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我们明确心中的追求(优秀作文)

 山湖微波 2017-10-20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师去为学生准备咖啡,回来时端着一大壶咖啡和各式各样的杯子。这些杯子有陶的、塑料的、玻璃的、水晶的,有的普通,有的昂贵,有的精致,老师让大家随意享用。当每个学生都端起一杯咖啡,老师说话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所有好看昂贵的杯子都被用了,剩下了那些朴素便宜的杯子。昂贵的杯子虽然不会让咖啡的质量变得更好,但很多时候却让咖啡变得更贵,甚至有时候,让人忽略了自己到底在喝什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审题立意分析:

这是一则寓意性材料,核心内容主要是围绕“咖啡与杯子”来谈的,因而要加以联想引申,将“咖啡与杯子”上升到社会生活层面,挖掘其深层的指代意蕴。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学生要喝的是“咖啡”,“杯子”只是盛咖啡的工具,是外在形式。因此“咖啡”与“杯子”的关系可以推衍为主次关系、本末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则材料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处理主次、本末、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不能一味迷失在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上。据此我们可以围绕“本色”“舍本逐末”“本质与形式”等方面来构思行文。

生活好比咖啡,工作、金钱和社会地位都只是杯子,只是生活的容器,而我们拥有的杯子既无法定义、也无法改变我们生活的质量。有时,由于我们只关心杯子,导致我们不能够好好品尝咖啡。

参考立意:

1.可从外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构思作文。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咖啡而不是杯子,但每个人都有意识地去拿最好的杯子,也就是我们在选择时只注重了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身。

2。可从追求无用的外在形式需要付出更多入手。好看又昂贵的杯子是人们的首选,但咖啡不会因杯子昂贵而变得更好,只会变得更贵。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因为追求形式和外表而付出更多的金钱与代价。

3.我们要学会辨别内容与形式。看清什么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不要追求不重要的,忽略有价值的。

根据材料的含义,我们可联想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具体表现:比如,商品的质量和包装、产品和牌子。现实生活中,一些学校为成为世界一流的名校,在扩大办学规模、美化校园上使尽了招数,却不在办学质量、科研水平上多花功夫,结果铩羽而归;此外,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很重的GDP情结,发展特别看重GDP增速,而发展的质量、社会的和谐等更重要的方面却被忽略了:还有现在的人才选拔和任用,企业更在意文凭、出身、资历、长相这些外在的东西,忽略了德才兼备才是本……现实社会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面对本末、主次、内容形式的问题,常常会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错误,面对这些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是顿有感受的。所以,围绕“咖啡与杯子”联想引申到社会生活层面,作文的天地自然就广阔了。

特别提醒:

第一,材料作文审题时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切忌只孤立地抽取材料中的某个词语,然后以此为话题或题目而“另起炉灶”。写作要求中的“选准角度”,不等于任选一个角度,哪怕是抓准了关键词句,也都必须要从材料意义本身出发。像本材料就不能仅仅抓住“朴素”“忽略”等词,或重点去谈“智慧”“教育方法”等。

第二,有些材料没有特定的述说倾向,可以两面立意,但像本则材料的最后一句“但很多时候却让咖啡变得更贵,甚至有时候,让人忽略了自己到底在喝什么”,其中有“却”“让人忽略”的表述,从此点出发,我们似乎不宜反向去阐述形式的重要。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素材一:《忍耐富贵》

这是一只轻薄讲究的茶碗,雪白的底色,像透明的白玉一般,上边绘着老爷的纹章。

老爷接过茶碗欣赏了一番,见果真又轻又薄,轻薄到让人拿在手里不觉得手里有东西。

老爷问:“茶碗的好坏何以区分呢?”

“所有的陶器都以轻、薄为贵,又重又厚的就不算是好茶碗。”

老爷点了点头。从这天开始,这只茶碗就摆在了老爷的桌上。

老爷是一个意志坚强、擅于忍耐的人,从不叫苦,不轻易流露声色。新茶碗很薄,传热很快,拿在手里简直和拿着一块炭火差不多。每次使用,老爺都要忍受烫手的痛苦。

……

运用示例

小川未明的《忍耐富贵》一书中,叙述了一位富家老爷要求属下买一个舒适美观的陶盏,全城最佳的陶艺人便做了一个精致的薄薄的陶盏。老爷问他:“这陶盏好在何处?”陶艺人说:“全天下再也找不出比这更薄的陶盏了。陶器皆是以轻薄为贵,因而大人用此陶盏可谓富贵至极啊。”老爷宴请宾客总是用此陶盏,然而由于陶盏过于纤薄,老爷每次都要忍受炭火般烫手的痛苦。这哪是在享受富贵,分明是在忍受富贵啊!也不知老爷是否乐在其中?

