德之君子,其目标是“成人”,是智仁勇礼乐等等全方面、丰富性的造就自身。物有偏,君子成德则无所偏。

器有其形,有形有名。一个器物的价值,往往“声名在外”,任何一个器具之物,往往就是这样一个“普遍之名”的例示而已。君子学以成德,孔子谆谆教导不可以名或为人所知为目的,德是默识心通、敏行讷言。学思修德,重在模默识,重在践履,重在成就自身为一内外充盈的完满者,不是一个“普遍概念”的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