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越到高年级,学习越刻苦,成绩反而也就越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 学习不仅仅需要努力,更需要掌握方法。 下面是一位资深班主任总结了10种成绩提不上去的原因,分别对应10类孩子,看看你家孩子属于哪类? 01 ▼ 苦学无效型 就是孩子一直努力学习但效果就是不明显。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上,但学习效果却不佳,似乎学习的努力程度与学习效果并不成正比。 这种现象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慢慢的会使本来勤奋刻苦的学生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从“不会学”变得“不爱学”或“厌学。 ”。 02 ▼ 贪玩厌学型 孩子一直贪玩不喜欢学习,对学习维持三分钟热度,难以保持长久的热情。比如,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容易的学习内容,就学的很有劲头;遇到不感兴趣的、有难度的内容,立刻就失去了耐心。 因此有不少家长这样抱怨:我孩子不比别的孩子笨,就是没耐性,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怎么办? 03 ▼ 粗心大意型 孩子很聪明但学习就是粗心大意,怎么办?有的家长常说:我孩子挺聪明的,哪样都行,就是有点粗心。 粗心马虎,归根结底是习惯养成的问题,有不少学生就是粗心马虎造成的1分之差而错失了理想学校。如果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时心里一紧张,粗心、马虎的问题又升级了,考试分数当然大受影响。即使是再聪明的孩子,也会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数,影响到学习成绩。 04 ▼ 偏科型 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偏科”。 其实偏科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可怕,同学们对各门课程的兴趣不同,投入的精力不同,各科的成绩难免存在差别。孩子偏科该怎么帮助他? 偏科现象出现的高峰期在初中,这与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有关。学生一旦出现偏科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 ▼ 盲目学习型 这类孩子往往是没有别人的安排就不知所措的“乖孩子”。从小在家长的权威中长大。 家长让学什么就学什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没有违反的可能。渐渐不知道该如何计划自己的学习,感觉学习只是完成学校的作业,此类学生一般成绩还可以,但是很难进步。怎样解决孩子盲目的学习? ▼ 眼高手低型 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错,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时,思路似乎也挺清晰,但是一到做题和考试时,不是看漏了解题条件,就是看错了题目要求,不是写错小数点,就是拼错单词。 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也反映出学生不精良的学习习惯和作风。经常性的一做就错会严重的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结果是越怕做题,错误就越是层出不穷。 07 ▼ 情绪波动型 情绪波动是学生当中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对自己的情绪比较难以做到收放自如的平衡和控制。 这类学生大多数平时学习不错,做练习也答的不错,但往往一到考试就出状况,考试成绩与自己估计的分数出入很大。一旦在学习上遭遇挫折,或者某一阶段心情低潮,学习成绩也就因此起伏不定。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出在学习心理和应试技巧上。 08 ▼ 思想涣散、上课走神型 怎么防治孩子上课走神。听课是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 学校给每个学生的每天规划了6-8个小时的上课时间,当别的同学上课在专心听讲,自己却上课走神,毫无疑问自己的学业就要落后了。上课走神,就会造成知识疏漏。 很多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就是因为思想涣散,课堂上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所以导致基础薄弱、知识生疏等等一系列学习问题。 09 ▼ 基础薄弱型 学习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每天的学习都需要按一个合理的顺利,每个科目的学习更具有前后连贯性。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必定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从而导致学习节奏的混乱,最后导致知识消化不良。 对于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还没掌握好,老师再讲新的知识,自然就会听不懂了。结果不懂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新的内容又纷至沓来,从而陷入“一步慢导致步步慢”的恶性循环。 10 ▼ 思维呆板型 他们可能更多的是被动、机械化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比如:笔记记的很好,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规定学什么就做什么,规定怎么做就怎么做,等等。 学习是有规律、有窍门的,缺乏思路,不善于思考,即使再埋头苦学,也是效果甚微,或者徒劳无功。 相信大各位家长以及学生看完之后,肯定都知道孩子是不是在此之列,其实即使躺枪了没关系,只要及时纠正,孩子的成绩依然能提上来。 我专注于记忆力提升、中小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有什么问题随时在微信上向我咨询,我都将免费为您解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自然会让孩子更加出色优秀。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认为我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在微信端查找一栏上输入“mfkt475”来找我,查看更多关于教育、学习方法、记忆训练的文章! |
|
来自: lujialin86 > 《班主任管理-孩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