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Renee:DIY申本 耶鲁等12所顶级名校收入囊中

 亚伯拉汉 2017-10-20

文字整理:伊澜


Renee:爱音乐、爱写作、爱problem solving,也爱美食的北京女孩儿。从小喜爱英语、兴趣广泛的她在初中毕业后赴美留学,在美国顶尖私立高中Middlesex的四年生活帮助她培养了领导力、自主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学校,她是同学们尊敬的校报主编,是永远热情洋溢的数学队队长,是校室内乐团的钢琴手,也是经验丰富的模拟国会主席,更是老师们信任的宿舍长和小老师。朋友众多的她还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在包括MIT、普林斯顿、耶鲁等12所顶尖学府的邀请中,她最终选择加入斯坦福来开启她未来四年的旅程。

 


主持人Harry:

大家好!我是今天网络会客厅的主持人Harry,因为一会有课,我只能为Renee的分享开个场。

美高四年,有幸和360度无死角的女神同窗,介绍神奇的Renee,应该说是舍我其谁吧。

Renee高中毕业于 Middlesex School,在2017年的大学申请中被斯坦福、MIT、普林斯顿、耶鲁、哥伦比亚、布朗、杜克、芝加哥、西北等共12所顶尖学府录取,即将在斯坦福开启大学生活。

Renee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神,高中期间,各个方面都颇有成就:在学习上文理兼修,不仅把学校里的数学和科学课上到没有老师敢教,成为学校数学和物理竞赛队队长,更在英语、历史和西班牙语等学科获得了所有老师的肯定。

Renee不仅在学业上无可挑剔,课余活动也令绝大多数同学望尘莫及。她参加了四年的模拟国会并成为主席;坚持为校报写稿,并在senior year(12年级)成为主编。她也是学校乐队的钢琴手,为家长会等公众活动以及学校颇多的音乐会表演,几次获得学校大奖提名。在体育方面,她热爱高尔夫、网球和乒乓球。9年级时,她更是踊跃地加入了自己从没打过却十分感兴趣的壁球队,并获得中国壁球巡回大赛U19组北京站的冠军,在12年级成为了壁球JV的队长。

Renee真的是神一般地存在,在她senior year的时候申请peer tutor(同辈导师,帮助低年级学生的学业),竟然轻松囊括了她所学过的七大学科:英语、历史、数学、生物、化学、物理和西班牙语,是Middlesex近几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我们所有peer tutors,也包括一些大牛的美国人都很羡慕她学术上没有任何短板。

那好,我就不多说了,有请今天的分享嘉宾Renee。

 

画外音:掌声响起,女神Renee款款走来。。。

 

分享嘉宾Renee:

谢谢大家在繁忙的工作日抽出时间来听我分享!谢谢于文阿姨提供的平台!也谢谢Harry详尽的介绍,真的是有神队友比什么都强。

我今天主要分享以下几个内容:课外活动,着重讲与Harry及Lily不重叠的活动,以及我在做这些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我高中期间参加各种竞赛的经历;最后一个内容也是今天的重头戏,讲申请美国本科的一些重点。

 

1

课外活动和竞赛经历       

  

我在高中四年学到的最重要的一个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就是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并在任何时候都感到非常舒服,相信自己,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这个态度得来不易,我简单说一下它的源头。

9年级刚入学的时候甚至到10年级,我一直都很苦恼,自己并不能像周边的朋友那样,有的说自己文学好,就是喜欢英语、历史;有的说自己是理科生,数学和科学无人可及。而我呢,英语挺喜欢,西班牙语也觉得不错,历史也看得进去,更别说数学和科学,更是我从小的最爱呀,我可怎么办?我没办法像别人一样很明确地定义自己是文科生或理科生,我有点着急。

苦恼了很久之后,有一次跟我的advisor(个人导师,每个个人导师负责指导6个以内的学生,管管学习、生活等琐碎的事情)聊天,他一语点醒梦中人:如果你不能很轻松地把自己定义为某种人,那你也没有必要过早地定义自己。那些很早就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并排除其他选项的人有他们的长处,而你有你的长处,你来美国求学的真正原因不就是因为你有太多的兴趣想去追寻吗?

