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龙囤考古手记之二十七

 洽墨 2017-10-20
海龙囤考古手记之二十七
新王宫,石头上的王宫 
石之来路
 
   海龙囤是一座用石、砖、瓦、木修筑起来的山巅城堡。其中,石材的使用最为广泛,关隘、城垣、屋基、台阶、柱础及窗户等无不用之。当有着繁缛装饰的木作随战火灰飞烟灭,砖在岁月中逐渐褪去新鲜的色泽,瓦在大厦的倾倒中碎屑四溅,唯有这些石头,还骄傲的保持着当初的姿态,硬朗,冷峻,又透着些柔媚。
   我曾试图测量囤巅用石的方数,可当站在无法攀援的险峻城墙前仰望的一瞬,我放弃了这个多少有些幼稚的念头,这几乎是一项不能完成的任务。于是转而开始做另一件事,对于它,我却信心满满,因为手中握有“秘笈”。
    我们将用一把尺子来“称”石头的重量。此前应邀而来的地质专家,告知了囤上最为常见的泥灰岩的比重,只要准确测量了石头的体积,便可计算重量,这正是我们的“秘笈”。工人从家中将信将疑取来称猪的杆秤,扬起嘴角立在一旁等待上场。实验从新王宫开始,先选一些小而规整的石块,经过测算,将重量写在石头上,然后令工人逐一过称检验。一称,竟毫厘不差。工人脸上掠过一丝讶异的表情。另选一件,又称,仅微有出入。再选,一斤不差。围观众人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来尺子真的可以“称”石头。经过反复验证,我们确定了这类石材的比重确是2.8吨/立方。这样,就可以据此测算那些无法称量的石头的重量了。海潮寺前踏道上一方长达2.55米的巨型条石,经测算,其重量达2.5吨。而重逾一吨的石材,在新王宫内所在皆是,主要用在踏道和房屋的基础上。
   如此多且大的石材采自何处,又是如何运抵此地的?
    传说中,杨应龙有一条能赶山驱石的神鞭,在鸡不鸣犬不吠的夜里,鞭子一挥,石如猪奔,城堡很快筑就。
有证据表明,杨应龙确实对海龙囤倾注了大量心血。平播期间,贵州右监军张存意在判断攻防形势时称:“三省八路之师并进,而贼计益穷,惟有胁叛苗、携妻子退据海龙囤而已。彼其数年精力,用之一囤,前后重关,左右深溪,将自谓负隅之虎,莫可谁何。”因为囤本天险,加之用力颇多,应龙自视其固若金汤,所以最终必退守其间,负隅抵抗。最终的结局,确如存意所判。内中也明确提到,杨应龙之于海龙囤,花费了数年精力。飞龙关和朝天关匾额上纪年显示,朝天关重建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飞龙关则建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应龙与明廷的摩擦,大约始于万历十八年(1590),是年贵州巡抚叶梦熊上疏朝廷,论应龙凶恶诸事,历数其二十四大罪。次年,又议将播州所辖的五司改土归流,尽归重庆。二十一年(1593),始有军事冲突。颇具戏剧性的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作为人质的次子杨可栋意外死于重庆。应龙震怒,“分遣土目,置关据险”。杨应龙重建海龙囤诸关,大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二十七年(1599),杨应龙血洗綦江。归来之后,又“拒立险囤一十七个,修挖堑坑”。修囤的行动,在战事爆发之初仍未停止。二十八年(1600)二月十六日,明军进攻途中捕获播州俘虏,审查得知,“系巡警朱敬管下差运粮米进播州修囤,及哨探思路官兵消息”。
   可见,应龙之重建海龙囤,至少持续了7年以上的时间,并非运用赶山鞭一蹴而就。
