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9-08

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谚语云:“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称“白露”。到了白露节后,天气就开始告别酷热而转凉了。

古代白露分为三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玄鸟归:后五日,'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

群鸟养羞:再五日,'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

白露至,则秋雨见凉,阴气渐重,晨昏凉气起,草木叶变色。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白露湿萤火之后,该清霜凌兎丝了。从节气上讲,立秋的秋、处暑的秋都还挣扎在“秋老虎”燥热之下,而只有到了白露时节,我们才能感受到那种明净、爽朗的秋天。“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潇湘”,印象中,过了白露,不久便会迎来中秋佳节,可谓:月出白露近中秋。

倘若二十四节气是二十四位佳人的话,那么,白露就是最温情、最浪漫、最诗意的一个;它舒缓、幽柔、典雅;它感性不张狂,典雅不孤傲,内敛又不失风趣。

《诗经》中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亦只能远远地朦朦胧胧地看到她的裙裾飘在风中。蒹葭就是芦苇。苇丛拂晨光极目苍凉,清露凝雪莹遍地残芳。伊人在雨霏烟蒙中,秋波阻隔,只闻秋风吟。“白露为霜”指的正是白露时节,此霜并非霜降之霜,霜降之霜为冰晶,白露之霜是清露因气温骤降而变白。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绝美画面,其文字、意境传诵千年。

我国古代描写“露”的诗不少。孟浩然诗云:“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诗中的诗情画意,读罢便会融如与心。“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霜露太白了,即映衬了秋色,又抢占了月光,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李白笔下的“露”都很美,比如“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秋露白如玉,团团下翠庭”;“白露垂枝滴秋月”。杜甫写的《白露》诗,也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风景图,“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不过,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的那首《月夜忆舍弟》,诗中写尽远方游子的满腔思乡之情。尤其是后两句,已然是经典名句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光常会引人遐想,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这样的夜晚,不知是明月给了他绵绵思念的缘由,还是白露给了他岁月递嬗的感伤?

在农耕时代,到了白露,就意味着人们进入了一年辛苦后的收获季节。人们在此季节里有了交换生活日用的物资,偿还春天时所借的钱物,由此逐渐演变成礼尚往来的社交礼仪。这个节气,因此也意味着熟悉、学习权利义务和礼节的阶段。另一方面,古代私塾开学多参照农时,私塾的先生和学生们都有可能要参与农忙,故一般开学的时间是在秋季的秋收后,就是白露时节。到了现代,学校新的学期开学,一般选在9月1日前后,也是临近白露之时,恰好高度契合。

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泾县 红星宣笔厂

一位工人在把笔头装入笔杆中。

毛笔是农耕文明时代学子们必备的书写工具。

古徽州宣笔制造历史悠久,

产自安徽泾县的宣笔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笔之一

一只合格的宣笔,

需要经过108道工序制作而成。

想要制作一支完美的宣笔,

需要的不光是耐心,

还有那份一辈子只做一支笔的匠人精神。

在《礼记·王制》中,这样记载古代私塾的入学启蒙仪式:“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在中国古代,入泮为隆重的入学大礼。作为教育的象征,古时学生入学称为“入泮”。而当时学子就学的渠道就包括官学、私学和学院。

官学和“学塾”、“乡塾”、“家塾”形式的私学多为大众所熟知,而书院制度却逐渐淹没于历史之中。书院,作为有别于传统官学和多以学前教育为主的私学体系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正心诚意、修身为本的传统精神为己任,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毫无疑问,是做出了积极贡献的。“书院之费,实在是中国一大不幸之事。一千年来学者自主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这句话出自全力倡导全盘西化的胡适先生之口,就不足为怪了。

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安徽黟县 南湖书院

如果不留意

你很有可能会错过南湖北畔,

始建于明末的南湖书院。

蓝色的牌匾,

在斑驳的夕阳余晖的映衬下,

诉说着旧日的荣光。

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

清朝徽州一府六县科举之盛位居全国第二,

仅一个休宁县历史上就先后出了13名状元。

“十户之村,不废育读”,

其对教育的重视,

可见一斑。

甚为遗憾的是,书院体系宋代达到顶峰之后,明清之时,书院教育的精髓,自由讲学的风气、博采众长的学术风均逐渐开始被背离,书院亦就名存实亡。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书院作为一种文化的承载,成为历史。

在现代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再提书院体制,有何实际意义?钱穆曾在《我和新亚书院》一文中追述书院精神时述之:“以人文主义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以如何对国家社会人类前途有切实之贡献为目标,惟有人文主义的教育,时至日后,未曾不可用。”

一语成谶。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功利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尘嚣甚上的今天,这些话听来更是振聋发聩。回望过去,不论是岳麓书院院内的“朱张会讲”,还是白鹿洞书院院外的“鹅湖之辩”,那种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海纳百川的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学术之辩,这些,某一层面上讲,不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大学理想吗?

前几日,在湖南大学的微信公众号上读到一个推送,标题是:“一到秋时,湖大便变成了书院。”当时就让我想起一个词牌名“撼庭秋”,这是一幅别致生动的秋景图。在那温煦微拂的晨晖里,恰是阁楼秋深,红叶清泉。儒雅的学风与翩翩的礼仪跨越了时间的涤荡,时光仿若退回一千多年前,回到那个精致幽静,充满理想主义的时代。

在那时,岳麓书院里,青年学子们,围着石凳阁栏,一个个白衣胜雪,璀璨明艳。琅琅书声里,不知时光流转,天地变迁。

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云南大理 洱海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今在何方?

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浙江温州 雁荡山

与君初相识,

犹如故人归。

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江西 石城

清晨的山雾

在这个静谧的小山村的上空缓缓的流动

眼前的一切

如梦似幻

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福建厦门 鼓浪屿

每每偶尔有人提到这小城,

心也会跟着莫名温暖起来。

总想什么时候会来趟这里,

不看山不看海,

看看你就好。

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内蒙古 呼伦贝尔

思念如马,

自别离,

未停蹄。

End

山水之间 记录中国的美

(致敬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编辑推荐:

作为知名人文地理摄影师,陈帆从多年的中国人文地理摄影作品中精选的最具东方意蕴的作品,完美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让读者充分感知中国人文与风景的博大与温情。大学哲学专业的知识积累,作者亦以优美哲思的文字为你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在享受美的同时给你以思想启迪和文化传承。

人间时节 | 秋雨见凉 月出白露近中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