听了这番话,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只要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好,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体育还是艺术,只要是我喜欢、感兴趣、舍得花时间做的事情,那我就坚持做下去,不要因为想定义自己而不能发挥所有特长,不能发现自己所有的潜能。在此总结第一条建议:要自信。

在高中期间,课外活动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使我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有了一些调味剂,比方说,特别累的时候我去学校的教堂弹钢琴,放松神经,让手指在琴键上飞舞的同时,缓一缓,再回去做那些繁重的功课。

 

数学队是我每周的一台大戏,从9年级第一次队里集会就开始参加了,我们每周五都会碰面,由数学组组长带着我们进行不同的活动。我特别喜欢数学队的一点是,不管是做题还是做一些小游戏,我们做的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喜欢并且乐在其中,所以都特别有积极性。

有些新生刚进入团队时,解题思维还不是那么强,老生或者老师就会耐心讲解,让所有人最后都非常明白。

有一次我们做一道概率题,很典型的那种闭着眼睛从袋子里摸红球、蓝球,然后问你摸到的几率是什么。那题稍微有点小绕弯,刚进队的9年级同学不太适应,做不出来有点着急。老师就安排我们这些高年级同学给低年级同学一个一个地讲,他自己也在屋里的三块白板上分别画出了好多种情况,我记得总共有24种情况,他全画出来了。虽然那次花了很多时间只解了这一道题,但是学会了这个方法之后,所有9年级同学的反响都非常好,“我原来特别怕概率题,以后就有办法了,不怵这些题目了”。

 

数学队也给我提供了许多竞赛机会。我参加的全美数学大赛AMC,以及每年进入它的第二级AIME,通过AMC的好成绩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办的Math Prize的考试。

这里我重点想讲的是HIMCM(全美高中数学建模大赛)。我以前参加的美国的数学大赛都是个人赛制,很少有团体赛,如果感兴趣又觉得有足够的能力,自己参加就好了。但这个高中建模大赛有一个不同点,必须与另外的2-3名同学共三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建一个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社会中的问题。

11年级的时候,我和另外两个数学非常好的朋友一起组队参加了这个比赛。当时的题目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怎么样系统化地做出一个模型,用它来衡量美国所有城市的危险或安全程度。题目乍一看,哇,这怎么可能拿数学来解决?但是后来我和同学商量了一下,利用每个城市警局公布在网上的每周犯罪率及犯罪类型等,汇总起来,通过EXCEL运算、逻辑推理、类型分类,最后建立了一个我们当时自认为是比较了不起的模型。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36个小时的工作,最后荣幸地获得了全美一等奖。

通过参与数学队和竞赛,我学到了一点,就是同别人合作的重要性,而这一点也被我带到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说实话,我原来没有想过数学有太多的可以和别人合作的地方,觉得数学不就是一个人、一台计算器、一支笔、一沓草稿纸吗,后来真正和别人合作之后,发现合作所带来的乐趣是比自己参赛成功带来的乐趣放大好几倍的。

 

接下来分享的另外一个活动是给校报供稿并成为主编。

成为校报主编,这是我9年级想都没想过的,最后之所以能做到,一方面是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从10年级开始不管多忙,我都保证给每期校刊供稿1至2篇,这在同学里是最高纪录;另一方面是我敢于展现自己的特长、敢于去尝试的结果。

参与校报的工作不仅是我的兴趣所在,在申请大学的过程中它又无心插柳柳成荫地给了我回报:第一,作为一个重要活动体现在活动清单上(活动清单在申请大学时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第二,参加校报活动让我发现了自己勇于挖掘和展现特长的特质。