  赶山鞭的传说流布甚广,主题多样,而以秦始皇赶山传说影响最广。这类传说在魏晋时代即已流行,而广见诸 《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类说》等宋人记述中。宋《太平寰宇记》卷20引《三齐略记》:“秦始皇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处,有神人召石,下城阳一十山石遣东下,岌岌相随如行状,石去不驶,神人鞭之,皆见血。今验召石山之下,其石有色尽赤焉。”说的是秦始皇欲渡海观日,有神人以鞭驱石,建成石桥,今石尚留鞭策血痕。很显然,杨应龙的赶山鞭传说只是众多同类传说中的后出故事,反映的是民间对海龙囤这一浩大工程的不解与想象,认为其必定出自神力。
   在另个一版本的民间传说里,杨应龙暴虐异常,修囤者每日须穿坏三双草鞋,否则将被视为偷奸耍滑,干活不力而被投下杀人沟。这一传说,可能更接近真相。筑囤时,匠作人役的使用,必定甚众。《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来往工匠人夫,但遇进关者,龙凤关把总审查的实何项人役,给帖照身,各关验放。到囤,赴总管厅缴帖、上名、应役。役满工完,仍赴总管厅告乞水帖出关”。其中,必定就包括大量石匠。从发掘情况看,石材是被运至建筑工地,才进行深加工的,我们在铺地的砖、石下,发现大量碎石屑。
   石材究竟来自何处?
   老王宫后有一石山,地势高敞,石上隐隐有凿痕,山之西南有大片凹地。这处俗称“窝坑”的地点,十余年前被冠以新的名称而广为人知,这就是先期调查者认定的“采石场”。它较好的解释了海龙囤上石材的来源,即就近取材。有人甚至认为,正是在此采石,破坏了囤上风水,才使得杨氏最终走向覆灭。
   如何确定石材即来自于此?带着疑问,我们请来了地质专家,想从岩石的分类上进一步确认石之来路。这些已死的石头,在地质者的眼中顿时有了鲜活的颜色,开始开口讲述生命的历程。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浅浅的海,碎屑物在水中搬运、沉积,慢慢形成一层层的岩石。水平层理在人工开凿出来的龙虎大道上清晰可辨,这里的岩石以粘土岩为主,夹杂部分泥灰岩。前者易风化,风化后成片状;后者易溶蚀,但抗风化能力强。海龙囤各关隘及新王宫所用石材,以泥灰岩为主,次为粘土岩,另有少量砂岩。粘土岩又称页岩,呈片状,且又耐水,所以在新王宫中多用于铺地。这些岩石在海龙囤上都能找到对应者,因此可以肯定,囤上建筑石料均应是就地取材。“采石场”的岩石以泥灰岩为主,加之地势高畅,便于向低处运输,是石料开采的理想场所。但石头上的开采痕迹不是特别明显,周围也少见石料开采后遗留的碎屑,因此其是否确为“采石场”还需进一步工作。
   基于地质学的考察,虽不能对“采石场”之为采石场作出肯定的答复,但从岩石分类的角度确定了海龙囤石材即来自当地,从而支持了在囤上继续寻找采石场的努力方向。我个人以为,囤上采石场可能不止一处,还需广泛寻找。譬如,龙虎大道的开凿,即既解决了道路交通问题,也部分解决了飞龙、飞虎诸关及相连城垣的石材来源,它本身就是一处采石场。三十六步西南的夹岩窝一带,晚近仍有人取石于此,据说采石时曾得见古人采石痕迹,遗憾今已无存。海龙囤上遗留至今的许多石材颇为厚重,相对于开采而言,运输可能更显困难,一种由高处向低处借助特殊工具,并佐以水泼地加以润滑等方式进行拖曳的运输策略,被认为是最可取的。关于这一点,已很难找到痕迹。
   勤劳石工如雨的汗水渐渐风干,山林里的劳动号子渐渐飘远,一座石头城堡雄伟屹立。
 
(2012年9月23日,登囤第154天,写于雨雾中的海龙囤。感谢一0五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潘光松叔叔给予的地质学支持。接到邀请后,他亲自驱车自贵阳来囤,热情指导,却没有收取一分钱报酬,又匆匆归去。)
——刊于《贵州都市报》2012年9月25日,“副刊”版。(李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