老爷早已忘却初心——一个舒适美观的陶盏。舆论的砒霜像蜜糖般裹挟着他的心,令他追求着自我臆想的、富贵至极的虚荣。这是一种沉沦:追逐另一目标,全然被表象蒙蔽本质。

素材二:莫言获奖感言

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全国人民为之振奋。而他在领奖时却说:“我的获奖,也许只是我个人的事,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文学的重视。”

运用示例

2012年,莫言成为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举国欢庆,我们高悬已久的诺贝尔奖情结终得慰藉。在我们为自己国家的文学作品终于获得国际认可而高兴的时候,这位备受瞩目的获奖者却说:“我的获奖,也许只是我个人的事,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文学的重视。”莫言是清醒的,作为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一语道破了当今社会现状。就像精美的玻璃杯会让咖啡看起来更好,莫言获奖让不少人重拾了对我国文学发展的信心。但我们应该看到,在这杯文学发展的“咖啡”里,还有很多问题急需溶解和调和。咖啡的质量并没有因杯子的华丽而改变,反而让我们忽略了对咖啡本身的关注。endprint

标杆作文

买珠还椟

严子豪

诚品书店在苏州开店时,似乎全国的文青都集中在这里,挤破了这家分店的大门。持续了大半年的高峰人流,似乎预示着实体书店的复活与繁荣。

一家书店能改变一个社会吗?接踵而来的是对诚品小资情调的质疑:高昂的價格、过多的商业服务,似乎与书业的初心稍显背离。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将徜徉诚品作为生活情调的展示,阅读只是他们计划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的确,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文化反而成了一种被追捧的装饰品,其内涵被摆在次要位置。如同某些去咖啡厅落座的“绅士”,要的是那西装革履捧起名贵瓷杯引无数“淑女”竞折腰的气派,而不是静静品味、忘我阅读和深度思考。

知名导演侯孝贤拍摄过一组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在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寻觅了几十家朴实而又细腻的小书店。有的处于公路旁、市场中,只为疲惫的行人提供精神的憩息;有的提供借阅绝版的期刊、书籍,只为给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些隐秘的店铺,呵护着阅读本质的意义。我们需要能打造文明形象的诚品,更需要这些支撑文化底蕴的“诚品”。

阅读一事实则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阅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个人精神的成长。当今许多大都市开放农民工图书馆,为一些打工者提供精神的港湾。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这些人阅读是如此专注、投入。那一瞬间,这些衣着朴素的人身上的光辉盖过了文化市场虚浮的商业气息。

在商业洪流中,“买椟还珠”式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多。我们不应忽视了文化内在,不应忽视阅读本身的意义。一个社会的文化不是由表面的繁荣铸就的,而是由一位位“买珠还椟”的读者和营业者铸就的。

名师点评

作者把成语“买椟还珠”的字词稍一移位,成为“买珠还椟”,一下子直切要害,针对“文化反而成为一种被追捧的装饰品”的现象,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题独特,有警醒作用。全文采用正反对照的方式,用“诚品”高大上的多种经营与“朴实而又细腻的小书店”的“提供精神的憩息”构成鲜明对比,指出阅读的本质意义——精神港湾。

(孟华群)

错放的视线

叶峥

龙应台在《没有逗留,哪来文化》中高声疾呼“香港是文化的沙漠”,城市里没有静思冥想的空间,缺少像咖啡馆这样可以沉淀文化的地方。而在法国,在挪威,街角的咖啡馆到处都是。一个世纪以前,加缪也许就在其中一问里谈论着存在主义,易卜生思维的火花正在与某人碰撞……其实,我们不是缺少咖啡馆,只是我们是甜品与饮料的眷顾者,漠视着文化沙龙、思想交流的价值。

当文化需要被花哨的外衣包裹,以它来吸引视线时,这样的文化是岌岌可危的。暑假去“杂书馆”,书房里存放着高晓松费尽心血整理的大量典籍,可我惊讶地发现,阅读者不过寥寥数人。那些一手的书稿、充满分量的文献、难得一见的地方风俗志,就那样无力地躺着,任凭内页泛黄、尘埃轻落。与此同时,我想到的是亚马逊、当当网的热销书榜,那些图书一旦被加上“某某年度最热”“某某力荐”的腰封,立马具备了吸引视线的魔力。那些消遣的、可有可无的文字,哪里可以和真正的古籍、书刊并论功用呢,只不过是拥有了花哨的外衣,够惹眼罢了。

这种对外在执着的偏好,对权威鼓噪的盲从,使我们对事物的本质漠然。日本国民诗人石川啄木在谈及诗歌创作时曾说,他要作“可以吃的诗”,即“可以双脚立定在地面上吟唱、不加任何矫饰叙述生活本身的诗”。这种对本真的追寻,在集体视线错位的当下,不知还有几人能做到。

追求“精美杯子”的另一严重后果是:“咖啡”被“杯子”逐出了视线,中空的杯子占领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此浑然不觉。当我们坐在复古的茶馆里心安理得地品茶时,我们早已忘记,城市的古老城墙已经被拆除,我们亲自剥夺了自己在城墙上的茶馆里享受生活、看落日的权利。茶馆无论多古色古香,终究是一座赝品,而真正凝聚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墙——文化精髓之所在,早已离我们远去了。

但是“杯子”对我们视线的抢夺不会持久,就像塑料花无法取代拥有植物芬芳的真花一样。当我们厌倦了精美的礼盒包装,我们还是会猛然醒悟,去寻找记忆里最纯正的原汁原味。只是我们会走过许多弯路,甚至再也找不回记忆里的味道。

为了留住醇厚的“咖啡”,让我们且将视线收回,正确聚焦吧!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采用了与上篇不同的视角。上篇是从文化传播者的角度,指出现代社会中文化追求的迷失;本篇是从文化接受者的角度,指出社会大众的两点迷失:一是注重外表,盲从于权威的推介,二是欣然陶醉于“中空的杯子”而不自觉。第二点尤其发人深省。其实两点有一个共同的根源——没有正确聚焦。解决的办法唯有一途,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孟华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