说实话,我们这些从国内到美国上学的孩子都有中华传统美德,都非常谦虚,很多时候得了100分,别人说你真棒,我们会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并不是特别棒”等等。但初到美国以后我开始不太适应了:在我夸一个美国同学的成就时,他会欣然接受,说“谢谢你”,“我确实很努力,得到这个结果我非常高兴”等等。开始的时候有点匪夷所思,他怎么连谦虚都不谦虚一下,直接就认了呢?后来在和同学、老师、导师及同学家长聊天时发现,他们是秉承着这样一种心态:我不烧包地跟你显摆,我也不会刻意谦虚、刻意藏着掖着我的闪光点。

虽说有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但你也得有发光的机会才能够让别人看到你的光芒。参与校报这件事,就是我展现自己特长的一个起点。

我们校报的整个组织里,亚洲学生少之又少,没有美国身份也没有绿卡、英语又不是母语的亚裔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一开始我也有一点胆怯,但是因为我真的非常喜欢写稿子,而且也很享受采访老师和同学收集材料的过程,所以就一步一步坚持下来,到最后成为主编。

申请主编,我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就真的成了,看来当时的主编和校报负责老师看到了我的努力。试想,如果我没有快速从那种谦虚的态度及时转变为“我努力,所以我自豪”的思维方式,我现在可能会后悔,而且结果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好。

 

因为今天不是来和大家分享我的活动经历的,所以其他活动就不细说了。总而言之,参加模拟国会做主席,做同学们的小老师,参加那么多的体育活动,做学校乐队的钢琴手等等,这些活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也培养了我各种各样的能力,所以给大家的第三个建议是,无论在美高或国内上高中,要善于发现身边的资源、勇于利用它们、发现更好的自己。

 

2

美本申请的几个重点           

 

接下来结合我的经历,总结申请美国本科的几个重点。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将与大家分享我认为最重要的几点。

 

1/核心要点

我是DIY申请的美国本科,没有请留学中介或顾问。所幸美国的高中给学生配备了college counselor(大学升学顾问),不过一个counselor要管好几十个学生,只是帮你把握大方向,怎么写文书、做什么活动都由自己决定。如果请counselor帮忙看看文书大方向对不对,他也会欣然接受,考试时间也会提醒一下。

我觉得在申请流程中最重要的两点是:首先要自己做申请的主人,自己主导把握好方向,各处把关。因为申请大学是我们自己的事,已经十七八岁的孩子,十八岁就成年了,不应该让父母太操心。老师们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太过于倚赖他们,要自己做主导;其次,要抓准做每件事的时机,千万不要等到“天哪,我现在开始是不是太晚了”,那个时候一般就已经晚了,机会已经流失了。

 

2/公立和私立大学

选择公立大学或者私立大学,我觉得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公立学校人多机会也很多,你可以见到不同的同学,受到不同同学的影响,开阔自己的视野;私立学校的经费一般会多些,资源会好一点,师资分配得更集中一点,千人课堂可能相对少一些。你可能在一个小班上课,某天你会在Google或Facebook上看到有人说,某个曾经给你上课的教授是某领域特别有名的人,或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3/大U和文理学院

情人眼里出西施,喜欢什么样的学校还得自己决定,别人可以给你很多建议,但是心里要有杆秤,最后得自己衡量把关。

我个人更喜欢综合性大学,有几点原因:其一、我的高中在波士顿旁边的一个小村里,那里非常安静、安逸,适合专心学习,但是实习机会不多,而且周末有时感觉挺无聊的。考虑到大学四年我又要找实习机会,又要去周边见识一下,所以我想申请在大城市周边的综合性大学。

多数文理学院的地理位置偏僻一点,人数也相对少,可能没有综合性大学热闹,好处是大家关系更近,你可能会认识这个学校一半甚至是大部分的人,但在大的综合性学校你可能只认识很少一部分的人。文理学院可能更注重学术,而综合性大学更注重为将来学生能否找到好工作做准备。

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有的人想去搞学术,将来做一名学者,那文理学院可能更适合你。综合性大学比较适合有一点想法,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的学生。如果知道自己并不想做一名学者的话,可以偏重考虑综合性大学。

