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德出行三十年的变迁

 黄庭养元斋 2017-10-20
钱宝林

从上世纪70 年代初参加工作到承德交通运输部门,一直到退休,我亲身经历和目睹了承德公路运输的巨大变化。回想起来,心潮起伏,感慨良多。

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 年代初,我被调到位于承德大桥头的长途汽车站工作。当时,算上我全站共有36 名职工,全天发车36 台次。跨省的线路只有内蒙古赤峰的一个班次和北京一个班次。这条线路是源于老热河建制的缘故,因经商联姻的血脉关系,赤峰有许多承德人,承德也有许多赤峰人,北京的情况和赤峰差不多。其它都是发往承德各县的班车。我们知道,那时,承德人的出行主要还是靠京承、锦承铁路,有人戏称“走承德那是断头路”。

到了1984 年,个体户的营运车辆开进了承德汽车站。从那时起,承德的门户得以进一步开放。天津、唐山、秦皇岛、朝阳线路相继开通。但受道路环境限制,时间长旅途累。就说北京吧,早7 点半发车,走滦河、滦平、巴克什营、古北口、密云到马圈儿。司机手快的12点半到,运行5 个小时多一点。手差一点的,那就没个准头了。我坐过一次老梁师傅的车,下午4 点半才到马圈儿站,想干点什么都晚三春了。

开通秦皇岛班车时,我是跟汽车四队第一班司机刘队长去的。400 多公里,中午大概是在宽城吃的饭。8 点发车,下午4 点半到,整整运行了8 个多小时,累死人了。今年暑期,我和老伴带着4 岁的孙子乘大巴去了趟秦皇岛旅游,7 点40 分发车,走承秦高速,11点到达秦皇岛,道路平坦,大巴舒适,中午吃

完饭,下午我们就到了海滨浴场,与大海亲近。

1989 年,我在汽车站干了8年后调离。又10 年后,在庆祝建国50 周年之际我采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历史的辙印》,是反映承德运输公司成立51 周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记录,《承德日报》予以发表。其中谈到10 年的发展变化,有朋友问“现在发北京的班车都有几点的”,我一时语塞。当听说从早晨6 点起,火车站广场和汽车站每隔20 分钟就有一班发往北京的“依维柯”或“金龙”客车,每天发车达45 个班次时,我真的吃惊不小。离开汽车站10 年,光北京一个线路的车次就由每日一班增至相当于承德汽车站十几年前全天发车的总班次。又是近20年过去了,原来的汽车站由于城市规划而不复存在了,代之而来的是漂亮的东、西、北3 个全新的现代化的汽车站。

如今的承德,已经形成了京承、承唐、承秦、承朝、承赤、承张高速公路“一环八射”的格局,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舒适。去年冬季,冰天雪地,我那些秦皇岛的战友们开车来承德探望游玩。作为东道主,承德战友老米提议带他们去隆化县七家温泉看看。我怀疑去那么远,能不能赶上回来吃中午饭,老米嘿嘿一笑说:“没问题,放心吧!”

8 点吃完早饭,从

双峰寺上高速,不到9点就到了七家。泡温泉、游泳、照相……这大冷天儿的,玩儿得还真是高兴。中午12 点,我们准时坐在了位于市区的名都广场的大餐厅里。回想起来,也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开通喀喇沁旗的第一班,从早上6 点半发车,一路颠簸,路过水毁的路段,小心驾驶不说有时还要下车搬掉挡路的石头。中午过了才到七家,简单吃了口饭上坝。内蒙古的路要比承德的路好得多,下午4 点多钟到了喀喇沁。回想起往事,真是感慨良多: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好生活。

退休了,经常出外

旅游,那花花绿绿的门票成了我的最爱。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市收藏家协会,券友间互通有无,小小门票上的信息可不少有历史、有文化、有典故,知识可多了,学不尽、赏不完。加上我又热爱摄影、写作,经常徜徉在报刊、网络、微信群之间。这不,前几天,我们承德收藏家门券协会结伴6 人,走京承高速、乘高铁,去了趟山西的平遥,参加全国同行的门券交流活动。观平遥古城风采,探日升昌票号,品山西刀削面,赏古色推光漆。接着又是经高速到临汾,沿途游历双林寺、王家大院、大槐树,夜住临汾;第二天,又是经高速到黄河壶口,观气势磅礴的母亲河。

现代的交通,已经形成了立体网络布局,承德的机场开通了,我们又多了一种出行的通道。愿承德的腾飞与发展紧跟时代的节拍,我们早日共享中国梦的美好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