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建筑流派(八)——书院建筑 。 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老有所不为 2017-10-20


     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书院

       书院是继先秦私学、两汉精舍之后的又一种私学组织,它继承了古代私学的传统和特色,又汲取佛教寺庙和官办学校的长处,在建设和管理上都自成一格。儒家士人将书院视为独立研究学问的场所,从萌芽之日起,就与士人“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因此书院一般建在偏僻、静谧、优美的名胜之地。

     唐末,官学一蹶不振,在宋代统一之后,文风渐起,士子们求学愿望强烈。一些名人学士和地方官吏开始私自筹办教授开馆的建筑。于是书院这一封建社会的学府因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一经兴起就得到迅速发展。

     宋代,湖南地区书院建设十分兴盛,据史书记载,湖南共有51所书院,仅次于江西、浙江。长沙的书院首推岳麓,始建于976年,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严谨规整

     书院建筑多为一组较为庞大严谨规整的建筑群,是社会群体意识的体现,反映“礼乐相成”的思想。每一座书院都有讲堂、斋舍、祠堂、书楼在内的建筑群,从每个殿堂厅房所处的位置、装饰到总体布局都遵循纲常礼教,让师生们置身浓厚的政治伦常观念及秩序之中。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之道世俗的一面。

中轴对称

      建筑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庭院天井组合,布局严整。中轴一般为三、四进,即为大门、讲堂、祭殿和书楼,依次排列,或者设有二门、文昌阁等建筑,体现书院以“讲学、藏书、供祀”为主。书院建筑群讲究对称的理想布局,以居中为尊,通过轴线层层递进,用以区别尊卑、上下、主次和内外。又通过不同特点的庭院天井空间组合,达到以和至亲,让序中有和、和中有序、和序统一的整体。

造型简朴

    书院朴实造型很大程度上反映古代士人的清高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古代文人反对土木之奢,提倡简朴之风,强调社会实用功能的美学思想。因此,书院不同于官学建筑,强调“贤官”、“官员下马”等神圣氛围。更多吸取民间地方建筑的特点,显得朴实庄重,典雅大方。

     建筑的朴实美,还反映在材料结构的表现上,不追求雕饰之华丽。外部灰白之间、虚实对比,尽显清新明快。内部显露清水架构,装饰简洁、素雅大方。

     

     一般砖木结构为主,构架以穿斗和抬梁结合,突出封火山墙,起伏连续,形成富有韵律感的轮廓线。以单层为主,晚期也出现两层,组合密集,形成紧凑的整体造型。雕饰、彩绘较少,以素雅为主,表现材质、色调、体量、虚实的对比,彰显朴实自然之风。

寄情山水

     但由于注重地形的利用,多依山而建,前卑后高,错落有致。多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之,山墙起伏,与自然相得益彰,构成生动的景象。

     书院建筑虽较为封闭,但所处环境十分开阔,两者构成有机联系,成为沟通天人关系的一种体现。儒家士大夫将建筑置在宁静怡人的大自然中,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寄情山水、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