 

4/课内成绩的重要性

申请中很重要的一个指示是课内成绩,即GPA,当然也包括所上课程的难度。

课内成绩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体育特长生等除外),我不知道该怎样来强调它的重要性。有些同学可能不服气,认为课外活动更重要,或者面试更重要。但通过我和爸爸妈妈去各所顶尖大学访校和参加他们的宣讲会时得到的印象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课内成绩是最重要的。

我记得很清楚,在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访校时,招生官在宣讲会上非常明确地强调:academic,academic,academic,即学术是最重要的,而且他们说,我们第一眼要看的是你的transcript(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好的话,就会留下一个好印象,平时成绩不好的话,招生官在看你的其他资料时,可能需要比别人要求更高的条件,或者稍微有点偏见。

虽说不像国内高考一考定终身那么绝对,但是美国的GPA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的同学会说,那我上全校最简单的课,然后每年都拿98-100分行不行?也不行,因为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比如说你上高难度的课得92分,可能与你上简单课得95分是一样的等级,甚至比那还值钱。因为美国每所私立高中的升学顾问都会在每年的申请季给各大学寄本校提供的所有课程,如果你以为大学不知道你们学校的课程难度,就别痴心妄想了!大学都清楚得很,而且学校的升学顾问会和大学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沟通。

那些因为上难度高的课程影响了成绩的同学也不要灰心,因为你的成绩提交上去时可能是裸分,大学会衡量你的课程难度再对你的分数进行调整,他们最重视的是调整后的分数(Weighted GPA)。

虽说课内成绩重要,课程难度也重要,但我觉得还是要上自己最感兴趣的课程。因为自己喜欢一件事,就有更大的可能性把它做好,不容易灰心丧气,可以坚持下去。再说,花同样的时间还不如上自己喜欢的课程,不必强求非得把某一门很难而自己又不喜欢的课程上好。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是很清楚的。

 

5/标化考试

标化考试我主要讲一下SAT、SAT2和AP。我因为在美国读了4年高中,所以不需要考托福,但是每所大学的要求不一样,我申请的这些大学都恰好没有要求我必须考托福,而且我的SAT成绩交上去就可以了。不过每所学校的规定不一样,美高生是否需要提交托福成绩,千万要与学校核实。

复习SAT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捷径,所谓的刷题对某些人有效果,对其他人也许没什么特别的效果。

我平时在学校课外活动很多,而且课内课程已经是全校最难的之一了,所以没有太多空余时间花在SAT刷题上。我考的是老SAT,大蓝厚本(OG)里有10套题,我做了其中的2-3套,熟悉一下题型就去考试了。

SAT我唯一能给的建议就是阅读方面的提升。小时候我特喜欢英语阅读,但是挺怕计时阅读的,老是担心时间不够。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一点,就是10年级和11年级我选了学校最难的AP历史。10年级选的是AP世界史,那门课一大半是自学的,因为学校只开了一个workshop,并不是真正的一门课,11年级选的是AP美国历史。这两门课的特点就是阅读超级多,刚开始我也会像有的同学一样小抱怨一下:今天晚上又花了两三个小时去读历史书,我还做不做其他作业了!后来真的是吃到甜头了。

在11年级开始时做模考题,最初我还只能将将卡着时间把每个阅读部分做完,不包括涂答题卡的时间,如果涂答题卡有时可能会有一两道题做不完。由于AP 美国历史读书非常多,短短的两个月之后,我考SAT时,发现做完题还能剩下两三分钟,可以检查一下涂没涂对答题卡,在保证正确率的同时把时间缩短了许多。

我自己分析,就是因为每天晚上要读两三个小时的历史,阅读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得那么快。所以对于那些有充裕时间的同学们,我想说,SAT阅读真的没有捷径,只要督促自己多读些英文原版书,哈利波特、饥饿游戏之类的书也可以,但是相比小说,SAT的阅读毕竟偏学术一些,所以可以读一些像American Scientific Essay(美国科学论文,每年都会公布一本这样的书),可以每天翻一两篇,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是解决SAT阅读困难的最好办法。

