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谥号与庙号称呼

 虛怀若谷 2017-10-20
    
汉代时的皇帝都用谥号来称呼,到了唐宋却改用庙号来称呼了?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学姐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谥号,什么是庙号。谥号,是在一个人死后,根据此人生平来评定一个褒贬的称号。这种做法,大概在周穆王时期就有了。而庙号是用来歌颂的,摆明的目的就是用来赞美的,从商代开始就有了。在魏晋之前,庙号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只有对国家有功的先帝才能追加庙号。

★今天我们先从谥号说起。
谥号虽然起源的早,但是到了秦始皇,这个开天辟地第一人想了个新鲜的,改称几世,所以我们也把胡亥叫做秦二世,可惜他千秋万代的大业没做成,到了刘邦手里,谥号的制度又被想起来了。

★于是谥号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好的就有赞美的谥号,诸如高、文、武之类,做得不好的,也有灵、桓等恶谥。但是到了魏晋时期,谥号开始变成了一个用来阿谀奉承的东西,为了吹捧皇帝,谥号的字数越加越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清朝电视剧里的皇帝死后,谥号有好大一长串的原因。

这不由让学姐想起了我们隔壁的领袖,吹捧起来,那叫一个惊天动地。

★所以,谥号这个玩意儿,从魏晋起就开始跑偏了。所以臣子们犯难啊。怎么称呼呢?就好比说朱棣,谥号为“ 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这一口气念下来,挺锻炼肺活量的。不仅背记不如一个汉武帝、汉惠帝念着顺口,这些字眼又都是堆砌的,万一念错顺序,在古代写个字都要避讳的,这念错了那就是欺君啊!

★那怎么办?用庙号。
前头说了,庙号已经是摆明车马用来拍马屁的,但是庙号也是有尊严的。像汉桓帝这种也曾有过庙号,但是最后还不是被除了。仍然是魏晋这个转折点,庙号也跟着一起变坏了,但凡是个皇帝就都有庙号,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有原则了。

所以庙号已经烂大街人手一个了,所以用庙号来代称皇帝也就成了一个普适性的选择。所以从唐宋时期开始就有了高祖、太宗、神宗等称谓,再不复汉代的武帝、文帝之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