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历故事系列【57】——挖草药

 默灵馆 2017-10-20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每到秋季,我的老家都要开展“小秋收”活动的。依稀记得,六、七岁时,我是个跟屁虫,喜欢要跟着奶奶去割茅草花穗。七、八岁的时候,跟着姐姐到山坞的田埂上打过草籽。它是一种草药的种子,叫什么名字,早已忘了;但它的样子,我还是记得很清晰的。如今,我回老家,还能看到它依旧在田埂上长着。十二、三岁时,跟着村里的“后生坡”(方言土话,称呼16到18岁年轻人的)去挖过草药(实际挖的是是木本植物的根,不是草本植物的草药)。记忆中好像挖过两种:一种是我们土话叫“鳑鲏鲫”柴的根部。它是灌木,长不高的。因它的叶子像鳑鲏鲫鱼的形状。村民就叫它“鳑鲏根”了。鳑鲏根很像小萝卜,刚开始的时候,村里也有人说挖“萝卜根”科(去)。但这种叫法容易与真的萝卜根混淆,因而后来就不这样叫了。

  另一种叫 “竹岔子”, 令我难忘。竹岔子,是我们村的土话叫法。它的学名叫菝葜。俗名很多,与我们土话接近的就有:沟谷刺、豺狗刺、鲎壳刺。因它的根茎像茯苓,我们那里的老中医都叫它土茯苓。北方人称之为它金刚头、金刚鞭。

  它是一种攀缘状灌木。叶子是椭圆形的,叶面大。它还是我小时候喜欢采撷的猪草呢。我们挖的是它的根茎。开挖前,要用柴刀斫掉它的打横生的杆子,然后用挖柴老的锄头挖开它的根部。它的根茎也是打横走的,弯弯曲曲的,红褐相间、肥瘦相宜、凹凸有致,蛮有性感的。挖它的时候,只要顺着它的走向掏空两边的泥巴,那就很轻松地请出这位沉睡已久、很是骨感的“苗条美人”了。

  挖回家后,当晚就要打夜作将它斫成一片一片的。它还真不负自己的名号——“金刚鞭”, 根硬、茎硬、连它的须也是硬邦邦的。必须用斫柴刀和小斧头才勉强对付它,但它的“头”不愧是“金刚”做成的“金刚头”啊。一刀斫下去,它自岿然不动!就是一斧头劈向它,也是难以撼动它的。必须连续作战才能劈开他那金刚铸就的头颅。

  我之所以对它坚硬的个性如此了解,那是因为从2011年冬天到2012年的夏天,我俩有过天天零距离腻歪在一起的蜜月期哦。个中缘由是——我奶奶堂姐的孙女知道我妻子患了内风湿关节炎,就介绍了一个治疗此病的“户单方”(土方子)。其中有一味药就是这种金刚鞭。那些日子,任性的金刚鞭,弄得我手掌起血泡、长老茧,把我折腾得腰酸背痛腿发麻。

  金刚鞭不仅可以做药材,而且还可以用来酿酒呢。我确实忘记了我们挖的金刚鞭是卖给药店还是卖给县城酒厂的。遥想当年,我们金村人能喝酒是闻名于十里八乡的。不仅村里的男人能喝,女人也能喝。过年正月里,村子里就像天天召开赛酒大会。大家喝的最多的就是这种“柴老酒”,还有红苕酒。因为这两种酒最便宜,好像柴老酒是七毛一斤,红苕酒是八毛二吧?!

  默灵写于2017年10月19日夜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