 

SAT2,我觉有2-3门考得不错就足够了。我当时考了数学、化学和美国历史,数学化学都是满分,美国历史扣了20分(780分)。在SAT2上可以去努力,但没必要太精益求精,包括SAT也是,没必要非要考出满分,相信大家也都听到过很多考了满分2400的同学反而被自己心仪的学校拒绝了,也有那些考得并不是特别好的同学被自己喜欢的学校录取了。

我觉得考得好肯定还是有帮助的,因为放在纸上也好看,也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又一种印证,但SAT2可能没有SAT1那么重要,与其多花一个周末准备SAT2的考试,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准备日常课内考试,尤其在美国上高中,每周各学科都有大大小小的考试,所以在SAT上没必要太过吹毛求疵。SAT1考三次就差不多了,四次就是极限,因为考太多在大学看来也不太好,会觉得你的重点没放对。

 

关于AP考试,我觉得不一定要特别多,但是需要精,而且必须是自己感兴趣的学科。AP考试的特殊性在于,它相当于大学难度级别的课程,所以在高中期间有学AP的机会那再好不过了,一定要去体验一下。AP是4分还是5分,在申请的时候大学好像不太看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进入大学之后能不能换学分、换多少学分。

 

6/活动清单

这一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活动清单、课内成绩、标化考试可能是作为学生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了。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每做一项活动就要保证对它负责,也要保证对自己负责,需要确定真的是自己喜欢、很感兴趣、能坚持下去、也能从中学到东西的活动,能通过此活动帮助到一些朋友或学弟学妹之类的。

另外,活动不在于做的面有多广,但时间要坚持得长一些,看过Common Application申请平台的同学和家长们都知道,活动清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而且每项活动大学会问做了几年。比如,是从9年级做到12年级;还是只11年级做了,没坚持下去,都是他们要考核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做这些活动,有没有做到精;有没有证明自己的实力;有没有培养和展现自己的领导力,或者是否对活动组织、对同学、对老师有无私奉献;有没有通过这几个方面最后做到领导的位置。比方像我做到模拟国会主席、校报主编、数学队及物理队队长之类的。

录取我的有些学校的招生官给我手写书信,很多都提到:你的热情、你参加这么多活动、你兴趣广泛、你负责任、你无私奉献、你乐观的精神感动了我们。实际上,我并没有在文书里特别多地去描写这些特点,但是,他们从活动清单及老师的推荐信里,看到了我自己可能都没有太注意的特质。

另外,活动做得多,在学校的声誉也会比较好,老师和同学们也会对你更了解,老师给你写的推荐信也会更详尽、更好。

 

7/暑假活动

暑假活动比较个性化。

我个人的经历,暑假并没有做太多的事情,只是11年级的那个暑假去MIT上了一个夏校——Women’s Technology Program,这个夏校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是关于工程的项目,对我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一个领域,我从来没有体验过,另外它的质量非常高。

当时我跟大家都有同样的苦恼,不知道这么多的夏校哪个更好、更有价值。因为我去有些学校访校,参加宣讲会时问招生官关于夏校的问题,他们说不清楚,让我去问夏校办公室,我的反应是“啊,你们之间没联系。”

基于求精不求多的原则,最后我只申请了两个夏校,分别是MIT的WTP和耶鲁的YYGS。这两个夏校都录取了我,但由于时间冲突,我只能去其中之一,左思右想选择了MIT的WTP。因为看起来我在理科上的优势更明显一些,并且我对工程非常感兴趣而以前没有机会体验,终于有一个机会去看看工程到底是怎么回事了。MIT的这个夏校录取率非常低,它的录取率几乎和MIT大学的录取率差不多,而当年我们在夏校的同学总共有40个,最后有25个都在RD阶段被MIT录取了。

 

8/面试

面试也是一个挺难说的话题,每个学校对它的看重程度不一样,包括每个学校对每个人的面试有多看重也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会因为面试而进一个学校,而有的人可能因为面试被一个学校拒绝。我能说的最有用的一点就是,面试期间一定要做你自己,Be your true self!

