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非交通性脑积水的病理学机制研究

 老赵0717 2017-10-20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Ref: Eide PK. J Neurosurg. 2017 Aug 11:1-14. Doi: 10.3171/2017.1. JNS162813.[Epub ahead of print]


对慢性非交通性脑积水(chronic noncommunicating hydrocephalus,ncHC)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存在较大争议。传统观念认为,脑脊液循环受阻导致脑室扩大,引起ICP升高和继发脑缺血缺氧。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third ventriculostomy,ETV)是阻塞性脑积水的优先选择。然而,成人ncHC的ETV治疗效果并不佳,相当一部分患者需再行分流手术。有的患者ETV治疗后ICP仍然升高;相反,少数未手术的ncHC患者却预后满意。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Per Kristian Eide通过分析ncHC患者夜间持续颅内压监测和脑室输液试验等研究,对该类脑积水的病理生理学有了新的认识,结果发表于2017年8月的《J Neurosurg》在线。

 

作者收集该医学中心2002年至2012年期间诊治的61例慢性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的标准:年龄大于20岁、MRI检查明确导水管狭窄引起脑积水和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设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交通性脑积水(cHC)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先行脑室穿刺置入ICP探头,进行夜间ICP持续监测和脑室输液试验。手术治疗,首选ETV,其次脑室腹腔分流术。

 

61例ncHC患者中,6例(10%)保守治疗,34例(56%)行ETV,21例(34%)先后行ETV和分流术。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1例(74.5%)有效,14例(25.5%)手术效果不佳,包括11例ETV,3例ETV后再分流。对手术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ncHC患者和对照组的cHC患者的ICP平均波幅明显地升高到相似的数值,而颅内顺应性(intracranial compliance,ICC)降低。脑室输液试验结果表明,ETV有效的患者只是脑室内脑脊液回流障碍,而ETV术后需行分流手术的患者脑室内和脑室外脑脊液回流都存在障碍。

 

综上所述,ETV手术适用于单纯脑室内脑脊液回流障碍者,而分流手术适合于脑室内和脑室外脑脊液均有吸收障碍者。而少部分导水管梗阻的脑积水,如果脑脊液吸收正常而且脑顺应性好的患者可以不用手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醉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花玮博士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