不要想着通过天花乱坠的描述来迷惑面试官,让他们给招生官写好的推荐信,那是没有用的。因为面试官都是人精,见过许许多多像你这样的学生,最能打动他们的并不是你做出多少成就,虽然这些成就可能会让人觉得“哇,你好厉害”,但我觉得最能打动面试官的就是最真实的自己。所以,面试的时候一定要再三思考,说出最真实的自己。面试之后,还有问题的话也可以再问面试官,并且一定要给面试官写一封感谢邮件,不用太长,很简单的一句“谢谢您”之类的话,体现你是很懂得感恩的。有问题你可以向面试官提问,也可以给他refresh一下你们都聊过些什么,给你写推荐信的时候也更有重点。

面试着装方面我觉得因人而异,不要太随意,但也不要太正式,看每个学校的网站,应该有对面试穿着的解答。

 

9/文书

文书和面试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定要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当然我们都期望通过文书和面试展现最全面的自己,但我觉得真实性是最重要的。

一来美国非常讲究诚信,如果过度包装,结果可能是被招生官一眼识破,直接把简历扔到一边不再考虑,不管你得过多少大奖、做过多少伟大的事情都不可能被考虑了;二来即使蒙混过关被录取了,对自己也不好。因为你是靠包装自己、过度夸大自己才被录取的,那么到了学校很可能会不适应。所以,我申请的时候展现的都是非常真实的自己,我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文书的另一重点是要有针对性。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你给耶鲁的文书能复制粘贴给普林斯顿,那我只能说不好意思,两篇文书都得重写。如果某篇文书能适用所有学校,就说明写得不够详细。

跟人一样,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学校也不会高兴,而且你应该是因为学校的某个特点而喜欢它、想去那里读书,如果所有学校在你看来都一样,那申请10所和申请100所不就没有区别了吗?

招生官读文书的时候也会看谁是真正对他们学校感兴趣的。感兴趣的一个很好的体现方式,除了去它的宣讲会和校园参观之外,就是在文书中非常详细地写出学校的特点,让招生官感受到你是发自心底地喜欢这个学校。

为了体现对大学的兴趣,去校园访问一定要预约。每个大学都很看重自己的录取率,而是否进行了校园访问是衡量你对该校兴趣的元素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元素。所以要去访校,并且要预约,在学校留下电子记录。很多招生官在读一个学生的资料时往往会调出这些记录,看申请人有没有对他们学校真正感兴趣。

 

10/题外话为什么选择斯坦福

我最后在MIT、普林斯顿和斯坦福之间选择。

普林斯顿在这三所学校里是最偏文的,而且偏学术研究;MIT偏理工,90%的学生都学计算机、化学之类的;而斯坦福不太一样,它在这些学校里是最全面的,它的理工非常强,但其中又不乏一些学文科的同学们。虽然我可能学理工科,但是我对文科也很有兴趣,并且希望学文科的同学用他们的思想来影响我、激发我,所以,我最终选择加入斯坦福来开启我未来四年的旅程。


 

编后:

这个暑假,网络会客厅推出了“美高四年,我收获了什么”的系列讲座。几位优秀的美高毕业生Tiger、Lily、Harry、Renee、Katrina做客会客厅,干货分享了四年来他们各自的收获。谢谢孩子们的爱心和公益心。

从孩子们的分享,大家可以看到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努力和辛苦付出。虽说他人的优秀不可复制,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责编 / 于文 

如喜欢这个分享,请直接转账Renee


 


“美高四年,我收获了什么”系列讲座回顾:

Tiger:美高四年爱上艺术史

Katrina:留美宿舍必备清单

薛皓宇:理工男的美高四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